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在新农村建设中蚕桑产业的生态旅游价值及其开发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1-16 10:37:00

  摘 要:本文在概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理念、思路、机制、意义等的基础上,阐述了蚕桑产业的生态旅游价值,并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怎样开展以蚕桑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建设和开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蚕桑产业;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1.1 “三农”问题十分突出:
  ①跳出“三农”审视“三农”问题:从经济社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透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②农业效益太低:经营规模小,附加值低,组织化程度低,国际竞争能力弱。
  ③农村发展太慢: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环境与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城市。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④农民收入太少:城乡收入差别太大;农民负担偏重;反思频频出现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现象与近期的“民工荒”现象;持续26年10%左右增长的GDP到那里去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8%财政收入,12%工资收入,60%资本收入)。经济增长这么快,但农民的消费却没有同步增长。2005年县和县以下社会零售总额只有33%,而1984、1985年县和县以下的社会零售总额占66%、67%。
  ⑤农民市民化滞后:进城农民身份与地位没有真正转变;流动人口高达1.5亿和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两栖人口”与“拉美陷阱”将在中国并存?目前全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我国农村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目前还有大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⑥“三农”问题的短期制约与长期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短期制约是制度障碍,长期制约是能源与教育。
  1.1.2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
  ①真正的农民队伍状况堪忧!
  ②传统农民退出与新型农民进入问题。
  ③新型农民从那里来?
  ④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与政策。
  1.1.3 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
  到2010年,浙江省要实现体现全面小康社会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
  1.1.4 繁荣、富裕、文明、民主、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五大建设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农村建设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一场革命。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温家宝总理说,新农村建设将贯穿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说明中央有关加强“三农”工作的农村政策是正确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对“三农”工作的更高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绩工程。在新农村建设推进中,中央最大的担忧是错误理解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有五大建设内容。千万不能仅仅理解成是“村庄建设”,甚至是新房建设。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
  要妥善处理好五大关系: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遵循的思路
  发展为首;规划引导;以人为本;环境为友;政府主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改革推动;体制创新。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七个力
  规划的引力;干部的能力;部门的合力;政府的财力;市场的活力;改革的推力;农民的动力。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需要;缩小城乡差别的需要;农业发展的需要;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1.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理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也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及“脏、乱、差、散”的局面;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主线,我觉得还要加一个“生态良好”。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①人居环境建设:田园(庭园)式、社区式两种模式;②村容村貌整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是农村整体环境的写照,农村生活垃圾和农村生活污水是整治的重点;③精神文明建设:杜绝赌博、盗窃、打架,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倡导和谐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奋发向上的民风,推行健康的文娱活动;④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重点是休闲观光农业);⑤培育生态文化:学校、企业、宣传;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⑦社会保障工程:养老、失地农民问题、农民工利益、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目标:促进生产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让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现代文明成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只有这样,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才能够跟上去。
  2 蚕桑产业的生态旅游价值
  2005年,我国丝绸行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无论在蚕茧产量、蚕丝的产量上,还是在丝绸内销和出口价格上,都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据全国20个蚕桑主产省(市、区)的统计测算,2005年全国桑园面积76.62万公顷(1149.3万亩),与2004年相比基本持平,蚕农收入达120多亿元;发种1705.76万张,较2004年增长10.23%;蚕茧产量58.43万吨,同比增长6.86%;全年平均收购价格975.76元/50千克,比2004年提高179元,增长22.27%。丝绸工业总产值完成1300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17%;丝产量完成13万吨,同比增长22.9%;丝织品75亿米,同比增长9.7%;丝绸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250亿元,同比增长17.3%。真丝绸出口继续增长,2005年真丝绸类产品出口3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5.60%。
  蚕桑产业除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外,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和科普功能等。特别是其蕴含的生态旅游价值,正在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有些已经得到开发,有些尚未开发。
  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有一条绿色水带环绕在林木葱郁的西樵山脚下,河的对岸是数千亩的桑基鱼塘。村民在塘基上种桑,鱼塘里养鱼,蚕粪肥塘,塘泥沃桑,形成了最初的农业循环经济。他们计划将这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纳入西樵山景区,营造“一河两景”的名山秀水景观。目前有关单位正对改造工程进行规划设计。
  广东省的顺德自古有“南国丝都”、“广东银行”之美誉,曾令人钦佩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就出自于此;不过随时间的流逝,现该地区传统的桑蚕饮食文化,已有不少只能索绕在古稀老人的回忆中了。顺德容莲宾馆的名厨,为弘扬传统民俗饮食,查了不少史料、并走访了一些行业前辈,精心设计出了一席“桑基特色宴”,让旅客在品味传统与创新的健康美食同时,充分激起已被淡忘的桑蚕故事。
  杭嘉湖地区同珠三角地区一样,也是桑基鱼塘的发祥地,其江南水乡风光和田陌阡道令人称羡,具有开发以蚕桑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将传统农业与旅游服务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以蚕桑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规划与建设
  3.1 主要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又叫观光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游乐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绍兴将正在兴起和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经济现象称之为“农庄经济”、有些经济学家则将其命名为“农家乐经济”等。休闲观光农业在发达国家已属传统产业,其形式和类型很多,但在我国尚属新兴产业,目前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以平原水网地区发展以蚕桑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有四种模式:农业娱乐型;农业旅游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型。以蚕桑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比较适合于农业娱乐型和农业旅游型这两种模式。
  3.2 基本功能
  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辐射功能;增收功能。
  3.3 指导思想
  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立足于蚕桑文化、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农业、回归自然、野性野趣以及景点的差异性,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寄旅游于农业之中,寓休闲于自然之中,借观光于生态之中。
  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合农、林、牧、副、渔的比例,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组分的生态关系,使之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平衡和谐、环境优美纯净、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梯度开发、整体推动、滚动发展的方针。
  形成产业多元化、开发科学化、经营集约化、运作市场化、设施环保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集农业生产、休闲农耕、观光旅游、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品销售、科普宣传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经营体系。
  主题定位是:自然、生态、文化、绿色、休闲、可持续发展。
  开发理念是:超前性、文化性、乡土性、特色性、整体性、参与性、生态和可持续性。
  3.4 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规划、一次定位、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科技创新原则;保护、治理与开发并重原则;以农业经营为主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综合性原则;“四个结合”原则。
  3.5 主要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目标,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中心,建设集生产、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以蚕桑为主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实现生态平衡、环境优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益的目的。

  (严力蛟,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

信息来源:2006年11月全国蚕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