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日本促进产业竞争力策略分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6-30 09:27:00
一般而言,“泡沫经济”破裂的10多年来,日本经济再兴无力,国内外舆论亦都在“唱衰日本”。对此,瑞士洛桑经营管理国际研究所的竞争力问题专家JeanPierreLehmann教授在2002年8月3日撰文分析日本的经济改革时指出:“嘲笑日本是错误的,日本经济虽然受损不小,但其规模仍然巨大,非但如此,日本还拥有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日本现在是一个处于虚弱状态的经济强国。”要分析日本企业的对中国直接投资战略,有必要分析日本的经济结构改革与日本竞争力的现状,因为这是日本企业对中投资战略决策的国内环境。
  一、日本的“制度创新”与竞争力的现状
  日本进行的经济结构改革实际上是在做“制度的创新”,是要提高“制度的竞争力”,所以JeanPierreLehmann教授认为不能用经济增长率、企业倒闭数、失业率等表面性的指标来评价日本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制度的创新”往往要与现有制度文化、“抵抗势力”发生摩擦,而且需要耐心与时间。更何况日本的决策者决定不在乎表面性的经济指标之好坏,来推进“制度的创新”。日本政府的一项分析报告详尽地分析了支撑日本经济基础架构的若干要素,同时也清醒地剖析了日本经济基础的若干“隐患”。支撑日本经济基础的5项要素:
  1、高层次、数10亿美元规模的国内市场(一般消费者、企业、社团、政府用户对商品、服务有强烈的高品质需求);
  2、接受到良好教育、勤劳的高质量劳动力;
  3、商品开发所需的、出色的研究开发能力;
  4、在生产技术、防止公害、省能源技术上的世界性优势;
  5、高度发达的素材(新材料产业、关键零部件产业等高科技支援型产业群的存在及其世界性的优势。
  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根据“科学技术综合性指标”(人才、科研经费投入、技术贸易额、国内外专利申请件数、发表论文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工业付加值、高科技产品付加值等12项指标)分析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据分析报告称从1980-2000年,日本的“科学技术综合性指标”一直紧跟在美国之后并超过德国、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科研经费占GDP之比,在2000年,日本为3.12,高于美国的2.65、德国的2.37、法国的2.17、英国的1.87。而且,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科研经费占GDP之比从1990年开始超过美国后至今10多年一直为世界第一位,也就是说,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陷于衰退的这10多年中,日本在战略上,始终没有放松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 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人才方面,就“每1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员数”而言,日本自1988年起超过美国,在2000年为109.3人(美国为73.8人、法国60.3人、德国59.6人、英国54.8人)。日本的研究开发人员主要集中在产业界。从研究开发人员在日本各产业世界的构成比可知,电子机器、机械行业的研究开发人员所占之比率高达53.1%,其中,电子通信、计测器工业为27.7%、电气机械器具工业为9.2%,精密机械工业为8.7%、汽车工业为8.5%。而且,就“每1万名员工中研究开发人员数”而言,日本电子通信、计测器工业为1435人,精密机械工业为1287人,电气机械器具工业为1043人。
  尽管近年来,因经济不景气日本企业关闭工厂、大量裁员,甚至企业倒闭数连年上升的报道甚多,但日本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仍在不断地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2002的8月,《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2002年日本企业研究开发活动调查报告”。据该报告称,2002年度日本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经费连续3年增长,被调查的286家大企业中,有65%的企业大幅度增加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 另外,在2001年度,日本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比2000年度增长了4.32%。而且,在企业大量裁员的传闻中,日本大企业都在增加研究开发人员数,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根据日本企业的用人计划,在2003年3月,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数将会比2002年同期增长0.48%。
