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欧美对我纺织品出口设限的调查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4-20 08:27:00
4月初,美国、欧盟相继提出将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采取“特保”措施。记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欧美设限使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陷入进退两难境地,而与此同时,设限对欧美的零售商和原料生产商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并将影响到欧美在中国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因此,专家指出,在寄望于中国与欧美启动国家之间磋商机制的同时,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在欧美尽可能组织起广泛的反贸易保护主义阵线。
  欧盟委员会4月6日公布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的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类产品设立预警区,一旦进口数量进入预警区,欧盟可能采取“特保”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纺织产品进行数量限制。此前的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也决定自主启动对从中国进口的棉制袜子、棉制针织衬衫等3种服装产品的保障措施调查,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重新实施配额限制。
  欧美为何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3个多月之后就启动预警设限机制,这一设限是否合理,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和中国纺织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欧美自身的纺织服装相关产业以及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格局又将产生怎样的震荡,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
  --量增价跌: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欧美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中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被压抑已久的中国纺织品生产能力在2005年初得到了放量释放。
  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向美国出口服装达到6.5亿美元,较2004年同期增长了147%;向欧洲出口服装达到7.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8%。而根据美国商务部4月1日公布的数据,在今年前3个月里,美国对中国的棉织衬衫和裤子进口分别达到7830万件和7410万条,分别同比增长了1258%和1521%。
  然而,这一放量增长是以价格下挫为代价的。山东省外经贸厅贸发处处长吕伟分析说,以美国设置预警的三种产品为例,今年前两个月,山东省对美出口分别同比增长了246%、549%、520%,但与此同时,价格却分别同比降低了28%、39%、31%。
  江苏省纺织集团总工程师林厚馀认为,原有的配额体制严重扭曲了世界纺织品贸易,压抑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而一体化使贸易扭曲得以消除,高价出口配额的取消必然导致成本下跌、产品竞争力增强,纺织品出口在一定时期内“量增价跌”是正常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受原材料供应、电力、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增长不可能长期维系。从2001年已经取消配额的18个类别的纺织品出口分析,在2002到2004年3年间,大致经过了“增长-增幅减半-平稳”的过程。因此,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幅度在3年之内将会逐渐回落,欧美仅仅凭借取消配额之后3个月的进出口数据对中国设置预警是不合适的。
  就在欧盟委员会公布针对中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的当天,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在接受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若要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采取限制措施,最好等到今年上半年以后或到今年年底,那时的进口量就会比较准确。因为去年年底有一部分订单推迟执行,以致于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了进口申请量激增的局面。
  素帕猜还指出,“特保”措施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做出的一个承诺,但这并不能在局面尚未清晰、双方尚未磋商的情况下突然采取。现在欧盟确实遇到了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可以讨论是否使用这个措施,但不能单方面行动。
  --进退两难:中国企业限入矛盾心态
  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自营进出口企业,也是纺织大省山东第二大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公司总经理杨卫东说,即发集团三年前开始进军欧美市场,现在对欧美的出口占公司出口总额约10%。今年第一季度,即发集团对欧美的出口增长了约20%,与集团整体出口增幅相当。而这个增长幅度,是即发集团在充分考虑欧美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实施稳健出口措施所致,否则增长幅度可能是200%乃至更多。杨卫东还告诉记者,欧美设限的消息传出后,一方面,公司对于是否继续从欧美接单处于举棋不定、进退两难的状态;另一方面,公司接触过的一些欧美客户已经开始把定单转向印度和巴基斯坦等非设限国家。
