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中国丝绸建设更加辉煌的锦绣明天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2-19 12:29:00
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经历史考证,丝绸业在中国约有7000年的发展历程,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智慧,在华夏文明史上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从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约在69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纺织机具,并且还发现用蚕纹作装饰的象牙盅,说明在远古时期蚕丝就已展现出人类服用和装饰的审美价值;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我们祖先已经能织出经纬密度分别达到每厘米52根和48根丝、与现代电力纺织密度相近的丝织品。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惟以中国璀璨的丝绸文化最让世界各民族所倾倒。中国古代丝绸传世精品,如文采华丽的锦、薄如蝉翼的素纱、轻盈透明的罗、光亮华贵的缎、富丽堂皇的妆化、色彩斑斓的缂丝、五彩缤纷的刺绣等等,它们立意之绝、工艺之精,就连现代设备都难以造就。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成人素纱禅衣,单丝密度仅12分特(11旦),重不足一两,抟之不盈一握;缂丝、刺绣摹制历代名人书画,不仅惟妙惟肖,而且更加传神增辉;大幅密宗佛教唐卡则是织绣与宗教结合的经典……
长期以来,丝绸一直是我国的传世之宝,它凝聚的文化科技内涵更是博大精深,至今在世界许多著名博物馆中所珍藏的各民族历代服饰中,往往都保留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影响。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当各国领导人身着用丝绸制作的光彩夺目的“唐装”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自豪。
对于中国丝绸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许多专家、学者长期潜心发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部专著是两位作者从事丝绸织绣文物研究40余年成果的结晶。作者按历史顺序,以织绣文物为线索,用极其丰富而翔实的研究资料,从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丝绸科技与艺术自起源至昌盛直至晚清大约7000年间的发展历程。作者用精辟的文字,以大量彩色、黑白图片,抓住织绣文物的时代特征,从生产技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品种应用和设计经验等方面,进行纵横分析。值得推许的是,作者在专著中,运用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包括分析研究代表性文物时所绘制的织物组织图和纹样复原图,并随有实测数据资料。这些图片的资料多数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另外,为使本专著更具完整性,作者还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收集散落在国内外和民间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国外著名博物馆、私人收藏家珍藏的以及新近出土的珍贵文物资料十件。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同类著作中科技和艺术含量最高的一部科学巨著。为此,编写这部书的计划获得了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帮助。
对于纺织服装界、丝绸界、工艺美术界以及社会学界人士来说,这部专著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它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丝绸科技和艺术,振兴现代丝绸产业,以及让世界人民更深地了解中国丝绸语文化,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伴随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源于中国的丝绸文化传统,将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获得新的繁荣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时代性工程。与此同时,它将以远比丝绸之路更深刻、更广泛、更久远地影响着并造福于人类新时代的生活。愿业内同仁承担起历史重任,弘扬先人的创造才华和实干精神,积极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建设更加辉煌的锦绣明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杜钰洲 本文系《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一书序 )
从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约在69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纺织机具,并且还发现用蚕纹作装饰的象牙盅,说明在远古时期蚕丝就已展现出人类服用和装饰的审美价值;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我们祖先已经能织出经纬密度分别达到每厘米52根和48根丝、与现代电力纺织密度相近的丝织品。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惟以中国璀璨的丝绸文化最让世界各民族所倾倒。中国古代丝绸传世精品,如文采华丽的锦、薄如蝉翼的素纱、轻盈透明的罗、光亮华贵的缎、富丽堂皇的妆化、色彩斑斓的缂丝、五彩缤纷的刺绣等等,它们立意之绝、工艺之精,就连现代设备都难以造就。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成人素纱禅衣,单丝密度仅12分特(11旦),重不足一两,抟之不盈一握;缂丝、刺绣摹制历代名人书画,不仅惟妙惟肖,而且更加传神增辉;大幅密宗佛教唐卡则是织绣与宗教结合的经典……
长期以来,丝绸一直是我国的传世之宝,它凝聚的文化科技内涵更是博大精深,至今在世界许多著名博物馆中所珍藏的各民族历代服饰中,往往都保留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影响。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当各国领导人身着用丝绸制作的光彩夺目的“唐装”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自豪。
对于中国丝绸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许多专家、学者长期潜心发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部专著是两位作者从事丝绸织绣文物研究40余年成果的结晶。作者按历史顺序,以织绣文物为线索,用极其丰富而翔实的研究资料,从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丝绸科技与艺术自起源至昌盛直至晚清大约7000年间的发展历程。作者用精辟的文字,以大量彩色、黑白图片,抓住织绣文物的时代特征,从生产技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品种应用和设计经验等方面,进行纵横分析。值得推许的是,作者在专著中,运用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包括分析研究代表性文物时所绘制的织物组织图和纹样复原图,并随有实测数据资料。这些图片的资料多数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另外,为使本专著更具完整性,作者还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收集散落在国内外和民间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国外著名博物馆、私人收藏家珍藏的以及新近出土的珍贵文物资料十件。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同类著作中科技和艺术含量最高的一部科学巨著。为此,编写这部书的计划获得了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帮助。
对于纺织服装界、丝绸界、工艺美术界以及社会学界人士来说,这部专著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它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丝绸科技和艺术,振兴现代丝绸产业,以及让世界人民更深地了解中国丝绸语文化,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伴随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源于中国的丝绸文化传统,将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获得新的繁荣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时代性工程。与此同时,它将以远比丝绸之路更深刻、更广泛、更久远地影响着并造福于人类新时代的生活。愿业内同仁承担起历史重任,弘扬先人的创造才华和实干精神,积极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建设更加辉煌的锦绣明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杜钰洲 本文系《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一书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