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纶产业链遭遇失衡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18 08:27:00
任何一个产业的进步都离不开产业链的均衡发展,锦纶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产业之一,也是如此。12月初的上海,记者参加了中国己内酰胺与锦纶市场高峰论坛,在来自国内外众多的业内人士中间,感受到业界要求理顺产业链,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强烈愿望。
锦纶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化纤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和中国化纤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然而,近几年来锦纶在我国的发展并不理想,速度相对缓慢,产量占合纤比重逐年下降。探究其中原因,影响因素有方方面面,但症结在于多年来锦纶产业链一直没有理顺,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业界要求尽快理顺产业链的呼声越发强烈。前不久,记者在参加中国己内酰胺和锦纶市场高峰论坛期间,广泛接触并采访了锦纶行业各方面高层人士,对锦纶产业链失衡现象有了全面而感性的认识。
产业链失去平衡
锦纶纤维的主要原料是己内酰胺(CPL)、66盐,其中66盐(AH)在1999年后国内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己内酰胺一直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成为制约锦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我国己内酰胺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93年国内总产量不足1万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1994年岳阳鹰山石化和南京东方引进的年产5万吨己内酰胺设备投产后,当年全国产量提高到3.7万吨。1995~1997年每年全国的产量分别达到6.7万吨、7.4万吨和9.7万吨。河北石家庄化纤有限公司5万吨/年生产设备投产后,我国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达到15.45万吨。随着部分产能的扩建,目前国内己内酰胺年产能力为21万吨,仅占全球生产能力(400万吨)的5.25%。
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近两年来其下游锦纶行业产能迅速扩张,锦纶行业出现投资热潮、形成对上游原料己内酰胺的巨大需求。据行业协会统计,2003年锦纶新增产能将近20万吨,年底可望达到80万吨。今后一到两年内,新增产能仍将在25万~30万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锦纶生产企业86家,去年底平均产能7100吨。但是,己内酰胺的年产能力远不及锦纶行业产能的扩张速度,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己内酰胺出现巨大供应缺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进口,致使己内酰胺进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1997年以来,己内酰胺的进口依存度一直在65%以上。尽管近几年国内己内酰胺产能、产量均有增长,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且缺口有逐步扩大的趋势。2002年己内酰胺进口32.06万吨,今年进口可能达到37.6万吨,进口依存度增加到68.2%,比去年又提高了3个百分点。
然而,锦纶行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并没有得到下游需求的强有力支持。由于下游锦纶机织布和帘子线生产需求持续疲软,锦纶各品种市场价格始终较为稳定,并未出现产品价位一路走红的预期,因而形成了锦纶产能剧增,但开工率不足的尴尬局面。据行业协会统计,2003年底锦纶产能可达到80万吨,但产量预计只有55万吨左右,开工率仅为68.8%。
由此可见,锦纶产业链严重缺乏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已经破坏了产业链健康发展应有的协调性。
多因素推波助澜
近年来,国家对己内酰胺行业投资政策一直没有重大突破,投资主体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单一使国内己内酰胺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一般来讲,垄断性越强的行业,越缺乏竞争,越不利于行业快速发展。目前,除国家规划在建的南京东方和鹰山石化两个项目之外,2010年前不会有新增产能,己内酰胺缺口靠国产能力很难弥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锦纶原料瓶颈问题依然难以得到解决。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05年,国内己内酰胺缺口在32万~35万吨之间,2010年将继续扩大到43万吨左右,仍需大量进口,原料问题依然很突出。
锦纶原料与纤维的关税倒挂严重影响了锦纶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按照入世承诺,2003年以后,己内酰胺进口关税保持在9%不再下降,而锦纶纤维在2004年继续下调到5%,与原料倒挂4个百分点。这4个百分点对于近几年一直微利运行的锦纶行业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料与纤维进口关税的严重倒挂,不符合国际惯例,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锦纶及其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也使锦纶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不可否认,反倾销是保护行业利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的利器,近年来被频繁用于世界贸易往来之中。今年,发生在国内锦纶产业链上的反倾销案件就有两起。1月7日、6月6日国家商务部前后公布己内酰胺反倾销案的初裁与终裁决定,对日本等五国进口的己内酰胺征收反倾销税,有效保护了国内己内酰胺行业的利益。但由于缺乏通盘周密考虑,对下游锦纶行业和聚合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加重了下游企业的成本负担,许多企业被迫降低开工率。同样,10月31日,国家商务部发布2003年第56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进口锦纶6、66长丝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内地锦纶行业欢呼雀跃,但同样令下游锦纶机织布、锦纶帘子线企业忧虑,因为反倾销一旦有了最终结果,下游企业势必要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影响下游平稳发展。因此,在运用反倾销手段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国家全方位考虑产业链的平衡发展,而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某一点,影响大局利益。运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很有必要,但如果是救火式的保护方式,其结果只能是“按下葫芦又起瓢”。
据有关人士分析,今年乃至未来两三年内,国内锦纶产能还会迅速扩张,但新增产能绝大部分为常规产品,产品品种、技术水平都没有重大突破,同质化、低水平产能扩张现象较为严重,而且企业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效益。2002年底国内86家锦纶生产企业平均产能为71000吨,除河北神马、宁波金轮、新会美达等少数企业之外,绝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合理的生产规模。
产业链亟待理顺
