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集合优势是我国纺织产业升级必由之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0-26 08:15:00
五大问题有待解决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中国纺织企业要在全球纺织生产和供应链中占据有利地位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故必须通过产业升级获得可持续发展。
  产业升级要解决五个关键问题:关键技术提升、产业链有机衔接改善成本结构、对商业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品牌号召力、消除各国/地区之间贸易体系的不对接因素。关键技术提升所要解决的是产品开发中设计、相关技术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产业链有机衔接是要保障产业链各环节的均衡发展、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竞争力;对商业需求的快速反应不仅仅是建立单个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及行销推广机制,也要建立全行业的超前开发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从而具备大规模集合式产品开发能力来应对国际采购商的大规模集中式采购;行业应在企业、产品的基础上建立集合性品牌的号召力,实现品牌价值的叠加;消除各国/地区之间贸易体系的不对接因素不仅仅是外交上的努力,技术上、贸易环节上的措施尤为关键,而建立与国际对接的商业标准体系是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
  “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
  工程应运而生
  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利用现代经营理念,强调联合与协作,发挥行业中介机构和生产企业各自特长和专业优势,形成上下游企业共同研究流行趋势和产品开发机制,通过集合优势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尤为重要。“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工程正是在产业升级大背景下的一种实践。在政府有关部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的支持下,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携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自2000年底启动该项目,它集合行业优秀企业,以流行趋势为先导,以品质管理为保障,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面料,以“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的品牌形象联合推广,促进优秀国产纺织面料国际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工程体系构成包括四大部分: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体系、纺织产品开发协作体系、标准与检测体系和贸易推广体系。
  经过三年来的努力,此项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依托一批行业的龙头绩优企业组建涵盖全行业的各专业产品开发基地,形成纺织产品开发协作体系的基本架构。截止到目前,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多家优秀纺织企业作为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的产品开发基地。他们包括特种纺织品、棉、毛精纺、毛粗纺、色织、丝绸、大麻、亚麻、苎麻、花式纱线、牛仔布、功能性、大提花装饰布、化纤、针织、印染、差别化纤维、针织人造毛皮等项目,并与数百家纺织企业保持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年来各基地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流行趋势研究与应用、“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贸易推广等各项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骄人的成绩。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每年分春夏、秋冬两大季,定期举办基地企业产品开发交流座谈会,进行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讲解与分析,同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全面、及时、准确地将行业信息传达给各基地企业,为基地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储备满足国际采购商采购需求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标准制订、执行中,为企业提供国际标准与质量检测体系建立的培训与辅导,并协助企业逐步完善质量检测手段,通过执行“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质量标准实现良好的品质控制;推出“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吊牌,为符合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及质量标准的产品进行市场准入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媒体宣传、展会推广和贸易等多种形式,将企业符合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和中国流行面料质量标准的产品以“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的统一形象推荐给国际采购商,以集合优势的综合竞争力应对其集中式的采购模式。最近,即将针对采购商推出基地企业的宣传推广手册,其中将详细介绍“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系统工程的联合优势和各基地企业的现状、生产能力、设备、产品、技术力量等。
  以“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为纽带及核心业务,通过依托纺织行业上、中、下游优秀的纺织企业组建纺织产品开发基地的模式,为中国纺织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一方面通过共同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并满足国际买家质量标准的优质纺织品,提升国产纺织面料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树立了基地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督促其不断寻求产品技术和管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提高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优势,进而引导和带动全行业的产品开发工作,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