亚洲迎来经济合作新时代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26 08:08:00
《经济日报》25日刊登《亚洲迎来经济合作新时代》一文,对目前亚洲各经济联合体及各国间积极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加强经济合作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提出几点建议,现将此文转发如下:
双边自由贸易如春风沐地
在亚洲,各国都在利用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契机,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以新加坡为例,该国不仅已经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和挪威等国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且还正同加拿大、韩国、巴林、约旦、印度等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或经济合作协定的谈判,此外,新加坡还特别与日本先行达成建立更紧密经济贸易联系的协议。
新加坡是亚洲国家中积极倡导自贸协定和区域合作的急先锋,为什么要如此迫切?因为它看清了自身的地位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要先行一步,确立作为区域经济枢纽的地位。与此同时,这些陆续形成且密集交织的国家间双边自贸网络,不但能带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也将成为新加坡和东盟国家通往亚洲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门户。在新加坡的带动下,东盟各国也在转变思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东盟在建立东南亚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也非常重视与本区域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同中国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双方都力争在今年年中完成早期收获的谈判;同时,东盟与日本和印度的经济合作谈判也在进行,东盟个别成员国同美国的自贸谈判则进行收尾阶段。这预示着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希望能够同其他重要的经济体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培育扩大的市场,并获得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与此同时,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首先,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整个90年代,东盟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3%;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在1980年只有25%,1992年已上升至45%,2000年更跃升至60%,呈逐年增长态势。这样庞大的区内贸易需要形成必要的体制规范或协定约束,而双边自贸协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次,在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和美洲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东亚经济体也不得不通过发展自贸区来避免或减轻由此而产生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再者,在接连遭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双重打击之后,东亚各经济体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和投资是造成经济衰退的祸根之一。相反,只有通过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来增强集体抵御能力,才能避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风险和危机,同时获得发展机遇。最后,中国经济崛起为东亚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特别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努力的带动下,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特别是在双边自贸协定方面,热度不断升高。
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表明,到2005年,中国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这必定会为其他亚洲经济体提供新的出口机会。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和已经建立起来的与中国的商业网络,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捕捉这些机遇时处于有利地位。亚洲内部贸易将因中国进口需求不断增加得以发展。从长远看,这种贸易格局变化将会减轻亚洲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并降低全球经济不景气带来的风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进口的不断增加将给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国家带来巨大商机,进而推动其经济发展和繁荣。
地区金融合作将成试金石
从欧盟的实践经验看,金融合作是地区经济走向融合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把亚洲的经济合作目标定位在建立地区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市场上,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地区金融合作、建立有效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就成为各国所要认真对待的关键性问题。
在最终迈向建立亚洲单一的货币机制之前,可以先尝试较为可行的其他金融领域的地区合作。第一步,亚洲各国有共同的意愿,都在努力发展一个地区性的债券市场。亚洲债券基金已于去年推出,初期规模约为10亿美元,专注投资于主要亚洲经济体发行的一揽子美元债券。在此基础上,各国都希望在明年前后将金融合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培育本币债券市场。其中最大胆的计划是将债券以一揽子亚洲地区货币计价,最终使一揽子货币成为亚洲单一货币。
日本一直是建立亚洲货币的积极推动者。以往的动机是推行强势日元政策,以便让日元成为亚洲元;现在则是希望抢在中国之前增强它在亚洲的地位。韩国也支持建立类似于区域性金融公司的机构,使日本、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能够与其携手应对将来朝鲜半岛统一带来的融资问题。而东盟各国也希望借助地区金融合作的力量,防范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
从目前情况看,亚洲实现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时机也许已经成熟,至少可以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了。亚洲各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2004年平均增速将会达到7%,外汇储备状况稳健且不断增长,亚洲地区的储备目前超过2万亿美元。中韩日三国彼此之间的贸易额占亚洲地区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数字说明,亚洲地区内部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大有可为。
第二步,尝试建立亚洲货币基金。2000年5月,在泰国的清迈召开亚洲开发银行年会期间,达成了“清迈协议”,即建立一个各国双边协议进行货币互换,各国可通过从外汇储备中放款给予其他国家,用来帮助抵御金融危机。在这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协议基础上,亚洲各国进一步探讨扩大金融合作的可能性。比如各国都同意将提议增加拨出的储备规模放在一个基金中,由该基金代表所有贡献方集中管理。
不过,要建立亚洲真正的货币基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日本和新加坡都反对亚洲脱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另设炉灶。而其他国家则认为,亚洲各国的储蓄利率较高,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地区市场,这些储蓄大多流入了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相反,外国公司和机构通过他们在亚洲的股票投资获取了高额回报。因此,亚洲人就会问,为什么不在我们自己的市场使用这些储蓄存款呢?
