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蚕业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探索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1-09 09:31:00
重庆蚕业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探索
—浅析“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产业发展战略
何毅1 郑琳2
(1重庆市茧丝办,重庆400020;2 重庆市蚕桑站,重庆400020)
摘 要:本文从重庆的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蚕业区域布局等方面对这一产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内涵、模式、推进措施等进行了思考、探索,以此作为各地在发展蚕业和制定规划中参考。
关健词:蚕业;区域布局;发展战略
1 引言
重庆蚕丝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桑、蚕、种、茧、丝、绸、绢纺、服装、印染及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门类较为齐全的蚕丝产业基础,全市现有33个区县市栽桑养蚕,共有养蚕农户54万余户,养蚕从业人员190余万人,桑树资源面积119万亩,其中投产桑57万亩,有蚕种生产场16个,蚕种冷库6个,丝绸加工企业54户,缫丝规模16.3万绪,丝织机2248台,绢纺2.36万锭,茧丝绸产业在职职工2.5万多人,曾创造了最高年(94年)产茧102万担,蚕农收入6.2亿元,丝绸出口1.2亿美元,居全国第四的最好成绩,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近年在众多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的大背景下,我市蚕业生产却出现徘徊不前局面,2000—2005年全市产茧量50—60万担左右,在全国的排名下滑到第八名,重庆蚕业现状与外部的生产发展良机出现强烈反差,引起各级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思考。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庆蚕业区域布局调整滞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不明。因此,按照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立足我市蚕桑生产最适宜自然生态条件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准确定位我市蚕业区域和发展模式意义重大。“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发展战略科学定位了我市蚕业的区域布局和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指导方针,对促进我市蚕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战略依据及内涵
2.1 三大蚕业带的布局
重庆市是一个自然环境多样性比较明显的地区,根据我市各区县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资源、自然禀赋以及栽桑养蚕的历史沿革,将我市划分为渝东南蚕业带、渝西蚕业带和三峡库区蚕业带。以奉节、云阳、巫溪、黔江、石柱、武隆、巫山、彭水、南川、万盛等为主的10个区县为渝东南蚕业带;以涪陵、垫江、丰都、万州、开县、忠县、梁平、长寿等为主的8个区县为三峡库区蚕业带;以铜梁、合川、永川、巴南、江津、渝北、潼南、荣昌、大足、綦江、璧山、北碚、江北、南岸、沙坪坝等为主的15个区县为渝西蚕业带,共计33个养蚕区县(市)。
2.2 三大蚕业带的生产现状
2.3 “战略”的确立
2.3.1渝西蚕业带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周边,养蚕历史悠久,桑树资源丰富,80-90年代蚕业兴旺发达,合川一个县曾年产茧13万担。目前渝西蚕业带桑树面积占全市的36.1%,产茧量占全市的43.9 %,单产较高,蚕农技术水平较高,形成了以永川市、合川市、铜梁县等为主的渝西丝绸工业集群,蚕茧原料需求几乎占我市产茧量的一半。在我市经济发展规划中,这一区域重点是发展生产加工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频繁量大,劳动力资源成本相比渝东南地区高出30%以上。从自然禀赋角度分析,这一区域处于长江河谷地带,平均海拔低于400米,高温闷热潮湿气候不利于大蚕的饲养和上蔟。因此巩固现有桑树基础、巩固现有蚕茧产量,在量的基础上提高蚕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
表1 三大蚕业带生产现况表

注:在地桑面积渝东南为39.6万亩、占33.1%,库区为39.5万亩、占33.1%,渝西为40.4万亩、占33.8%。全市共计119万亩。
2.3.2 三峡库区蚕业带位于重庆的腹心地带,党中央国务院近年对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库区政府也把蚕丝业作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化和农移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因此,近几年来这一区域蚕丝业的发展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库区具有栽桑养蚕自然禀赋资源的优势,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其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市的38.1%、38.7%。但养蚕的单产较低,蚕丝业整体水平不高,蚕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设备较落后,因此,从桑、蚕品种、栽桑养蚕技术、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做大做强蚕丝业,是这一区域的重点工作。
2.3.3 渝东南蚕业带和主城区相距较远,但有发展蚕业的自然资源、气候、人力、经济等优势,是我市蚕业发展的最适宜区,栽桑养蚕也是该区域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十五”期间由于受交通、养蚕技术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局限,蚕业应有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作为蚕业新区,该区蚕业发展政府重视、起点高、效益好、农民积极性高。目前其桑树面积、蚕茧产量占全市的25.8% 、17.5%,近年发展速度快,如黔江区近两年增幅都达40%,因此,按照蚕桑产业标准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发展蚕桑业,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
2.4 “战略”的内涵
“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就是要在稳定现有蚕业主产区的同时,加大库区和渝东南蚕业适宜区的发展力度。一是渝西蚕区要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收缩区域,以发展优质蚕茧万担镇(乡)、千担村、百担社为重点,集中连片,提高集约化水平,并积极探索发展观光蚕业、设施蚕业,提高蚕茧质量和蚕业综合经济效益;二是三峡库区要将蚕业生产作为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项目和系统工程,在蚕业生产实用技术推广、新桑、蚕品种更新换代、蚕丝业行业体制改革、蚕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组织力量积极创新,使该地区蚕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蚕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三是渝东南蚕区要按照“规模、科技、规范、高效、生态”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加大力度建设蚕业生产基地,加强桑园管理,将桑园纳入退耕还林和生态林保护工程加以有效管护,同时加大养蚕设施设备建设,并充分利用该地区适宜生产优质蚕茧的气候条件,多产优质茧,使渝东南蚕区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蚕业新的增长点。力争 “十一五”期末蚕茧产量布局比例为渝西:库区:渝东南为3:4:3,即,渝西30万担,库区40万担,渝东南30万担。
