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蚕业五千年演绎至今 当改弦更张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0-20 07:51:00
苏州农村的栽桑养蚕,延绵传承五千年之久。绚丽多彩的蚕文化,精湛绝伦的蚕业技艺,气势非凡的丝绸之路,博大幽深,滋润着广袤大地,开创了一代又一代的繁华。唐宋明清,文人墨客顿悟这蓄养之业的精粹,对此吟诗赋词数百首,作了精彩描绘。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庙港乡陆港时,留有“沟塍堕微留,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 的田园名诗,记述了家家户户栽桑养蚕的情景;隐居石湖的南宋资政大学士范成大的“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则是描述蚕忙时节辛勤操劳的传世佳作;唐代诗人杜荀鹤哙炙人口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忱河。故宫闲地少,水上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将茧丝绸相嵌在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的古韵风貌之中,美不胜收;“千家蚕桑城廓地,百万渔货逍遥乡”,这是古代蚕业盛况的写照;清乾隆年间金石题刻于白龙桥的“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和当时出自《盛湖志》的“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则是盛赞“丝绸之府”的繁荣昌盛,体现出历史的纵深和空间幽邃的交织。
近代,蚕业科技人员前仆后继,致力于科技推广事业的大变革,老一辈蚕丝学家郑辟疆、费达生为此讴心沥血,曾在震泽、庙港一带指挥我国蚕桑改革事业,发动农民改土种,养良种,用良法,组织农民蚕茧合作社,创办我国第一家农民合作丝厂——开弦弓丝厂,这些被称之为蚕业改良的发动机。当时费孝通调研这段历程所带来的变化,著就世界社会学名著《江村经济》。然后抗战时期,日寇蓄意将此摧残,炸毁丝厂、茧站,砍伐大批桑园,使之一厥不振。到解放前夕,苏州蚕区10万亩桑园仅产出鲜茧1796吨。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农决策,建起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农服务和代收代烘合作售茧,苏州蚕业生机勃发,成了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和乡镇工业的起步之业;八十年代后期,各地展开规模布局,科技人员试验推广相结合,卓有成效提升科学栽桑养蚕水平,到九十年代初期进入全盛时期,亩产茧量扶摇直上超过100公斤,年产茧量高达18017吨,展现了继之有道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当今二十一世纪之初,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经济构架水平的提升,产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驻留环境缩小之际,苏州蚕业当改弦更张,赋予“产业三化”的现代内涵,推动标准化、省力化、产业化的实施,推动茧站归农民组建蚕茧合作社,增强主体农民的产业竞争能力;科技推广体系与此匹配,权当改弦易辙展开“二基一网”的改革,站站搞基地,人人搞基点,以上下通达的现代信息网络展托指导空间,厉志不衰,追求卓越。苏州市蚕桑站、吴江市蚕桑站抓住当前茧丝市场价位急转上扬的机遇,专此联合编著《苏州市桑蚕技术规程汇编》、《蚕桑实用技术》,以奋发向上,推动这个进程。 (来源:苏州农业网)
近代,蚕业科技人员前仆后继,致力于科技推广事业的大变革,老一辈蚕丝学家郑辟疆、费达生为此讴心沥血,曾在震泽、庙港一带指挥我国蚕桑改革事业,发动农民改土种,养良种,用良法,组织农民蚕茧合作社,创办我国第一家农民合作丝厂——开弦弓丝厂,这些被称之为蚕业改良的发动机。当时费孝通调研这段历程所带来的变化,著就世界社会学名著《江村经济》。然后抗战时期,日寇蓄意将此摧残,炸毁丝厂、茧站,砍伐大批桑园,使之一厥不振。到解放前夕,苏州蚕区10万亩桑园仅产出鲜茧1796吨。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农决策,建起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农服务和代收代烘合作售茧,苏州蚕业生机勃发,成了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和乡镇工业的起步之业;八十年代后期,各地展开规模布局,科技人员试验推广相结合,卓有成效提升科学栽桑养蚕水平,到九十年代初期进入全盛时期,亩产茧量扶摇直上超过100公斤,年产茧量高达18017吨,展现了继之有道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当今二十一世纪之初,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经济构架水平的提升,产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驻留环境缩小之际,苏州蚕业当改弦更张,赋予“产业三化”的现代内涵,推动标准化、省力化、产业化的实施,推动茧站归农民组建蚕茧合作社,增强主体农民的产业竞争能力;科技推广体系与此匹配,权当改弦易辙展开“二基一网”的改革,站站搞基地,人人搞基点,以上下通达的现代信息网络展托指导空间,厉志不衰,追求卓越。苏州市蚕桑站、吴江市蚕桑站抓住当前茧丝市场价位急转上扬的机遇,专此联合编著《苏州市桑蚕技术规程汇编》、《蚕桑实用技术》,以奋发向上,推动这个进程。 (来源:苏州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