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1月份部分中国经济数据解读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2-18 11:50:00
每个月的14日以后,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对外经贸部、海关等一些国家部门开始发布上个月的经济数据。2003年1月份的数据陆续出来,由于今年的春节长假和去年的春节长假都在2月份(大年初一分别为阳历的2003年2月1日和2002年2月12日),1月份的工作日时间基本相同,所以2003年1月的数据和2002年1月的数据有比较强的可比性。正是因为有可比性,所以看到今年1月份的一些经济数据,让我感到比较惊讶。 
  惊讶之一,是外贸进出口总值增加约五成(详细情况是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0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5%,其中出口297.7亿美元,进口310.2亿美元,分别增长37.3%和63.4%)。在解读这条信息时,很多媒体把焦点集中在12.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和原油、汽车进口猛增这两点上。但我认为,外贸进出口总值增加约五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这两个方面。这是因为,(1)12.5亿美元只占全部贸易额的2%,这个数字很小,而且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将会更多地体现在进口和逆差方面,逆差的出现预示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增加,(2)原油、汽车进口猛增所带来的进口多增加只有16.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不到3%,去掉这两个因素,外贸进出口总值仍然增加约47%。增长47%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去年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增加约21.8%已经是出人意料的好,2003年的计划也就是增长10%左右。我也查了一下从改革开放24年(1978-2002年)以来的数据,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加超过45%的只有一年:1978年(为45%)。1978年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11亿美元,2002年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虽然一个月的数据还没有太大的代表性,但在如此的基数上取得近五成的增长率,无论如何都是惊人的,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国加入WTO的冒险一步走对了,中国的经济正在加速进入扩张期。最近我还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可以应证中国经济进入扩张期这一初步推测: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发布了自行编制的从1987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跟北京官方的有很大距离,如以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数字为例,当时官方指为7.8%,但高盛则评估仅约4.5%,不过,高盛评估去年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却较官方所指的8%为高。此外,高盛预期中国2003年将会摆脱通缩,有轻微通胀出现。 
  惊讶之二,1月份的货币供应量突然加速增长。详细情况是: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比上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的增幅;狭义货币(M1)余额为7.24万亿元,同比增长19.5%,比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M0)为2.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比上年末提高16.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9.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当月储蓄存款新增3716亿元,同比多增2400亿元。根据货币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超出预期方面,变化的突然性和变化的幅度越是超出人们的预期,越是有刺激作用。2002年的M2货币增长比率计划为14%,实际为16%,2003年的M2货币增长比率计划为16%,1月份实际为19.3%。比19.3%更让人惊讶的数据还有两个:一个是现金流通量(M0)为比去年同期增长27%,比上年末提高16.9个百分点,一个是当月储蓄存款新增3716亿元,同比多增2400亿元。简单来说,广义货币(M2)= 现金流通量(M0)*放大系数,从M0的增长到M2的增长有一定的延迟性,所以M0的大幅度增长预示着未来M2的大幅度增长。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到,除了M0,决定M2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放大系数,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对放大系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传导机制,这涉及到银行监管、商业银行再造等诸多复杂因素。如果参照国家很多宏观政策的举动,以及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汇率等很多因素,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货币政策扩张的力度在明显加大,同时未来只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控制M0)的央行正在为有可能的成立银监会等一系列金融改革(解决传导机制)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 
  围绕货币政策,再谈谈一月份的物价走势。根据央行统计月报:1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6%。这个数据没有什么太多特别之处。比较有意思的是几种商品价格的意外波动,一个是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个是广东省的板蓝根、白醋、食用盐、大米的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暴涨以及迅速回落。关于石油价格上涨,普遍的观点是地缘政治问题,这里不展开讨论。关于广东省近九年来罕见的抢购现象,来的突然、蹊跷,去得也快,但8千万人口的一个省内发生这么大的事件,如此多的人集体无意识,肯定有很多原因在发生作用。这里看看货币能够发生什么样的作用。每一种商品价格上涨都会有不同的理由,例如:石油价格上涨是因为要打仗,钢材价格上涨是因为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板蓝根、白醋价格上涨是因为“非典型性肺炎”的出现,家禽价格上涨是因为节日因素,大米价格上涨是因为大米产量在减少,等等。但是,“如果物价在普遍上涨,决定性的因素一定是货币量在增加”,这是货币学派的大师弗里得曼说的,他说了几十年,很多次通货膨胀现象被纷纷验证,相信他的话的人也越来越多。具体到我国国情,最近10年,大米、鸡蛋等很多商品的绝对价格基本上没有动过,10年前的鸡蛋是2块多人民币一斤,现在还是2块多人民币一斤;10年前的食用花生油是6块人民币一斤,现在是5块人民币一斤;大米也是这样。这一方面说明人民币具有很强的购买力,一方面很多消费者也开始觉得这么低的价格实在对不起农民,对涨价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货币量大幅度增加,涨价所需要的就是一个理由,无论这个理由有多荒唐。前几年,给公务员加了不少工资,这是中国储蓄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几年,需要为中国的8亿农民加加工资,加工资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各种税费和增加农产品的价格。 
  1月份外贸近五成的大幅度增长,预示着WTO效应明显出现,中国经济很有可能进入一轮新的经济扩张。同时,2003年围绕扩大内需这一经济工作中心所展开的金融改革、农村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都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而1月份的数据正显示了在新央行行长领导下的货币政策,具有许多让人遐想的地方。 
  一个月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全年的情况,但如果结合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走势和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可以让我们有信心推论:一轮新的经济扩张展开,尤其是相当宽松的,甚至出人意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让很多商品的价格涨起来,而对于股票这种特殊的商品价格的影响,会有更复杂、深刻和积极的影响。具体会有什么影响可以参照《从中国货币政策走向透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