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发展优质蚕桑基地 促进四川新农村建设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1-15 09:21:00

   发展优质蚕桑基地 促进四川新农村建设

     王升华 曾华明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本文概述发展优质蚕桑基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优质蚕桑生产基地的几种模式和对今后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蚕桑基地;模式;思考

  栽桑养蚕是四川农村致富的骨干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全省常年发种在260万张、产茧在8万吨左右,农民茧款收入13亿元左右。近几年四川抓住“东桑西移”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确立了“积极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三个优化”(即优化蚕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采取多种模式发展优质蚕桑基地,形成了川南、川中北、攀西三个优势产业带、各具特色的30个县级蚕业产业化优质蚕茧基地。2006年全年全省发放蚕种260万张,预计全年生产鲜茧8.0万多吨,蚕茧综合均价20.50元/公斤,蚕农茧款收入16.7亿元;蚕桑总收入超过17.7亿元,同比增加4.7亿元,增幅达到40.0%。而全省30个县级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发种量便占全省的70%,产茧量占80%,充分发挥了优质蚕茧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助农增收强村富民的积极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发展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配合“东桑西移”项目建设的实施,创新基地管理模式,思考基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1 四川省优质蚕茧基地的模式

  1.1 政府主导型
  这种模式以凉山州宁南县为代表,在基地县中占10%,其特点是政府部门从上到下高度重视蚕桑生产,把蚕桑生产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切实加强领导,为蚕业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如地处金沙江畔干热河谷地带的宁南县,蚕桑生产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和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从县委、县政府到乡村一级组织机构,上下一心,对蚕桑生产齐抓共管,真正做到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全县16.5万人,农业人口15.2万,养蚕人口近10万人,拥有桑树1亿多株,每年投入用于桑树专用肥、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蚕需物资补助等扶持资金达到5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县拥有标准蚕房22223间,推广省力化蚕台25995套,纸板方格蔟1020万片,纸板方格蔟的使用普及率达97% 。2005年,宁南蚕业产茧12万多担,农民增收8000万元,养蚕户人均收入800元,户平收入2960元,其中售茧收入上5000元的有3487户,收入上万元的有408户。以县为单位,无论是“蚕茧总产、蚕茧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行业效益”五大蚕业指标已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一县一业”的典型。

  1.2 龙头企业带动型
  这种模式在基地县中比较普遍,占70%左右。如宜宾市珙县在龙头企业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入主以后,强力推进蚕桑生产发展,实施“蚕业百万元村”工程,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努力做大做强桑蚕产业,基地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实现蚕业强村富民,以此推动全县蚕业的规模化、区域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全面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全县共完成育苗栽桑1.3万亩,新桑园的嫁接面积达到75%以上,生产鲜茧4.3万担,蚕农收入3100万元,生产白厂丝85吨,产值2000万元,蚕业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较之2004年以前的1500万元增幅达到233%,创汇22.5万美元,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并于今年8月正式成为了商务部确定的2006年度国家支持的50个“东桑西移”建设项目实施县之一。
  龙头企业的带动、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改变了珙县蚕业生产“靠天吃饭”的面貌。百万元村是全县蚕业的基地村、重点村,在建设上按照“三高”(单产高、质量高、效益高)蚕桑基地的要求,狠抓小蚕共育、大蚕室外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上蔟、病虫害统防统消等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技术指标均有所提高。2006年已完成育苗栽桑1.1万亩,分布在25个百万元村的3800户蚕农。 在今年四川遭遇特大旱灾情况下,科技兴蚕让当地桑园显示出了较强的抗旱能力,目前,今年新栽桑长势良好,预计到年底能嫁接70%,实现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嫁接、当年养蚕的目的。今年春夏两季,该县共发种35870张,产茧24300担,比去年增产3100担,蚕农收入2200万元,比2005年同期增收800万元。

  1.3 蚕业专合组织“先锋模式”型
  这种模式占5%左右。以南充市南部县碾垭乡佛祖沟村八组农民、“蚕状元”罗先锋为突出代表。罗先锋从1983年开始承包村集体农场37亩,从事栽桑养蚕。由于栽桑养蚕技术的改革和创新,至2000年,他拥有优良桑园面积达102亩,年养蚕400张,年收入突破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蚕状元”。同时,罗先锋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带动了周边6个乡镇、30个村、230个组、2万余户发展蚕桑业,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南部县蚕桑产业化进程。他所创办的“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荣获“四川省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农业科技致富能手”等。他针对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养蚕农户的“三缺(缺技术、缺劳力、缺设备)、“三低”(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2002年,他成立了“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推出蚕业合作的“五大”经营模式。
  方式之一:租赁经营制。“先锋蚕业合作社”针对农村闲置农场和荒田的实际,采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办法,使土地相对集中,实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养蚕,仅在碾垭、楠木、寒坡等7个村就租赁土地918亩,全部建成优质桑园。
方式之二:股份合作制。面对大量劳力外出,部分农户有桑树而又无技术、劳力和设备的情况,“先锋蚕业合作社”采取“以桑入社、产权不变,分户管桑、集中养蚕,按股分红、社员务工”的办法,与1500多农户签订了《股份合作协议》。
  方式之三:技术承包制。为了解决部分蚕农养蚕单产、质量、效益低的问题,“先锋蚕业合作”采取了技术承包的办法与寒坡、楠木等5个乡镇1万多户蚕农签订了《栽桑养蚕技术承包合同》,由“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组合售茧、试缫计价。
  方式之四:联合营销制。“先锋蚕业合作社”采取联合营销制,实行统一技术服务,把社员生产的蚕茧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对外实行契约销售,增强了社员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蚕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已成为“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的主要经营模式。
  方式之五:“双向”培养制。“先锋蚕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开展以“带头遵守章程、带头示范服务、带头结对会员、争做党员示范户”为主题的“三带一争”活动,深化“双争双创”活动和“双向培养”活动,使“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覆盖的乡镇中的农村优秀人才纷纷聚集,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4年来,“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1000多余名贫困党员靠养蚕致富,30名养蚕大户加入了党组织。