理顺产业链要从源头抓起,首先应该解决原料己内酰胺缺口巨大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原料行业建设,尽快扩大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放开投资政策,通过引进外资、合资、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己内酰胺的投资规模,提高年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原料自给率,保证下游行业健康、平稳运行。
其次,对己内酰胺关税进行调整,实行公开暂定税率,主动将己内酰胺的进口关税降低下来,以适应锦纶纤维税率,消除由于原料与纤维关税倒挂给产业链发展平衡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大陆的己内酰胺、锦纶66盐的进口关税比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要高,其中己内酰胺税率比台湾地区高出8个百分点。
再次,锦纶行业要加快资产重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步伐,扩大规模效益。据了解,目前,中国大陆与强有力的竞争力对手台湾相比,劣势明显。据台湾方面人士介绍,锦纶在台湾已比较成熟,技术先进,生产效益高。台湾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强,而大陆锦纶企业至今几乎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人员。台湾企业规模效益明显,排名第四的集盛公司锦纶年产能力已有4万吨左右,而大陆目前尚未有一家锦纶企业能够达到4万吨/年的产能。因此,台湾人造纤维制造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沈西洪先生在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大陆方面在运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行业利益的同时,应该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以满足下游行业对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锦纶丝的需求,要站在产业链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发展自己。
第四,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重点做好行业资源的重组工作,积极引导上下游之间、企业之间的纵横联合,及时沟通国际国内市场、行业发展信息,肩负起产业升级的重任,既要加快世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又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装备的研制与优化,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带动行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常规产品的优质化,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提高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比例。引导锦纶企业进行垂直整合,向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向下游纺织品、服装行业延伸,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目前,我国锦纶产业链失衡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锦纶行业前途渺茫,相反,锦纶行业正在以其特有的竞争力展现着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实的发展是最好的佐证:今年1-9月锦纶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增长2.09倍,亏损企业亏损额为0.90亿元,同比下降59.76%,亏损面下降6.33个百分点。全行业经济效益有所增长,运行质量正在明显改善。健康的产业发展需要健康的发展环境,这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锦纶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化纤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和中国化纤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然而,近几年来锦纶在我国的发展并不理想,速度相对缓慢,产量占合纤比重逐年下降。探究其中原因,影响因素有方方面面,但症结在于多年来锦纶产业链一直没有理顺,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业界要求尽快理顺产业链的呼声越发强烈。前不久,记者在参加中国己内酰胺和锦纶市场高峰论坛期间,广泛接触并采访了锦纶行业各方面高层人士,对锦纶产业链失衡现象有了全面而感性的认识。
产业链失去平衡
锦纶纤维的主要原料是己内酰胺(CPL)、66盐,其中66盐(AH)在1999年后国内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己内酰胺一直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成为制约锦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我国己内酰胺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93年国内总产量不足1万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1994年岳阳鹰山石化和南京东方引进的年产5万吨己内酰胺设备投产后,当年全国产量提高到3.7万吨。1995~1997年每年全国的产量分别达到6.7万吨、7.4万吨和9.7万吨。河北石家庄化纤有限公司5万吨/年生产设备投产后,我国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达到15.45万吨。随着部分产能的扩建,目前国内己内酰胺年产能力为21万吨,仅占全球生产能力(400万吨)的5.25%。
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近两年来其下游锦纶行业产能迅速扩张,锦纶行业出现投资热潮、形成对上游原料己内酰胺的巨大需求。据行业协会统计,2003年锦纶新增产能将近20万吨,年底可望达到80万吨。今后一到两年内,新增产能仍将在25万~30万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锦纶生产企业86家,去年底平均产能7100吨。但是,己内酰胺的年产能力远不及锦纶行业产能的扩张速度,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己内酰胺出现巨大供应缺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进口,致使己内酰胺进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1997年以来,己内酰胺的进口依存度一直在65%以上。尽管近几年国内己内酰胺产能、产量均有增长,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且缺口有逐步扩大的趋势。2002年己内酰胺进口32.06万吨,今年进口可能达到37.6万吨,进口依存度增加到68.2%,比去年又提高了3个百分点。
然而,锦纶行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并没有得到下游需求的强有力支持。由于下游锦纶机织布和帘子线生产需求持续疲软,锦纶各品种市场价格始终较为稳定,并未出现产品价位一路走红的预期,因而形成了锦纶产能剧增,但开工率不足的尴尬局面。据行业协会统计,2003年底锦纶产能可达到80万吨,但产量预计只有55万吨左右,开工率仅为68.8%。
由此可见,锦纶产业链严重缺乏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已经破坏了产业链健康发展应有的协调性。