  即发集团的心态只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大户心态的一个缩影。深圳华丝公司董事总经理也表示,目前企业已经开始接下半年定单,由于对美国和欧盟会具体采取什么措施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尚不明朗,企业对于接不接定单、怎么接定单以及出口价格的制定感到非常头疼。
  据吕伟介绍,事实上,在3月1日举行的华东地区纺织服装出口交易大会上,这种状况已经初露端倪,一些来自欧美的客户下单呈现出短期化和小额化的特点。然而,对于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而言,欧美选择在4月初宣布采取进口预警措施,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4月15日在广州召开的广交会。
  广交会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展会,其成交额占中国每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3。在本届广交会上,面对欧美的调查,不敢接单成为很多企业的普遍心态。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说,根据商会初步调查结果,不少参展企业已明确表示,只敢放心接6月以前的订单,对6月以后的订单则非常谨慎。
  一些来自欧美的采购商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采购商明确表示会将订单转移到越南、土耳其等国家;不少采购商甚至提出了“责任条款”,他们要求中国企业在合同中明确承诺,不论未来订货方市场发生什么变化,中国企业都将保证照议定价格按时、按量的供应。
  曹新宇说,2003年我国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125%,去年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下,增长率还在30%,这其中一部分增长还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大,必然要通过海外市场来找出路。但是现在中国对外出口的纺织服装类产品中被列入“敏感”范围的已经超过十种,不出口企业不能生存,出口过猛企业也无法生存,真可以说是“左右为难”。上届广交会因为“设限”等因素,纺织服装的成交仅仅增长了0.5%,这一局面很可能在本届重演。
  曹新宇进一步指出,如果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时间可能会在5月底到6月初。届时中国企业可能会在2个半月到4个月将美国规定的限额用光,这样今年剩余的3个月一些企业的产能就会闲置。
  --耐人寻味的“双边贸易”博弈格局
  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进退两难,欧美是否就一定能从中获益呢?
  吕伟分析说,从山东纺织服装产品对欧美的增长结构来看,欧美单方面从自身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出发对中国产品设限,不仅会对欧美的零售商和原料生产商产生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到欧美在中国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
  今年前两个月,在山东对欧美出口的增长中,外资企业提供了最多的增长份额。以山东对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为例,2004年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集体企业分别占68.3%、11.3%、20.4%;今年前两个月,这一比例依次变为39.5%、21.4%和39.4%;两相对比,中国国有企业出口增幅大幅下降,外资企业的增长则是最多的;而这些外资企业中欧美企业占了不少的份额。
  此外,2004年,山东省纺织品加工贸易企业(主体为外资企业)共进口棉花46.5万吨,其中18.2万吨来自美国。一旦欧美对中国纺织品重新设置配额,不仅这些外资企业的出口将受到最大影响,美国的棉农和棉花出口商也将受到影响。
  采访中,不少专业人士纷纷建议,在寄望于中国与欧美启动国家之间磋商机制的同时,中国纺织品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在欧美尽可能组织起广泛的反贸易保护主义阵线,特别是这些国家的跨国零售商、品牌商,因为他们在跨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中获利最为丰厚,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能力开展政治游说,以维护正常的市场开放格局。在美国围绕中国纺织品服装发生的争端中,美国纺织品与服装进口商协会就曾为维护中国企业和他们的共同利益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2004年12月30日,正是应这家协会的要求,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签发临时禁令,认为美国行政部门无权以纺织品市场受到冲击威胁为由限制从中国进口纺织品,这项禁令实质上否决了当时美国厂商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提出的9项保障措施申请。
  欧美对我纺织品出口设置预警限制后,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纷纷作出反应,表示强烈不满。与此同时,众多专业人士认为,为防止欧美设限,此前国家也已经采取了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目前已显现出滞后效应;欧美设限还使中国纺织行业自身的危机再次显现出来,国家尚需进一步完善纺织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
  --国家早已启动宏观调控滞后效应业已显现
  事实上,为应对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国家在去年12月就出台了相关的调控措施,以防止大量廉价纺织品放量涌进欧美市场。措施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对外衣、裙子等六大类出口纺织品148个服装税号采取从量计征2%-4%不等的出口关税,对不同的贸易方式、不同的出口市场适用统一的税收政策。
  据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东介绍,这一措施出台后,仅即发集团一年出口成本即增加约4000万元,不仅出口利润大大降低,同时也提高了出口的门槛。但事实上,由于第一季度出口的许多定单来自去年年底,当时调控措施尚未出台,因此欧美仅仅依靠第一季度数据过早设限有失公允。他预计这一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将在3月份以后开始显现出来。
  江苏省一季度纺织品出口增幅的逐月下降趋势验证了杨卫东的这一说法。1月至3月,江苏纺织品单月出口增幅依次为39.2%、27.5%、11.5%。其中,对欧美市场出口增幅大幅下滑,对欧盟单月出口增幅从前两个月的约70%下降至17%,对美国的单月出口增幅则从前两个月的约120%降至63.9%。