  目前,“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养蚕数量由成立之初的300张发展到18750张、产茧70.5万公斤、销售收入1212.6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社员实现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他还先后出资40多万元用于修建乡村公路、维修乡村广播、资助贫困家庭和失学儿童,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4 协会联动型
  这种模式占基地县的15%左右,如宜宾市高县、雅安市名山县等。宜宾市在机构改革中成立蚕业协会,整合农业局和商务局两家管理职能,协调配合,维护行业运行秩序,促进了蚕业的良性发展。该市高县蚕业协会充分发挥村镇分会的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打造“一村一品”助农增收,强村富民,大力发展能够覆盖千家万户的蚕桑特色产业,实施10个蚕桑百万元村工程。如该县庆符镇西江村在该村村蚕业协会引导下,桑蚕业得以迅猛发展。 全村有村民组9个,有农户406户,农业人口1499人。随着全村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为适应起伏变化的茧丝绸市场,使千家万户的蚕农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连接,2004年,经高县蚕业龙头企业宜宾凯华丝绸有限公司发起、蚕农自愿入会,正式注册组建了西江村蚕业协会,首批加入村蚕协会的会员有17人。目前,该村有养蚕户265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65.3%),2005年全村种桑养蚕收入达到103.62万元,蚕农户均收入近4000元,预计2006年收入可达到130万元,蚕农户均收入近5000元。蚕桑业以其极强的生命力正成为西江村人增收致富的希望。

  名山县蚕桑协会自2004年4月成立以来,形成以县级协会、6个乡镇二级协会、40个村级协会、137个社级小组的运作体系,坚持以“富民、强企、兴县”为目标,以“优价护农、资金助农、科技兴农、规模强农、情感联农”的“五农”精神为宗旨,以企业化管理为动力,以构建外向型的优质蚕业基地为目标,顺应市场变化,充分培育名山蚕桑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取得了连年养蚕量上升、质量上升、单产提高、蚕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好成绩,多年来蚕桑生产一直保持平稳发展,在本县经济作物众多的情况下,蚕桑生产始终做到 一枝独秀 ,年发种20000张左右,产茧800000公斤左右,单张产茧35公斤以上,养蚕农户户均收入5000元左右。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四川的蚕桑生产基地在助农增收、强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优质蚕茧基地的发展良莠不齐,一些基地的产业化程度仍较低,蚕桑基础不稳定,技术推广队伍不键全,科技含量和单产、质量、效益与先进省区相比还有差距,这既是四川蚕业的问题所在,也是四川蚕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3 对今后建设优质蚕桑基地的几点思考
  3.1 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和完善适应蚕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要认真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产业化需要的蚕业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离的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应蚕业产业化发展的蚕业运行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路子。打破行政区划管理的模式,建立以蚕业经济区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有利于强化行业管理和搞活对外出口贸易,发挥丝绸优势,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运行机制。按照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结合四川蚕业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资产为纽带,效益为动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利益紧密结合的多种形式和类型的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2 大力扶持蚕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其素质
  各级党政应在金融、税率等方面给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对要扶持的龙头企业要坚持技术水平高起点,组织制度要创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蚕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推动各类龙头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以利益为纽带,实现经营一体化,加强风险管理。加大蚕业生产投入,建立谁投资、谁发展、谁收茧、谁受益,风险共担、公平竞争的蚕茧及其价格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方式,规范约束各方的经济行为,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利益主体的和谐共处,切实维护行业利益、投资者利益和蚕农利益,通过利益调整,加快蚕业产业化进程,促进蚕茧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蚕业的健康发展。
  3.3 加速基地建设,扩大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程度
  把蚕业生产纳入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走四边桑、小桑园、大行桑三结合的路子,按照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技术、物资和人才等的投入,加快蚕业基地建设步伐,改善基础设施,在全省建成一批蚕茧基地县(市、区)、乡(镇)、村、社,通过利益连动,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四川蚕业。
  3.4 依靠科技,促进蚕业技术进步
  以省蚕业主管部门为主体,以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强蚕业科研力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蚕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提高蚕业产品及其加工的科技含量,同时强化市场营销手段,提高其开拓市场的能力。逐步实现小蚕的工厂化、商品化生产,为加快蚕业产业化进程创造必要条件,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信息来源:蚕桑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