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的3大难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25 08:12:00
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中国服装产业面临三大难题。
  亚洲最大规模的服装盛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日前在京结束。中国在表现出世界服装大国地位的同时,也显示了与世界服装强国的差距。专家分析,中国服装产业要相想从大到强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服装强国之列。
  这次博览会在服装展示的同时,更强调是中国服装产业与世界各国服装产业间的相互交流。国内共有600多服装企业参加了本次盛会,他们或单个企业参加,或以地区为代表,积极进行品牌推广,洽谈服装贸易,显示了中国作为服装大国的实力。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我们以前走的一条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手工艺的一种产业通过25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尽管中国的服装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服装工业体系,但专家也指出,中国服装产业与意大利、法国等世界服装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第一个我们客观上来讲面辅料跟我们服装的配伍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特别是一些时尚的面料档次高端的一些产品的面料第二个差异在我们的设计我们的设计还只是停留在T型台上做秀上而没有真正走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第三个营销方式,理念还有待于加强”
  “贴牌”生产为他人做嫁衣
  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服装大国”,但加工贸易的比重过大,使中国的服装产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境地,“贴牌”生产始终让我们为他人做嫁衣。
  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2003年中国服装生产增长了11.8%,出口创汇同比增长了21.6%,但是,在我国服装业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就占了50%,大多数是为外国品牌“打工”,而服装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服装价格的1/4。由于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贴牌”生产成为了中国服装产业主要的发展支柱。对于这种现象,业内人士也是褒贬不一。
  服装专业人士王茁:“正是因为有大量的一种贴牌加工现象存在,使我们在服装市场竞争中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优势,也就是我们在人力资源上,其他一些材料资源上的一些优势,我们通过给国外一些大牌加工,我们在技术上,产品设计上,甚至在经营管理上,包括在产品规范要求上都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
  许多服装企业也表示愿意给洋品牌“打工”,他们指出,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回报快。而企业要想塑造自己的品牌就要多费几倍的工夫了。上海领袖服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春林:“一般而言对一些常规的服装企业,他们做一个品牌的诉求、包装、推广的时候,用于它的投入费用是原营业额的3%—5%,但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是有10%—15%的一个幅度。”
  虽然国内许多企业都愿意给洋品牌“打工”,但他们也在陷入利润逐年下滑的窘境。据了解,近年来“贴牌”生产的利润空间在不断减少,以前加工生产一套西服能赚几百块钱,现在最多也就是200元左右,一件衬衫的价格也由以前的八九十块,降到了现在的十几二十块,整个单件加工费就降了一半多。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核心的知识产权、销售、流通环节的利润还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只是接到一部分加工的任务,只赚取了一部分少得可怜的加工利润。”
  利润正在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增加,缺少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中国服装出口市场的风险。业内人士称,从长远来讲,贴牌生产始终是为他人做嫁衣,这使我国服装业始终跟在别人后面,缺乏发展的后劲。
广州市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继鸿:“在前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面,做贴牌已经非常多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服装)产品都是中国人生产的,所以说这些贴牌生产我想有了这么大的量,一定要有质的飞跃,一定要有中国的品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面,我们不能永远给别人做嫁衣裳,我们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品牌。”
  “抄袭”现象严重制约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贴牌”生产还是因为我国的服装产业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在国内服装界流行的抄袭现象则是对我们还不成熟的时装设计的致命打击。
  服装产业是一个时尚的领域,新的款式是占领市场的重要武器。但是在服装市场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种品牌的新款一上市,很快就有其他牌子的相似款式出现。在记者调查的歌莉娅、鹂鸟等十几个品牌公司中,几乎都表示他们设计的款式曾被剽窃、抄袭过。
  中国授权代表鹂鸟服饰公司董事长刘美伶:“基本上我们的衣服从设计到我们生产,这个中间所有的构思跟所有投入的人力、财力我们基本上差不多要5个月的时间,花了5个月的时间,产品一出来之后,被抄袭,它可能两个礼拜就被抄袭掉了。”
  这种抄袭出来的服装,在面料、做工上都不及正品服装,价格上也是大大低于品牌服装,这样不但给品牌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更会伤害原品牌的社会形象。
  广州白云歌莉娅制衣厂副总经理林淑玲:“在一个品牌的形象方面,可能有些消费者不知道,他以为我们的品牌做一些质量很差的产品。”
  而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抄袭”方式,那就是“傍洋牌”,来个谐音、加个后缀,或者是把商标做得与某个国际著名品牌格外相似。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上就曾出现过两个皮尔卡丹的现象。
  法国皮尔卡丹中国区首席代表宋怀桂:“在北京刚刚开幕不久的国际服装博览会上,我们法国皮尔卡丹,正宗的法国皮尔卡丹也在那参展了,但是令我们非常震惊的呢,就是在三楼出现了一个意大利的皮尔卡丹。”
  后来经工商部门调查核实,这个意大利皮尔卡丹与真正的著名品牌法国皮尔卡丹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借着人们对皮尔卡丹的认可,在商标上做手脚,让消费者误以为它就是真正的皮尔卡丹。情况查实后,工商部门及时进行了查处。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国内服装业并不少见,它不但损害了真正品牌企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对整个中国服装企业的国际声誉也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广州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继鸿:“别人都害怕我们进到他们展馆去COPY他们的东西,学习是没问题,但是千万不能COPY。”
  “绿色壁垒”成为中国服装出口的突出问题
  2002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我国服装产品迈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更多的便利条件,面对国际市场中涌入的大量中国服装产品,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置种种贸易壁垒,以削弱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服装出口的突出问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装产品进入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的配额、关税贸易壁垒将逐步取消,但中国服装纺织品要进入发达国家,还要面临一道道“非关税贸易壁垒”。各种以“绿色环保”为理由的技术性贸易屏障成为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1997年欧盟颁的《关于禁止使用偶氮染料的指令》草案已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实施,由于偶氮会计师标准定得很低,要达到这个标准,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上升。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原来一些合同应该按期履约的,由于(技术)不能达标的话,那么这批服装就可能出不去,这种现象始终会存在,但由于“绿色环保”不达标,不能出口的话,前几年非常严重,我估计今后3到5年的时间可能还会不同程度存在。”
  通过设置“绿色壁垒”,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削弱了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据估计,我国每年有多达七十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此受阻。而要想突破这一壁垒,还必须从自身下工夫。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第一,要积极地采用一些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面料和辅料;第二,要注意我们生产环节也必须是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第三个,在对外的贸易谈判当中,在贸易合同当中,要注意有关的条款制订;第四个我们相应增加的成本在合同当中要补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