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浙江服装行业精英新年对话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2-15 14:51:00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    冯德虎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    韩礼成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    陈国强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杭州市总商会杭派服装商会会长吴文宏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美特斯邦威集团总裁    周成建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浙江步森集团董事长    陈能恩 
    绍兴县服装协会会长        徐爱华 
    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江平 
    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一夫 
    浙江工程学院院长    赵  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服装评论家    张辛可  
    对浙江服装业而言,近年来有这样几件事是非同寻常的:其一是去年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受浙江省人民政府之托,对浙江服装业的发展模式和走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四月份的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兼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谈及此次调研,指出浙江服装业的最大竞争力在于产业集群,他特别谈到产业集群已成为今后中国纺织服装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其二是在去年10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男装展暨宁波国际服装节的服装国际合作论坛,在业内首次正式地、比较完整而系统地提出了“服装产业集群”的理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服装业的生产系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走独立的垂直一体化大企业集团之路,还是走垂直分工协作的企业集群道路?是建造”航空母舰”,还是组建”联合舰队”?在此次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所做的(关于我国服装业的地方集群战略研究)的演讲,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强烈共鸣,此次论坛成为中国服装业全面导入“产业集群”的理论策源地;其三是去年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京公布了19个首批全国纺织基地市(县)、特色城(镇)名单,其中浙江“三分天下有其一”,此举可视为以权威性行业组织的名义充分肯定了浙江服装业在产业集群方面探索的先导者的地位。 
    记者以为,浙江作为中国的服装大省,近年来在规范与做强服装产业经济方面进行了不少革命性的探索,比如建立服装展会联盟、浙江服装经济圈、虚拟服装名城以及L形中国服装产业园区等等,在业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可以说,以宁波、温州和杭州为代表的浙江服装业已成为引发中国服装业变革的风向标和试验田。而以上标志性的事件从更深的层面表明,浙江服装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集群模式”,它对观照中国服装的产业经济和发展方向,具有“以管窥豹”的重要意义。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这引起了该省服装行业内的有识之士的深深思索。2003年初,在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和宁波服装协会与本报的共同倡议下,以浙江省第十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契机,以“浙江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的实现途径暨规范中国服装产业经济”为主题,在杭州召开了由该省服装界重量级人士——大豆为同期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参与的座谈会。和其他正襟危坐、坐而论道式的行业会议不同,此次座谈会在餐桌上进行,话题虽然看似凝重,但大家谈笑风生,不拘一格,抒心中块垒,发人所未言,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啻为一场“思维的盛宴”,记者幸临其中,顿有如沐春风之感。记者以为,这些行业精英的珠玉之言,不仅有利于浙江服装业的更好发展,而且有助于清醒地认识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大局,特将此次历史性的精彩对话记录下来,以期引起更多的业内人士共鸣。 
    以产业集群提升“浙江模式” 
    张辛可:与浙江的服装经济有重要关联的有个“环杭州湾”的概念,我的朋友是潮汐专家,研究钱塘江的潮汐变化,结果一研究不得了,发现发生潮汐的环杭州湾一带,也就是海宁、绍兴、湖州、宁波这么一圈,人口占浙江全省的50%多,国民生产总值则占全省的76%还多,而环杭州湾的服装经济也是处于公认的很高的地位,搞清这个经济地理,对研究浙江服装业的发展走向是很有意义的。 
    陈能恩:现在全国都在看浙江,研究“浙江模式”,那么浙江服装行业的优势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琢磨的。浙江的服装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和互补的体系,各个类别都有,高中低档齐全,有一大批辐射全国的纺织和服装的专业市场。有人说广东人高明,上海人精明,浙江人则是高明加精明,凭着智慧和刻苦,成为中国服装业的弄潮儿。现在提“产业集群”的概念,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因为它会使浙江服装业由盲目无序向规范和协作的方向提升,这是一种质的转变。 
