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泳论自由贸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9-26 08:15:00
在本期《财经时报》面市时,商务部的谈判小组正在去往美国华盛顿的路上。中国刚与欧盟达成了关于纺织品的协议,但这次中美谈判并不被看好,因为双方在原则问题上还有着严重的分歧。
即使中美双方“出乎意料”的达成协议,中国纺织品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前景也不甚乐观——由于中国加入WTO,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各国传统厂商和代表他们利益的政策,对中国产品的抵触情绪,使得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危害,他把目前中国出口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比作各国在一条“自由贸易”长河中游泳,现在一些国家正利用“岸上的保护主义来保护自己”。而薄熙来本人正试图全方位的化解这一困局。
美国挑头
无论是学者还是著名的经济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现在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有些人士还建议中国,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应对这种贸易条件的恶化。
始作俑者就是一直以自由贸易旗手自居的美国。2002年3月,也就是薄熙来出任商务部部长的整整2年前,美国总统布什以保护本国钢铁行业为由开始了对进口钢材的贸易保护措施(Safeguard),尽管这一次措施最终被WTO组织裁定为违背世贸规则,但鉴于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领导地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国),各国纷纷开始效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而中国则成为这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主要的冲击目标。美国、欧盟分别对中国的纺织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西班牙地区发生了焚烧中国鞋的恶性事件、美国对中国的家具、电视采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等等,不一而足。
据统计,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今年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势头很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总涉案金额的60%,以往罕有类似情况。
历史性的变味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将迎来出口发展的春天;而外界也告诉中国,中国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提倡的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但上述论调遭遇了挑战,中国的出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想象中的自由贸易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好运”。
薄熙来在9月5日中欧纺织品谈判后的讲话则表明,作为中国外贸工作的最高指挥者,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国际贸易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欧美等发达国家出于本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开始对自由贸易进行新的诠释。
在是次讲话中,薄熙来巧妙的用“游泳”和“感冒”这样通俗的字眼来讽刺当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他说,现在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在自由贸易的长河中,中国企业勇敢跳进去了,并且通过过去几年的搏击,游泳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河里一些老运动员退化了,他们老想爬到岸上去寻求保护主义。其实他们爬到岸上,是很容易感冒的”。
薄熙来这种陈述,实际揭示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自由贸易理论变味了。而眼下正是这一变化的转折点。
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的是英国。在18世纪,英国的国力开始衰退,为了保证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英国提出了自由贸易主义学说,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学说。该学说的根本是,强调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出口那些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之后,每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国家都会祭起自由贸易的大旗。自由贸易也成为发达国家抢夺国际市场的一件利器。
但中国加入WTO之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贸易总量呈几何级增长,2004年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商品出口国。根据世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理念中,重商主义依然是其基本的经济理念基石之一。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将世界上的财富聚集到自己手中,才能让自己国家有发展的动力,而面对中国强有力的出口竞争,“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的崛起,让这些发达国家产生极大的危机感”,这些“老运动员们”感觉面对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自己招架乏力。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开始了此前他们惯用的两面手法,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时,用的是自由贸易主义理论,而在对中国商品实施进口制裁时,则自蹈贸易保护主义覆辙。尽管他们自己也深知这种保护主义也是对本国国民福利的严重损害:由于限制中国服装进口,欧盟的居民面临没有裤子穿的险局。
力争市场经济地位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现在薄熙来面对的正是贸易保护主义这一面。但他比西方的同行们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必须同时面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在发达国家开始对中国商品采取花样各异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纷纷仿效。今年,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进入2005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9起,占案件总数的66%。
薄熙来一直以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的商务部长而自豪,这就使得他不能像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那样采取针锋相对的贸易保护措施。当时美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发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纷纷采取类似措施,结果导致世界贸易体系的崩溃。
而这种狭窄的操作空间也给了薄熙来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他直接参与的中欧纺织品谈判中,他巧妙地迫使欧盟对中国做出让步。在谈判中“退一进二”的手法被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认为是“最难打交道的对手”。但薄熙来对今后的贸易谈判则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贸易摩擦不可避免,长治久安是相对的,摩擦、谈判是绝对的。按照哲学的规律,必然是摩擦、谈判,再摩擦、再谈判,而每一次摩擦和谈判之后,双边贸易关系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同时也规划着未来的中国外贸发展的蓝图,他率先提出中国今后应该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和在更高水平上加强对外合作。
但商务部的工作人员对这位部长最敬佩的是,薄熙来的勇于干事。
根据中国的《入世议定书》,WTO成员最晚可以在中国入世后的15年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一规定使得中国在应对反倾销时面临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贸易伙伴经常利用替代国的生产价格来衡量中国的倾销程度,而不是中国本身的生产价格。
薄熙来上任伊始就意识到这一规定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从2004年5月份开始,在他的推动下,中国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开始频繁地讨论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