3 推进“战略”实施的措施建议
3.1 积极调整蚕业区域布局,为战略实施建立格局、奠定基础
按照“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产业发展战略方针,积极调整我市的蚕业生产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在渝西蚕区主要采取“稳定、收缩、集中”的策略,在尽可能稳定发种量的前提下收缩区域布局,集中成片发展蚕桑专业社、专业村、基地镇(乡),淡化发展总量,强化科技含量和经营效益。在三峡库区,要将蚕业生产作为有效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的重要产业和系统工程,使其在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产业化经营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在渝东南蚕区,集中资金、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发展,并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出代表重庆市蚕业未来水平和发展方向的产业基地。同时各蚕区要紧紧抓住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优质茧百万工程”和“十百千万”优质茧工程”的机遇,按照战略方针,加快调整步伐,尽快为战略实施建立格局、奠定基础。
3.2 稳步推进养蚕生产布局调整,为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我市长期沿袭的“四边桑”时代的养蚕生产布局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形势要求,甚至制约蚕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根据我市以大行桑、密植桑园为主的桑树基础的建立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养蚕劳动力紧张的现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桑树冬季重剪与夏伐并存,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的蚕业生产技术路线。“多批次滚动养蚕”布局,能有效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提高养蚕设施设备利用率、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激发广大蚕农的栽桑养蚕积极性。各蚕区要大力发展与省力化养蚕技术相配套的中、低干密植桑园和大行间作桑园,在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成熟的桑园中稳步推进桑树夏伐管理技术,提高桑园生产能力,为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的生产布局创造条件。在确定蚕业生产总体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加强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组装、培训,充分发挥新的蚕业生产技术路线在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3 不断优化蚕业产业结构,为战略实施提供产业支撑
因势利导,抓住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优质茧百万工程”和“十百千万”优质茧工程”的机遇,各地按照战略布局和规划,加快蚕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促进种、养、加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建设蚕业生产基地。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采取整合项目建基地、引进业主建基地、发展大户建基地等办法,建设区域性的蚕业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县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流通型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三是认真推行复合经营,发展生态蚕业。积极研究、探索与蚕业生产相结合的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以桑果、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等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生物制品加工业的研发,拓宽桑蚕资源应用领域,培育特色产业,使我市蚕业形成产业分支多、门类全、产品结构丰富的立体产业链,助推“战略”的实施及产业目标的实现。
3.4 加强蚕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战略实施增添后劲
加强蚕业综合能力建设,为“战略方针”实施及蚕业发展增添后劲,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
加强良种保障能力建设。加强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良种引进、培育、选育系统,构建良种繁育体系和新型种业体系。
加强科技推广能力建设。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重点,全面提升蚕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运用能力。
加强产业基础建设。深入推进百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基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增加蚕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3.5 增加蚕业投入,为战略实施提供“硬件”支撑
蚕业生产纳入“百万工程”的实施充分说明市委市府对蚕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充分体现了蚕业生产在我市农民增收致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各级政府在“战略方针”的实施中,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协作,整和部门对蚕业的政策支持,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加大对蚕业生产的投入,为蚕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硬件”支撑。政府扶持资金要加大对蚕业基础的投入,重点搞好关系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投入资金提高技术水平、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宣传比较、典型示范,提高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自觉增加在蚕桑生产的投入;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招商引资,开放性发展蚕业生产,实现多元化投入,为蚕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促进其顺利实施并尽快见效。
信息来源:蚕桑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