    陈国强:作为中国的服装大市,宁波在业内较早地展开了服装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我认为“板块经济”不是产业集群,而是企业扎堆,不少城市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必须突破一定的行政区域,在比较大的经济圈内得以实现。产业集群的实质有四点:文化现象、要素整合、支撑框架、服务体系。浙江服装具备这样的基础,也一定能够成为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先驱。我还有个想法,就是办一个国际性的服装技术与贸易合作洽谈会,把国际上那些服装大牌请进来,使得国内的服装企业能与国际品牌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营销理念有实质性的交流,这个洽谈会从某种意义上是公益性质的,因为受益的将是整个行业。 
    周成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服装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是浙江人善于见缝插针,培养起自己的生存哲学,有一种对外发展的基因。评价温州服装,有这样的说法:温州服装有一张其他地方很难有的依靠血缘、亲缘和商缘织成的信息网。温州人的特质是他们的发展优势,人世临近时,温州人没有恐慌,温州服装商会老会长刘松福说得好:温州人不知道人世究竟能怎么样,但是我相信温州人自然有解决的办法,温州人相信自己的生存能力。 
    周一夫:谈集群也好,协作也罢,这使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很多地方都提出“派”的概念,比如汉派、瓯派、杭派等等,现在这种提法少了,我认为应该历史辨证地看待这一现象,“派”其实是有阶段性的,它是一面旗帜,能够把大家舆集合起来,因为单独打不过团体。比如温州服装就曾经靠着“瓯派服装”撑起了一片天。 
    张江平:我想提一个关于服装教育的建议,就是现在行业内普遍缺乏真正既懂服装、又懂工艺的高级技工。在我们的服装院校里面,教机械和工艺的老师往往是纯理工大学毕业的,对服装却不了解,又怎么能很好地应用于服装生产呢?
    政府要有所不为 协会要角色归位 
    韩礼成: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这么多就业岗位,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浙江省的服装出口连年攀升,去年出口高达60亿美元,浙江要实现现代化,引进高科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服装业创造的宝贵外汇,但是政府部门对服装行业的重要性,似乎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就拿职工养老保险来说,它本来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只在省内有效,出省就不管用了,而且职工也不愿意买,可是政府部门硬要企业买,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企业的利润。我建议政府要给服装企业松绑,企业只对户籍在本地的员工交养老保险,外地的就不交。 
    另外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上海市人大已经通过一个议案,并将于年内正式实施,这就是培养和支持服装行业发展。相比之下,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探索得比较早的一个省,而行业协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为什么不能大力扶持呢? 
    张辛可:今后在象服装行业这样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国家的有关管理职能会逐渐弱化,实现向行业协会的回归。 
    陈国强:我有个感觉,就是服装行业协会的力量太薄弱,专门的管理人才太缺乏,我主张“大协会”的概念,要提出“职业协会人”的概念,要象培养职业经理人一样予以对待。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最起码要有10个人以上,至于人员的工资,可以考虑各地协会每个协会承担一个人。这也对我们的服装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协会人。 
    韩礼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协会还是坚持真心为企业服务的原则,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同,比如浙江省评著名商标就要征求协会的意见。 
    赵匀:我觉得我们的政府部门在指导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过于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对纺织服装行业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实纺织品服装的技术含量并不低,并不亚于导弹卫星。绍兴政府曾找到我,希望我帮忙推荐人才在当地发展IT产业。我认为绍兴是以服装产业为主导的,发展IT产业既无市场,又无人才,怎么发展呢?结果这个项目一年以后就下马了。其实服装产业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但是政府部门往往不够重视,让其自生自灭。不过这样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有些事情往往是管得越厉害,发展得就越糟糕。 
    周一夫: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是营造环境的,大家做不了的事情政府做,比如杭州市政府搞女装形象大使评选、举办女装发展论坛、如何借助文化资源向国际化发展,以及进行总体规划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 
    张辛可:说得极端一点,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政府前期参与是福,后期参与是祸。现在讲“群龙无首”,“首”是什么?就是行业协会,它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一方面要承袭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另一方面又适应浙江这个市场大省自下而上、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需要。 
    韩礼成:近年来,浙江的服装展会在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放眼全国不少服装展会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看”,即使外地企业来不了也可以搞,但是效果究竟怎么样呢?我有个初步的想法,就是杭州、宁波和温州是不是都要搞服装展会,能不能以省服装行业协会的名义进行协作和分工? 