  “增强竞争力”是日本企业不断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主要理由,而作为“制度创新”的一环,日本政府将要推出的“研究开发投资减税政策”也是要因之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前100位公司中,研究开发投资比前一年度呈2位数增长的企业很多,而这些企业又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纳米技术)等尖端领域。再者,从研究开发投入金额来看,电子机器、机械行业则占首位。 如上所述,“增强竞争力”(约40%)和“开拓并参入新的事业领域”(32.8%)为日本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资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在增大研究开发投资,制订新的竞争力强化政策方面,显然意识到中国崛起这一因素而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日本在强化竞争力方面的战略目标是,使日本从“大量生产型社会”向以知识创造力为基础的“知识财产立国”转换。为此,日本政府从现在开始到2005年,计划完成50项改革及相关立法。“重视知识财产的国家战略”与“产业的战略转移”是日本国家战略的两个核心所在。
二、“知识财产立国”与强化日本竞争力的六项战略 首先,在知识财产战略方面,日本自民党在2001年12月完成了“知识财产国家战略方策”,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构成的“知识财产国家战略论坛”则在2002年初,提出中间报告,要求日本政府和产业界不仅要对信息技术、生命工程等高科技的知识财产予以保护,而且有必要加强经营手法、生产技术的创新及其成果的保护。
  2002年3月,日本设立了包括首相及各内阁大臣参加的“知识财产战略会议”。7月3日,该战略会议向小泉内阁正式提出“知识财产战略大纲”。建议在2003年完成“知识财产基本法”的立法并提交国会审议,同时,要求建立一个以首相为主的横跨中央政府各省厅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以此从战略上加速日本向“知识财产立国”的转换。 其次,在“产业的战略转移”方面,日本政府的“产业竞争力战略会议”根据拟定的综合战略,应用一系列的“政策性工具”,在研究开发的税收、保护知识财产等方面,促进知识创新。同时根据已经实施生效的“产业再生法”,促进日本企业根据“选择与集中”的原则,选择核心事业,集中经营资源发展知识创新事业。另一方面,又运用优惠税制等政策性工具加速日本企业的兼并、企业分解,及时处理过剩的生产设备等等。
  2002年5月,日本产业竞争力战略会议提出题为“强化日本竞争力的6个战略”的中间报告书,指出了加强日本经济整体的竞争力所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是增加在日本国内拥有中枢功能及高收益能力的“全球运作型”企业数;
  二是以“全球运作型”企业为核心实现日本制造业的高生产率,并牵引日本经济;
  三是开拓新的事业,特别是服务业,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国家生产率的整体水平。
  为此,要求日本产业界彻底地进行“经营革新”,并建议日本政府动用支援企业改革和事业再编的政策性工具。该报告书还针对中国经济崛起,在分析日本竞争力的4项优势后提出了灵活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成本这一优势以弥补日本之劣势,形成“以我为主导”的日中之间新的竞争与协调的格局。 日本的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日本在知识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将会受到美国与中国的前后夹击,称该势态为“前门是美国,后门有中国”。为了应对这一势态,产业竞争力战略会议制定了“日本经济活性化、强化竞争力的战略计划”即“6个战略”。
  1、战略一:使日本成为高附加值的据点 (1)使日本在信息家电、环境与能源、医疗与生物工程、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等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先端的研究开发据点和发信基地。 (2)促进企业的研究开发而改革税制。 (3)克服新技术商品化的“死谷”,向实用化阶段重点投入资金。 (4)形成并强化支撑高附加价值据点的外围产业。 (5)展开“知识财产立国”战略。
  2、战略二: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 (1)应用政策性工具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促使无竞争力企业“退出市场”。 (2)支持企业的事业重组与产业再创。 (3)改革经济结构以支持企业改革。
