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涤纶行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12 08:09:00
近10年来,随着人们消费品种的多样化,我国涤纶行业进入高成长期,但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严重阻碍了涤纶行业的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我国涤纶行业的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据《中国纺织报》报道,涤纶在强力、耐磨等性能上明显超过人造纤维和天然纤维,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长空间,再加上生产流程较短,成本较低,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涤纶产量最大的国家。2002年,我国化纤产量达到991万吨,其中涤纶产量达到772万吨,占化纤总产量的77.9%。中国化纤协会预计,2003年我国涤纶产量可占化纤产量的79%,到2010年涤纶在纺织纤维总量中的比重可能提高到50%左右。根据目前全球消费者的分布,涤纶产品消费的三大主导市场是中国、美国、西欧。这三个市场的涤纶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4%、20%和16%,到2010年这三个数字将达到27%、16%和13%。
中国化纤协会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赖天明介绍,2003年我国涤纶行业依然持续快速发展,前三个季度,化纤产量达829.61万吨,同比增长17.09%,其中涤纶纤维产量648.42万吨,增长18.63%。2003年,预计涤纶长丝在建、拟建项目可达到930万吨左右,到2005年预计达到1500万吨。涤纶长丝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大市场为依托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浙江集中在中国轻纺城、汪江径南方市场、海宁家纺城、长兴等地;江苏以东方市场、常熟古里、琴胡路市场为主;广东以西樵市场、张槎轻纺城、潮汕市场为主;福建以长乐市场集中,这些地方也正是纺织行业集中发展的地方。与此同时,2003年1-9月,非回料纺涤纶短纤产能也增长迅猛,目前在建产能有90万吨,拟建产能预计达320万吨,主要集中在江浙、江鲁等聚酯产能集中的地区。
从1999年到2000年,聚酯业的高额利润带动了聚酯涤纶的投资热。在涤纶产能迅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中国化纤协会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主任罗伟分析,首先是涤纶产品结构雷同严重,众多企业只能靠不断降低成本来获取有限的利润空间,过度的竞争使企业在做大的同时并不能做强。第二是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低档产品竞争激烈,高附加值产品有限。目前我国主流化纤产品基本是日本、韩国第三代和第四代产品,附加值不高,差别化率相对较低,生产高档无纺布和麂皮基布的低熔点涤纶短纤全部依靠进口。此外,盲目上马现象严重,我国聚酯产能已由1998年的38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1254万吨。今年10月以后,棉花价格上涨使涤纶短纤投资热再度升高,常规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根据涤纶行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化纤协会副秘书长郑俊林提出,涤纶行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技术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加快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纺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的快速进步,加快行业的技术改造,这是改变常规品种量大价低的最有效方法。
第二,加快对涤纶原料(包恬PTA和MEG)领域的开放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具备配套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化纤原料领域,加快上下游产业衔接。
第三,区域性结构调整将是涤纶行业的重中之重。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只有规模效应才能产生可观的规模利润,目前江、浙两省这方面的潜力明显,应该加快步伐。
第四,积极开发高性能、高功能的化学纤维,促进产品开发的多元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开发短缺产品,如醋酸纤维等,以及适应多种用途和特性的化纤品种;还有新一代的高技术纤维,如温度变色纤维、光变色纤维、香味纤维、保温蓄热纤维、特种擦镜纤维、高吸水、抗静电、低熔点、导电导湿、防水透气等功能纤维;还有具有普通纤维所不及的高强度纤维、高模量纤维、耐高温纤维、阻燃纤维、耐腐蚀纤维等特种纤维。
据《中国纺织报》报道,涤纶在强力、耐磨等性能上明显超过人造纤维和天然纤维,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长空间,再加上生产流程较短,成本较低,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涤纶产量最大的国家。2002年,我国化纤产量达到991万吨,其中涤纶产量达到772万吨,占化纤总产量的77.9%。中国化纤协会预计,2003年我国涤纶产量可占化纤产量的79%,到2010年涤纶在纺织纤维总量中的比重可能提高到50%左右。根据目前全球消费者的分布,涤纶产品消费的三大主导市场是中国、美国、西欧。这三个市场的涤纶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4%、20%和16%,到2010年这三个数字将达到27%、16%和13%。
中国化纤协会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赖天明介绍,2003年我国涤纶行业依然持续快速发展,前三个季度,化纤产量达829.61万吨,同比增长17.09%,其中涤纶纤维产量648.42万吨,增长18.63%。2003年,预计涤纶长丝在建、拟建项目可达到930万吨左右,到2005年预计达到1500万吨。涤纶长丝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大市场为依托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浙江集中在中国轻纺城、汪江径南方市场、海宁家纺城、长兴等地;江苏以东方市场、常熟古里、琴胡路市场为主;广东以西樵市场、张槎轻纺城、潮汕市场为主;福建以长乐市场集中,这些地方也正是纺织行业集中发展的地方。与此同时,2003年1-9月,非回料纺涤纶短纤产能也增长迅猛,目前在建产能有90万吨,拟建产能预计达320万吨,主要集中在江浙、江鲁等聚酯产能集中的地区。
从1999年到2000年,聚酯业的高额利润带动了聚酯涤纶的投资热。在涤纶产能迅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中国化纤协会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主任罗伟分析,首先是涤纶产品结构雷同严重,众多企业只能靠不断降低成本来获取有限的利润空间,过度的竞争使企业在做大的同时并不能做强。第二是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低档产品竞争激烈,高附加值产品有限。目前我国主流化纤产品基本是日本、韩国第三代和第四代产品,附加值不高,差别化率相对较低,生产高档无纺布和麂皮基布的低熔点涤纶短纤全部依靠进口。此外,盲目上马现象严重,我国聚酯产能已由1998年的38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1254万吨。今年10月以后,棉花价格上涨使涤纶短纤投资热再度升高,常规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根据涤纶行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化纤协会副秘书长郑俊林提出,涤纶行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技术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加快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纺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的快速进步,加快行业的技术改造,这是改变常规品种量大价低的最有效方法。
第二,加快对涤纶原料(包恬PTA和MEG)领域的开放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具备配套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化纤原料领域,加快上下游产业衔接。
第三,区域性结构调整将是涤纶行业的重中之重。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只有规模效应才能产生可观的规模利润,目前江、浙两省这方面的潜力明显,应该加快步伐。
第四,积极开发高性能、高功能的化学纤维,促进产品开发的多元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开发短缺产品,如醋酸纤维等,以及适应多种用途和特性的化纤品种;还有新一代的高技术纤维,如温度变色纤维、光变色纤维、香味纤维、保温蓄热纤维、特种擦镜纤维、高吸水、抗静电、低熔点、导电导湿、防水透气等功能纤维;还有具有普通纤维所不及的高强度纤维、高模量纤维、耐高温纤维、阻燃纤维、耐腐蚀纤维等特种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