    张辛可:并不是说展会非要由谁来搞,而是要推出“虚拟展会”的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冯德虎:要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在服装行业占主导地位这一现实,行业协会如何因势利导?值得探讨。 
    张辛可:协会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当然要放在是不是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上。行业协会有责任培养企业家为公的一面,“大河有水小河满”嘛!这就需要行业协会要有高瞻远瞩的姿态。最终应该造成什么局面呢?就是浙江的服装企业到外面打牌子,“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成员企业”是一块响亮的招牌。 
    周一夫:走出原始积累阶段的服装企业家要有眼界和境界,认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韩礼成:有一个误区,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企业的回报,把企业做大了就是回报。如果以赞助多少作为向社会回报的指标,那不是企业,是民政局。因此协会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我一直想协会理事会能够象政协开会一样,拿出议案。 
    冯德虎:很多协会都是靠个人魅力来维持局面,而不是协会本身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就浙江而言,关键是企业的个体发展壮大,再形成有分量的整体,这样协会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徐爱华:所谓大气侯决定小气候,外部环境的改变是个关键因素,即协会的职能归位问题。象台湾纺拓会,很多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实质性问题都是自己拿意见。美国棉花公司规定,每出口多少棉花就返给协会多少钱。这样它就有能力进行全行业的推广。 
    陈国强:现在有一种急需注意的倾向,就是有的服装协会把办展览这样的职能当成是主要职能。协会也要有危机感,搞不好就是政府的职能下来了,协会却接不住。比如反倾销,国外是不认政府认协会的,象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最终靠的是烟具协会。行业协会应该反思:我们准备好了吗? 
    浙江服装企业要跨什么样的门槛? 
    冯德虎: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温州悬念,实际上就是包括温州人在内的浙江人的创业奇迹。但是我感觉作为浙江的杰出代表,温州这些年的发展有些缓慢,问题在哪里?我认为是“三通”:铁路通,高速通,航空通,把温州人原来的吃苦耐劳精神磨没了。我在温州听一些老板谈得最多的问题是财产如何继承的问题,第二代温州人是“花钱有份,挣钱无份”。 
    张辛可:我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浙江的经济地理进行定位。我认为浙江就是中国的意大利——意大利无论从气候、地貌,还是家族企业的发展程度都太象中国浙江。这里我要强调一个观点:家族企业的模式绝不是不先进! 
    陈国强:我曾经跟冯(德虎)会长达成一个共识:实行家族制的老板要抬起头来!家族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关键是怎样调整管理机构。世界500强很多是家族企业,这很值得中国的民营企业借鉴。 
    冯德虎:家族制和CEO(职业经理人)对浙江的服装老板来说是一个瓶颈,做到一个亿容易,再往上走就难,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温州一个很有名的老板,请了个职业经理人,人是很聪明,结果由于老板过于信任,那个人携巨款潜逃。 
    张辛可:我认为目前在服装行业家族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因为产权清晰,对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负责任,关键是如何运作。 
    吴文宏:浙江服装无论在人才还是地理各方面都有优势,关键是如何整合,把浙江打造成真正的服装强省。在此方面,我们与宁波、温州的服装协会和商会都有同感,整合服装产业的资源不是哪个地方都能搞的,我觉得浙江有优势。大家应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虽然这种互动目前才刚刚开始,但以后可以有一些实质性的运作,慢慢地带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象这样的沙龙,我觉得非常好,只有大家都谈出设想和意见,开诚布公,才能使彼此走出封闭,才能共同提高。 
    记者手记:每次赴浙江采访,都能呼吸到一种新鲜的空气。这次座谈会的形式之新与层次之高大大出乎了记者的意料,我没想到这种泛泛而谈的“餐桌会”依然激发出与会人士或许只有在正规场合才能感受到的真知灼见。我更深深感到浙江服装人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开放胸怀。“杭州会议”能在这些聪明的浙江人中间掀起怎样的头脑风暴?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风正一帆悬”的浙江服装业的航向?似乎可知,又不可知。一位哲人曾经把知识的占有比作一个圆,知道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在这次行业精英的对话中,身为行业翘楚的浙江服装人,对自己的“病灶”所表现出的深刻反思和大胆诘问让我感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各种利益主体即将进行全新洗牌、服装行业处于十字路口的今天,整合力便意味着竞争力。而这种力量就在他们真诚的对视里,就在他们无忌的交谈中,他们所表现的积极的姿态,使我更坚定地相信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