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制造”的差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7-07 10:01:00

  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有关中国制造已跻身世界前列的说法,都显得过于简单化,这种乐观的说法忽略了那些细微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差距。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像地理位置优越的小型国家那样依靠转口贸易和旅游发展经济,也不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全面向服务业转型。制造业对于中国异常重要。近年来有关的信息似乎让人们看到了非常乐观的一面。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中国制造”相关问题也成为近期热点;对中国制造的发展可能会有各种不同观点,但都无法否认中国制造的飞速崛起。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制造国,2005年很有可能超过德国而上升到第三位。

  但在各种声音之中,有关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却被忽视了。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产经部副部长冯飞认为,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存在4个方面的差距:第一,制造业技术基础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第二,中国的制造业增值率和利润率很低,其中在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中,有51%是加工贸易;第三,目前中国在部分关键原材料上依赖进口非常严重,如芯片及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器件等;第四,中国目前缺乏具有国际品牌的大企业。此外,不同地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信息化建设水平等也会制约中国制造的持续发展。

  从现状来看,中国的制造企业至今尚无一家进入世界一流工业企业行列,而日本在全球最大500家工业企业中占29%,与美国的31%差不多。另外,据统计,我国制造业虽然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仅为美国的22.14%、日本的35.43%;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07%、德国的5.56%。毫无疑问,当今中国的制造业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目标仍非常遥远。比如,尽管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

  在国际上,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怎样不使本国产业空心化,确保本国制造产业的继续繁荣,已成为东南亚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国产业的发展速度、人才资源潜力等优势,使得日本和东盟各国都面临被中国产业赶超的相似课题,也使得“中国制造”成为各国警惕的众矢之的。另外,中国制造的崛起也令同样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更多国家大受启发,印度、越南、伊朗等国家都在加入同中国制造的竞争当中。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相关的技术来源与“中国制造”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缺乏严重影响“中国制造”的利益获得,在整个制造业的价值链体系中,低端生产制造环节获取的利益、分享的利润是最少的,多数利润都被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获得了。自身没有关键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研发能力,“中国制造”就只能承担生产的任务,在某种阶段下这可能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长期看来并不可取。中国台湾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推广工业设计这门近代科学,但却一直未受到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一直到80年代初,当中国台湾以“亚洲四小龙”的称号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也被西方发达国家冠上了“仿冒王国”的不雅称号,这才引发了中国台湾岛内几家大的企业对于工业设计价值的关注。岛内产业在从“加工”升级到“制造”之时,才真正重视工业设计成效。近年来更是有许多“制造”型的产业进军国际市场,都有着不错的成绩,中国台湾已不再被称为“仿冒王国”。这几年中国台湾的产业升级成功,同企业开始重用工业设计的人才着实有着莫大的关系。

  利润是考验一个国家是否已经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指标。制造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品牌价值、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设计、高技术零部件、物流等环节。我国制造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来料加工的阶段,这一点在电子工业上表现尤为突出,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不掌握在我们手里,因此附加值和利润率都很低。比如,硅谷——中国台湾新竹——东莞之间的产业分工,其利润率按25%—15%—5%的比率递减。没有利润做基础的制造工业,我们只能称自己为制造大国而不能称为制造强国。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制造业企业的全球化步伐,也给予了制造业成为战略性产业的机会,虚拟制造成为制造业全球化的重要模式。但我国由于信息化发展薄弱,信息化也成为限制中国制造持续发展的瓶颈。

  反省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19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的国内企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能力,但存在这种潜力。中国企业不能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忍受利润一天天趋薄的煎熬。“中国制造”必须找到除价格优势之外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在以价格为主导的简单竞争阶段结束后,中国企业将永远不能独立地与国际企业竞争。

    

  “日本制造”的五张王牌

  日本对中国制造的崛起有一种喜忧参半的难言心态。一方面,需要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确保产品竞争力。现在进军中国市场已属必然,在持续低迷、国内市场增长无望之际,开拓中国市场对日本企业而言已成为最为紧迫的课题。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家电产品、通讯设备、精密仪器上的低价格优势,又占据了日本制造业的前沿阵地,令日本制造业巨头倍感恐慌。日本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开发方面无法与美国竞争,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中心的转移更令日本产业日益凋零。

  但日本企业仍然有五张王牌:World所拥有的“机动能力”;松下移动的“设备实力”;夏蒙的“设计改进能力”;佳能的“知识产权实力”;竹内制作所的“品牌实力”。

  竹内制作所是日本的一家中型企业,其主打产品袖珍挖土机在各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不俗,在北美为第二、在欧洲为第五、在西班牙及澳大利亚则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首位的宝座。其产品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结实可靠”且运转时间为同类产品的两倍。

  佳能电子作为日本高科技企业的缩影,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之多居同业之首。正是因为他们用专利技术建立起来的“铜墙铁壁”,才使得佳能在2002财年有关复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等数码打印技术的营业额达到了1.6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00亿元,成为持续以5%的年增长率发展的招牌业务。

  日本国内90%的眼镜来自夏蒙集团。但是夏蒙并没有把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放到中国生产,而是利用自己对工序和流程的优化,对产品和需求的配置,将原来4~5个月的供货周期缩短为1.3个月,以更快的速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作为自己占领市场的利器。

  松下移动通信尽管涉足折叠式手机生产较晚,但依靠强大的技术设备实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推出了全球最薄的折叠式手机。松下通信认为在手机竞争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生产先进的畅销手机就需要尖端技术设备的支持,该公司甚至制定了由小型机器人自动进行单元生产的计划。

  日本服装界著名服装制造商world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秘诀,就是快速应变能力—其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使world产品从下单到交货只需一周,每周只生产与店面销量相应的数量。而这种快速反应是在中国生产所不可能做到的。(摘编自《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

   

  “中国制造”的七大优势

  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作出了相当乐观的估计。他认为,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发展上拥有的七大优势有望转变为中国制造业现实的竞争优势。这七大优势是:

  一、劳动力成本低廉。我们国家的平均工资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日韩的三十五分之一。而且重要的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使这种低成本的优势有望保持10年到20年。

  二、中国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明年开始,中国每年将有150万以上的理工科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上的优势将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困扰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障碍目前已经基本消除。目前中国在能源、交通、通讯、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能够为制造业提供比较充分的保障。

  四、工业配套能力较强。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高端电子原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外,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大多数设备已经可以立足于国内制造,从而降低了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

  五、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这是大多数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中小发展中国家难以比拟的。这种市场的规模不仅仅是指现有的规模,而且包含发展的速度,中国每年以平均7-8%的速度增长,使国内市场迅速扩大。广阔的国内市场既能够推动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又能够促进行业内部的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

  六、社会与政治环境稳定,汇率有保障。我国近2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外汇储备充足,汇率稳定。让外国投资具备充分的安全感。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至今历历在目,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投资撒在经济动荡的地区。

  七、中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新兴的产业和企业集群,出现了制造业向优势地区集中的特征。如江苏昆山、浙江义乌、广东顺德等地同行业企业的集聚,使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和分工深化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