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品价格能否经受住美国经济衰退的考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02-25 11:23:00
近5年里,铜价上涨了2倍,锌价涨了1倍,小麦和大豆的价格在2007年上涨了70%,近期黄金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目前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接近或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大宗商品价格正在进入第6个持续上涨的年头,目前这一势头尚未终结。
以往,大宗商品价格随着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而出现起伏。当下美国经济减速,给商品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一些人担心,如果美国经济真的陷入衰退,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会减少,使商品价格近10年来首次转入下降通道。
但许多经济学家发觉,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相信即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全球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仍将旺盛,价格也将维持高位。因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需求越来越多地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特别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印度和一些产油国(如沙特和俄罗斯)也处于这一进程中,他们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是巨大的。
摩根大通的高级经济学家Glassman认为,如今全球经济更富活力,而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多伦多投资公司的全球商品专家Melek也认为,全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随着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数以10亿计的人口变得更加富裕和消费增长,原油、金属和谷物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得更高,因为他们不只为发达国家生产,还更多的为自己生产。与这样的看法相似,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把中国的高速发展看成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的根源。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了10%,而相比之下美国只增长了2.5%。自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结构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接近10%。据统计,中国目前有7000多家钢铁厂,比2002年增长了1倍,从而导致对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需求大幅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其日均原油消费量从2003年的550万桶增至2007年的750万桶,占世界原油需求增量的31%。中国对铜、铝、锌的需求增长分别占到这几种商品世界需求增量的64%、70%和82%。近年来,俄罗斯、印度、墨西哥等其他发展中大国的经济高增长也导致了原油需求的增加。
目前,许多国家的商品需求仍在增长,满足需求的难度在加大。原油和金属储量越来越难寻找,而且新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极、深海等环境恶劣的地区,或者在委内瑞拉、安哥拉等政局动荡的国家。近些年气候变暖使干旱和洪涝灾害并存,导致了全球局部粮食的短缺。
对原油的旺盛需求还间接推高了全球金属和食品的价格。加拿大建设中的的油田开采大型项目,以及在中东、非洲等传统产油地区建设的钻井工程和石化炼油等项目,都推高了钢铁价格。随着能源价格的高涨,美国、巴西等国家转而寻求发展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近年美国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乙醇,消耗了大量玉米,使玉米价格飞涨,带动了动物活体和肉类、牛奶等价格的上涨。据统计,去年美国玉米需求增长占全球需求总增量的6成,而这主要是因为其燃料乙醇工业的快速扩张。玉米价格上涨使玉米种植增加,挤占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带动其他谷物价格的上涨。德意志银行负责大宗商品研究的首席专家Lewis认为,粮食不仅要供人食用,还要用来饲养家畜、给汽车提供燃料,人类正面临着一场食品与能源之间的战争。
在许多国家,与商品价格上涨相伴随的是中产阶层的扩大,但显然并非所有人都因此受益。首先是穷国和穷人受到冲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即便世界上贫困国家的食品采购量下降2%,这些国家仍将为谷物进口多支付30%。由于穷人在食品上的支出占其收入的较大比例,粮食价格上涨对他们不利。其次,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会由于高油价而缩减其他支出。航空、食品和建筑等行业的许多公司也会因成本提高而赢利下滑。再次,更高的商品价格助推了通货膨胀,这使得美联储难以再像前几个月那样容易地降低利率。
对于未来,经济学家们预计,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会趋缓,不会出现2007年那种飞涨的情况。自2001年以来,研究机构的商品综合价格指数已经上涨了1倍。莱曼兄弟公司的能源分析专家Robinson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趋缓,中国经济或许难以保持10%以上的增速。自2002年以来,中国从世界上进口了大量的大宗商品,但同时,欧美现在已经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如果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中国难以独善其身。尽管如此,Robinson等人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在2008年仍将保持稳定,到2009年才可能会下降。截至目前,镍、铜、银、糖和咖啡等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仍在延续升势。除非对全球经济长期增长过分悲观,大宗商品需求很难下降。
当然,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方向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它们各自受到不同特定因素的影响。例如,油价回落与黄金价格再创新高的情况并存,这是因为出于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担忧,投资者们选择黄金避险;同样,由于天气转暖和担忧经济衰退,交易商们在油价接近每桶100美元后,现在已经不再看好石油。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