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纺织品压港:国内企业此关过罢何对下关?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9-08 07:34:00
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说,尽管欧中双方在纺织品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而且谈判十分艰苦,但欧中之间不会有“贸易战”,因为欧中互有所求,双方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是不断发展的贸易大国,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双方合作的巨大潜力。
进入9月的短短几天,举步维艰的中美中欧之间有关纺织品贸易的磋商,成了国内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中外经贸关系多事之秋,一触即发的贸易战没有爆发。好事多磨,5日晚间,薄熙来和曼德尔森终于在北京签署了纪要,持续了一个多月的中国纺织品压港危机终于得以初步化解。
但构成我国纺织企业未来走向国际市场的隐忧还在,在出口量仍然被限制的“前全面开放期”,中国纺织企业所要走的路依然不会平坦。
互有所求 求之如何可得
欧洲大陆秋风带来阵阵凉意,而货架上服装短缺,另一面却是7500多万件中国纺织品因今年配额用尽而积压在欧盟海关,这激起了欧盟零售商和消费者近期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声浪。
从表面看,6月11日中欧纺织品备忘录签署之后到正式实施之间存在1个多月的“管理空档期”,双方企业抢关出口,是这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企业抢关出口是不利预期驱动下的集体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对配额不足的过度反应。”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说。
有证据表明,积压的中国纺织品可能使欧洲零售商们损失8亿欧元的零售额。欧盟市场需要中国产品,中国的生产商和出口商同样看重欧盟市场。
虽然中国纺织品在欧盟海关积压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但中国纺织品出口配额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纺织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价低质次的恶性竞争,以及盲目扩张所导致的产能膨胀迅猛问题,成为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会长陈经纬忧心仲仲。在取消配额后,即使在美、欧这两个巨大的市场里面,中国产品的份额平均只能增加13.5%。中国纺织业迅猛膨胀的产能,被限定在13.5%的“框框”内,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报复,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
共赢有道 怎样成为赢家
事实上,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中国并不是惟一的赢家,而且没有得到利润的大头。
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与包括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密切相关,外资企业的纺织品出口占到总出口1/3以上,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有70%是外资企业完成的,而且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这意味着,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将使其品牌拥有商、零售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华纺织机械和纺织原材料出口商及消费者的利益受损,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纳税者将为此付出代价。
根据英国零售商协会的数字,目前被封存在欧盟海关的中国针织衫成本价为2亿—2.5亿欧元,而对整个欧洲的零售商来说,其零售价可达8亿欧元。
纺织业是中国低端产品的支柱产业,直接就业人口达1900万。在欧洲出现中国纺织品压港风波之前,遭到欧美配额限制的中国纺织企业已举步维艰。
但2008年以前,配额稀缺的现状难以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张云方研究员认为,中国纺织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不能走低价出口的老路。不择手段地占领国际市场份额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我国纺织业混乱,因此需要企业在自身的产品质量和贸易信誉上加强自律,要有秩序地进入。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在政策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纺织企业不得不设法“走出去”,或把一部分工序外移到其它低成本国家,或赴国外投资纺织项目,或加大非限制类产品的出口力度,同时由提高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档次等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调整契机 首先挑战自我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频繁设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能否化“危机”为“转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重大课题。
每一次市场过度、非正常竞争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损害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国内的企业再不注重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上下功夫,而一味地通过急速扩张和压价竞标的恶意竞争,增加国内企业的内耗,产业利润与发展空间愈来愈小,最后损害的将是中国企业的自身利益。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言人孙淮滨指出:“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大纺织品市场多样化调整步伐,转移市场风险。”因为长远来看,简单的数量扩张不应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发展的目标,企业需要从过去靠“以量取胜”的方式转变为靠“以质取胜”。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忠告企业,要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多生产和多出口附加值高的产品,这样既全面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与其它国家的产品拉开档次,减少贸易摩擦。“中国纺织企业还应积极‘走出去’,利用其他国家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优势,实现产品原产地的多元化,分散风险。”鲁建华说。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肖贵玉说:“假如我们的纺织企业有能力在美国或欧洲掌控流通、零售通道、配送渠道,购买一些品牌,在不同国家分布我们的加工基地,就有可能把我们的一些优势叠加起来,规避一些将来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风险。”
面对挑战,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变中国纺织品“价低量大”的国际形象,已经成为纺织业势在必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