  3、战略三:服务经济化与扩大就业机会 (1)实现劳动力的平滑滚动与人材的最佳配置。 (2)在经济社会制度上向“挑战者支援型”转换。 (3)通过电子政府促进政府部门的“选择与集中”。
  4、战略四:吸引内外资本与“头脑” (1)税制改革。 (2)设立“规制改革特区”。
  5、战略五:形成东亚自由商业圈(1)在东亚地区确保商品、服务人的自由移动。(2)为东亚自由商业圈的美观而整备环境。(3)创造有利于日本企业发挥优势的环境。
  6、战略六:创造21世纪的新市场 (1)改革税制,诱导日本高达1400兆的个人金融资产的投资与消费。 (2)根据技术开发、知识财产、标准化战略与市场化战略的行动纲要,创造领导21世纪的大市场要求。
  实际上,这6个战略的核心是第一个战略,“使日本成为高附加价值的据点”,即使日本在:①信息家电;②环境与能源;③医疗与生物工程;④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等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先端的研究开发据点。其他5个战略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核心制度的。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战略核心旨在于在上述4个领域建立日本独自的优势,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前后夹击势态。
三、重建日本制造业优势的4项策略 如果说日本正在高附加价值领域迎击美国的话,那么在制造业领域则要应对来自中国的追击。有关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报道促使日本认真考虑如何维持或重新确立自己在制造业的优势。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者、厚生劳动者和文部科学者联合发表了“日本制造业白皮书”。
  根据2001年公布的“日本制造基盘技术振兴基本法”第8条而发表的该白皮书强调了制造业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称其为“经济增长的牵引力、贸易立国与科技立国之本”。针对中国制造生产能力的急速上升,该白皮书明确地提出了重新建立日本制造业优势的政策与战略。重新确立日本制造业优势的具体措施可归纳为4个方面。
  一是“有关知识财产权的战略性对应”。针对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动向,为防止生产制造技术流失而指导企业对核心技术实行“黑箱化”,具体而言,就是将制造装置及核心部件内制化,然后搬入海外生产基地(工厂现场)。同时还要将制造装置的控制技术和手法做成基板组装在装置内。另一方面,建立“国际知识财产保护论坛”对包括生产制造技术在内的知识财产权侵害国或地区施以压力。
  二是“生产技术、事业手法的创新”,例如推广所谓“蜂巢式生产方式”以适应多品种少量高附加价值的生产,克服人件费高昂之弱点。据日本三美综合研究所在2002年初以日本制造业企业为对象的调查结果称,有85.3%的企业回答在导入“蜂巢式生产方式”后高端产品的生产率有所提高,其中35.3%的企业回答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中间在库和完成品在库时间也因此而大幅度减少。
  三是“培养高度熟练的多能工与管理型技能工”以适应制造业高附加价值比之需要。 四是“从少年儿童做起抓制作、生产教育”。为了确立日本在高附加价值制造业的长久优势,日本政府投入约25亿日元之巨款对中小学、专门学校、大学的制作、生产教育以及课余时间的娱乐学习设施做投资,以培养少年儿童、学生们对制作、生产的兴趣,以便他们继承日本重视制作、生产劳动的文化传统。
  1、策略一:有关知识财产权的战略性对应 (1)核心技术“黑箱化”。 (2)实施中国模仿品、知识财产权侵权对策。
  2、策略二:生产技术、事业手法的创新 (1)“蜂巢式生产方式”的推广。 (2)“模块化”的推广。 (3)产品设计、试制、制造的IT化。由此实现“多品种少量,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体系。
  3、策略三:“多能工型”技能工与“管理型”技能工的培养 (1)培养能够操作多种机械的“多能工型”技术工人。 (2)培养能够对应生产变化具备及时安排工作和人员配置能力的“管理型”技术工人。 (3)增加高度熟练技术工人数。
  4、策略四:从少年儿童做起,抓制作、生产教育 (1)振兴中小学制作、生产的学习教育,首先在日本8个地区,投资1,400万日元实施。 (2)开发并实施制作、创造教育程序(投资2,400万日元)。 (3)支持专业学校、大学的制作、生产教育(投资7亿2,300万日元)。 (4)生产技术博物馆事业(周六、日少年儿童娱乐学习场所)投资7,700万日元。 (5)振兴专修学校教育(投资15亿日元)。
  来源:摘自《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部分章节
  作者:王志乐(外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