多因素推波助澜
近年来,国家对己内酰胺行业投资政策一直没有重大突破,投资主体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单一使国内己内酰胺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一般来讲,垄断性越强的行业,越缺乏竞争,越不利于行业快速发展。目前,除国家规划在建的南京东方和鹰山石化两个项目之外,2010年前不会有新增产能,己内酰胺缺口靠国产能力很难弥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锦纶原料瓶颈问题依然难以得到解决。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05年,国内己内酰胺缺口在32万~35万吨之间,2010年将继续扩大到43万吨左右,仍需大量进口,原料问题依然很突出。
锦纶原料与纤维的关税倒挂严重影响了锦纶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按照入世承诺,2003年以后,己内酰胺进口关税保持在9%不再下降,而锦纶纤维在2004年继续下调到5%,与原料倒挂4个百分点。这4个百分点对于近几年一直微利运行的锦纶行业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料与纤维进口关税的严重倒挂,不符合国际惯例,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锦纶及其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也使锦纶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不可否认,反倾销是保护行业利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的利器,近年来被频繁用于世界贸易往来之中。今年,发生在国内锦纶产业链上的反倾销案件就有两起。1月7日、6月6日国家商务部前后公布己内酰胺反倾销案的初裁与终裁决定,对日本等五国进口的己内酰胺征收反倾销税,有效保护了国内己内酰胺行业的利益。但由于缺乏通盘周密考虑,对下游锦纶行业和聚合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加重了下游企业的成本负担,许多企业被迫降低开工率。同样,10月31日,国家商务部发布2003年第56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进口锦纶6、66长丝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内地锦纶行业欢呼雀跃,但同样令下游锦纶机织布、锦纶帘子线企业忧虑,因为反倾销一旦有了最终结果,下游企业势必要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影响下游平稳发展。因此,在运用反倾销手段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国家全方位考虑产业链的平衡发展,而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某一点,影响大局利益。运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很有必要,但如果是救火式的保护方式,其结果只能是“按下葫芦又起瓢”。
据有关人士分析,今年乃至未来两三年内,国内锦纶产能还会迅速扩张,但新增产能绝大部分为常规产品,产品品种、技术水平都没有重大突破,同质化、低水平产能扩张现象较为严重,而且企业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效益。2002年底国内86家锦纶生产企业平均产能为71000吨,除河北神马、宁波金轮、新会美达等少数企业之外,绝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合理的生产规模。
产业链亟待理顺
理顺产业链要从源头抓起,首先应该解决原料己内酰胺缺口巨大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原料行业建设,尽快扩大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放开投资政策,通过引进外资、合资、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己内酰胺的投资规模,提高年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原料自给率,保证下游行业健康、平稳运行。
其次,对己内酰胺关税进行调整,实行公开暂定税率,主动将己内酰胺的进口关税降低下来,以适应锦纶纤维税率,消除由于原料与纤维关税倒挂给产业链发展平衡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大陆的己内酰胺、锦纶66盐的进口关税比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要高,其中己内酰胺税率比台湾地区高出8个百分点。
再次,锦纶行业要加快资产重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步伐,扩大规模效益。据了解,目前,中国大陆与强有力的竞争力对手台湾相比,劣势明显。据台湾方面人士介绍,锦纶在台湾已比较成熟,技术先进,生产效益高。台湾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强,而大陆锦纶企业至今几乎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人员。台湾企业规模效益明显,排名第四的集盛公司锦纶年产能力已有4万吨左右,而大陆目前尚未有一家锦纶企业能够达到4万吨/年的产能。因此,台湾人造纤维制造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沈西洪先生在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大陆方面在运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行业利益的同时,应该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以满足下游行业对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锦纶丝的需求,要站在产业链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发展自己。
第四,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重点做好行业资源的重组工作,积极引导上下游之间、企业之间的纵横联合,及时沟通国际国内市场、行业发展信息,肩负起产业升级的重任,既要加快世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又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装备的研制与优化,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带动行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常规产品的优质化,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提高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比例。引导锦纶企业进行垂直整合,向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向下游纺织品、服装行业延伸,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目前,我国锦纶产业链失衡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锦纶行业前途渺茫,相反,锦纶行业正在以其特有的竞争力展现着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实的发展是最好的佐证:今年1-9月锦纶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增长2.09倍,亏损企业亏损额为0.90亿元,同比下降59.76%,亏损面下降6.33个百分点。全行业经济效益有所增长,运行质量正在明显改善。健康的产业发展需要健康的发展环境,这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