此外,亚洲多数国家也希望能够摆脱对美元的依赖。目前几乎所有的区域性贸易和大部分外汇储备都以美元计价,使得亚洲很容易因美国利率波动而承受风险。有专家建议,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亚洲可以发行以一种名义货币计价的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可以以各自国家的本币借给企业。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务实的行动方案。
无论如何,亚洲各国开展区域性的经济和贸易合作乃大势所趋,合则兴,分则败。在这个大合作的新时代,亚洲面临无限的商机和生机,一个拥有统一大市场的亚洲、一个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亚洲、一个睦邻友好和平稳定的亚洲,将对世界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
双边自由贸易如春风沐地
在亚洲,各国都在利用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契机,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以新加坡为例,该国不仅已经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和挪威等国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且还正同加拿大、韩国、巴林、约旦、印度等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或经济合作协定的谈判,此外,新加坡还特别与日本先行达成建立更紧密经济贸易联系的协议。
新加坡是亚洲国家中积极倡导自贸协定和区域合作的急先锋,为什么要如此迫切?因为它看清了自身的地位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要先行一步,确立作为区域经济枢纽的地位。与此同时,这些陆续形成且密集交织的国家间双边自贸网络,不但能带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也将成为新加坡和东盟国家通往亚洲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门户。在新加坡的带动下,东盟各国也在转变思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东盟在建立东南亚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也非常重视与本区域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同中国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双方都力争在今年年中完成早期收获的谈判;同时,东盟与日本和印度的经济合作谈判也在进行,东盟个别成员国同美国的自贸谈判则进行收尾阶段。这预示着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希望能够同其他重要的经济体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培育扩大的市场,并获得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与此同时,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首先,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整个90年代,东盟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3%;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在1980年只有25%,1992年已上升至45%,2000年更跃升至60%,呈逐年增长态势。这样庞大的区内贸易需要形成必要的体制规范或协定约束,而双边自贸协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次,在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和美洲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东亚经济体也不得不通过发展自贸区来避免或减轻由此而产生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再者,在接连遭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双重打击之后,东亚各经济体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和投资是造成经济衰退的祸根之一。相反,只有通过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来增强集体抵御能力,才能避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风险和危机,同时获得发展机遇。最后,中国经济崛起为东亚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特别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努力的带动下,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特别是在双边自贸协定方面,热度不断升高。
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表明,到2005年,中国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这必定会为其他亚洲经济体提供新的出口机会。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和已经建立起来的与中国的商业网络,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捕捉这些机遇时处于有利地位。亚洲内部贸易将因中国进口需求不断增加得以发展。从长远看,这种贸易格局变化将会减轻亚洲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并降低全球经济不景气带来的风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进口的不断增加将给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国家带来巨大商机,进而推动其经济发展和繁荣。
地区金融合作将成试金石
从欧盟的实践经验看,金融合作是地区经济走向融合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把亚洲的经济合作目标定位在建立地区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市场上,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地区金融合作、建立有效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就成为各国所要认真对待的关键性问题。
在最终迈向建立亚洲单一的货币机制之前,可以先尝试较为可行的其他金融领域的地区合作。第一步,亚洲各国有共同的意愿,都在努力发展一个地区性的债券市场。亚洲债券基金已于去年推出,初期规模约为10亿美元,专注投资于主要亚洲经济体发行的一揽子美元债券。在此基础上,各国都希望在明年前后将金融合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培育本币债券市场。其中最大胆的计划是将债券以一揽子亚洲地区货币计价,最终使一揽子货币成为亚洲单一货币。
日本一直是建立亚洲货币的积极推动者。以往的动机是推行强势日元政策,以便让日元成为亚洲元;现在则是希望抢在中国之前增强它在亚洲的地位。韩国也支持建立类似于区域性金融公司的机构,使日本、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能够与其携手应对将来朝鲜半岛统一带来的融资问题。而东盟各国也希望借助地区金融合作的力量,防范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
从目前情况看,亚洲实现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时机也许已经成熟,至少可以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了。亚洲各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2004年平均增速将会达到7%,外汇储备状况稳健且不断增长,亚洲地区的储备目前超过2万亿美元。中韩日三国彼此之间的贸易额占亚洲地区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数字说明,亚洲地区内部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大有可为。
第二步,尝试建立亚洲货币基金。2000年5月,在泰国的清迈召开亚洲开发银行年会期间,达成了“清迈协议”,即建立一个各国双边协议进行货币互换,各国可通过从外汇储备中放款给予其他国家,用来帮助抵御金融危机。在这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协议基础上,亚洲各国进一步探讨扩大金融合作的可能性。比如各国都同意将提议增加拨出的储备规模放在一个基金中,由该基金代表所有贡献方集中管理。
不过,要建立亚洲真正的货币基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日本和新加坡都反对亚洲脱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另设炉灶。而其他国家则认为,亚洲各国的储蓄利率较高,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地区市场,这些储蓄大多流入了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相反,外国公司和机构通过他们在亚洲的股票投资获取了高额回报。因此,亚洲人就会问,为什么不在我们自己的市场使用这些储蓄存款呢?
此外,亚洲多数国家也希望能够摆脱对美元的依赖。目前几乎所有的区域性贸易和大部分外汇储备都以美元计价,使得亚洲很容易因美国利率波动而承受风险。有专家建议,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亚洲可以发行以一种名义货币计价的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可以以各自国家的本币借给企业。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务实的行动方案。
无论如何,亚洲各国开展区域性的经济和贸易合作乃大势所趋,合则兴,分则败。在这个大合作的新时代,亚洲面临无限的商机和生机,一个拥有统一大市场的亚洲、一个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亚洲、一个睦邻友好和平稳定的亚洲,将对世界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