  3月份,广东服装出口增幅也开始放缓。来自广州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广东服装出口增幅为37.6%,而3月增幅仅为16.7%,低于前两个月增幅20.9个百分点。其中占出口八成的涉税服装出口增幅下降更快,1-2月,广东涉税服装出口增幅37.1%;而3月份涉税服装出口增幅为14.8%,低于前两个月增幅22.3个百分点。
  --低水平投资后果显现中国纺织业危机四伏
  尽管宏观调控的滞后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但专家并不因此感到乐观。大量低水平重复投资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发展,今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可能遭遇更多的壁垒和危机。
  2003年,我国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125%,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2004年一季度,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更是超过144%,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下,200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仍在30%,这其中一部分增长还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据江苏省纺织协会透露,仅江苏拥有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达5256家,从业人员148万人。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一些新建项目主打产品科技含量并不高,山东魏桥棉纺织厂生产规模已超过500万锭,江苏张家港华芳纺织厂也有数百万锭规模,而这两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就是一般的纱布。
  江苏省纺织集团总工程师林厚馀认为,我国纺织行业近年来投资过热不仅没有降温,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愈演愈烈,纺织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根源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不平等竞争。我国纺织行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之后,利润逐年降低,目前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只有2%-5%,低利润迫使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许多地方对发展纺织行业给予各种优惠,由于产品质量提高一时无法实现,凭规模优势压低价格占领市场份额就成为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对纺织行业的一些政策并没有起到调优结构的作用,反而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限产压锭,其结果是技术较先进的国有纺织企业生产规模被遏制,而技术水平低的民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国纺织行业产能从3000万锭增长到目前的6000万锭。
  与欧美国家的比较能够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纺织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2004年1-5月,美国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数量仅占世界市场全部销售量的3.4%,销售金额却占了22.7%;与欧盟相比,中国纺织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欧盟的1/3。欧美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都远远高于中国。从欧美纺织品服装市场格局和后配额时代的严峻形势可以看出,低附加值出口之路终将越走越窄。
  --四大举措完善宏观调控提升中国纺织行业水平
  采访中,针对此次欧美设限以及由此暴露出来的中国纺织业危机,专业人士纷纷建议,我国应着眼于中国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完善纺织行业的宏观调控机制。
  第一,当务之急,可以由商务部、发改委、纺织工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部门牵头,启动对部分欧美出口纺织服装产品的最低限价,争取做到整体出口“量减利增”,尽量避免欧美采取“特保”措施。
  第二,尽快制定一套分国别(地区)和品种的出口协调预警机制,对欧美等敏感类国家(地区)和部分品种实行特别的出口价格调控机制,对于出口增长异常或者价格异常的产品,启动不同级别的预警机制,做到“出口顺畅,刹车及时”。
  杨卫东说,考虑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存量大、对出口市场依赖性大的现状,目前还不宜“一刀切”地对所有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和所有出口地区征收特别关税,而应该按照预警机制,对欧美等敏感地区和部分出口增长异常的低附加值产品进行价格调控。相反,对于日本、中东等出口条件宽松的市场,目前应鼓励企业进一步开拓占领市场。毕竟,出口依然是众多纺织企业最主要的效益增长点,无论是企业产品档次的提升还是职工福利的改善都需要依赖出口。
  第三,切实执行国家劳动法规,主动推行生态认证,对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于那些污染严重、职工福利发放不足、不符合标准化管理章程的出口企业,宜关停的应予以关停;部分暂不具备关停条件的企业以及其他达不到欧美等国生产管理要求的企业,应采取出口许可证制度,引导这些企业拓展非敏感地区的出口市场。
  第四,国家应积极扶持纺织服装企业创自主品牌和开发核心技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变“贴牌出口”为“品牌出口”。目前,即发集团正在考虑输出面料,在罗马利亚、保加利亚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欧盟国家建立成衣生产基地,实现在欧盟的本土化生产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