在中国领导人不懈的努力下,9月16日,OECD承认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而在此前,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即使中美双方“出乎意料”的达成协议,中国纺织品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前景也不甚乐观——由于中国加入WTO,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各国传统厂商和代表他们利益的政策,对中国产品的抵触情绪,使得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危害,他把目前中国出口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比作各国在一条“自由贸易”长河中游泳,现在一些国家正利用“岸上的保护主义来保护自己”。而薄熙来本人正试图全方位的化解这一困局。
美国挑头
无论是学者还是著名的经济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现在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有些人士还建议中国,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应对这种贸易条件的恶化。
始作俑者就是一直以自由贸易旗手自居的美国。2002年3月,也就是薄熙来出任商务部部长的整整2年前,美国总统布什以保护本国钢铁行业为由开始了对进口钢材的贸易保护措施(Safeguard),尽管这一次措施最终被WTO组织裁定为违背世贸规则,但鉴于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领导地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国),各国纷纷开始效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而中国则成为这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主要的冲击目标。美国、欧盟分别对中国的纺织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西班牙地区发生了焚烧中国鞋的恶性事件、美国对中国的家具、电视采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等等,不一而足。
据统计,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今年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势头很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总涉案金额的60%,以往罕有类似情况。
历史性的变味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将迎来出口发展的春天;而外界也告诉中国,中国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提倡的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但上述论调遭遇了挑战,中国的出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想象中的自由贸易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好运”。
薄熙来在9月5日中欧纺织品谈判后的讲话则表明,作为中国外贸工作的最高指挥者,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国际贸易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欧美等发达国家出于本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开始对自由贸易进行新的诠释。
在是次讲话中,薄熙来巧妙的用“游泳”和“感冒”这样通俗的字眼来讽刺当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他说,现在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在自由贸易的长河中,中国企业勇敢跳进去了,并且通过过去几年的搏击,游泳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河里一些老运动员退化了,他们老想爬到岸上去寻求保护主义。其实他们爬到岸上,是很容易感冒的”。
薄熙来这种陈述,实际揭示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自由贸易理论变味了。而眼下正是这一变化的转折点。
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的是英国。在18世纪,英国的国力开始衰退,为了保证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英国提出了自由贸易主义学说,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学说。该学说的根本是,强调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出口那些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之后,每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国家都会祭起自由贸易的大旗。自由贸易也成为发达国家抢夺国际市场的一件利器。
但中国加入WTO之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贸易总量呈几何级增长,2004年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商品出口国。根据世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理念中,重商主义依然是其基本的经济理念基石之一。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将世界上的财富聚集到自己手中,才能让自己国家有发展的动力,而面对中国强有力的出口竞争,“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的崛起,让这些发达国家产生极大的危机感”,这些“老运动员们”感觉面对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自己招架乏力。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开始了此前他们惯用的两面手法,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时,用的是自由贸易主义理论,而在对中国商品实施进口制裁时,则自蹈贸易保护主义覆辙。尽管他们自己也深知这种保护主义也是对本国国民福利的严重损害:由于限制中国服装进口,欧盟的居民面临没有裤子穿的险局。
力争市场经济地位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现在薄熙来面对的正是贸易保护主义这一面。但他比西方的同行们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必须同时面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在发达国家开始对中国商品采取花样各异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纷纷仿效。今年,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进入2005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9起,占案件总数的66%。
薄熙来一直以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的商务部长而自豪,这就使得他不能像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那样采取针锋相对的贸易保护措施。当时美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发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纷纷采取类似措施,结果导致世界贸易体系的崩溃。
而这种狭窄的操作空间也给了薄熙来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他直接参与的中欧纺织品谈判中,他巧妙地迫使欧盟对中国做出让步。在谈判中“退一进二”的手法被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认为是“最难打交道的对手”。但薄熙来对今后的贸易谈判则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贸易摩擦不可避免,长治久安是相对的,摩擦、谈判是绝对的。按照哲学的规律,必然是摩擦、谈判,再摩擦、再谈判,而每一次摩擦和谈判之后,双边贸易关系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同时也规划着未来的中国外贸发展的蓝图,他率先提出中国今后应该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和在更高水平上加强对外合作。
但商务部的工作人员对这位部长最敬佩的是,薄熙来的勇于干事。
根据中国的《入世议定书》,WTO成员最晚可以在中国入世后的15年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一规定使得中国在应对反倾销时面临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贸易伙伴经常利用替代国的生产价格来衡量中国的倾销程度,而不是中国本身的生产价格。
薄熙来上任伊始就意识到这一规定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从2004年5月份开始,在他的推动下,中国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开始频繁地讨论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
在中国领导人不懈的努力下,9月16日,OECD承认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而在此前,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