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大盘点:中国WTO元年十大流行词汇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01 11:21:00
1.承诺
人们喜欢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成是对这一组织许下一个重大的诺言。加入WTO前后,WTO及有关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均就中国能否顺利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作预测、研讨、评价,还有适时地监控。我们在讲中国作出承诺的同时,很少强调另一方面,即WTO及其成员国对中国作出的承诺。
2.规则
谈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时,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是有关“规则”的一句话:加入WTO以后,我们便既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
当然,一般人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作为WTO成员后,我们在规则制定方面能起多大作用。而在大概念上,却很清楚一点:加入WTO就是要履行承诺,履行承诺就是要遵守新的游戏规则。
3.反倾销
从机遇方面来说,加入WTO对中国企业意味着更多的国际市场机会。谈到这点,没有人不想到中国出口产品的由“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既然如此,反倾销也就成了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本来反倾销是双向的,也是中国人用以对付外国进口产品的武器。但与应付别国指控相比,我们对外的反倾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与其他WTO成员相比,中国70%的出口是那些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攻击的产品。
4.世界工厂
一年来,“世界工厂”既是被人们提及次数相当多的词,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词。持乐观态度的人列出中国一系列产品占全球产量的份额来证明,比如空调占1/4,彩电占1/4,冰箱占1/5等等。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说是在某些产品上成为了“世界车间”,与“世界工厂”是两回事。
5.中国制造
人们并不注意“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之间区别何在,说实话,如果不是非要区别不可,二者也确实不好区别。
不妨认为“世界工厂”多是从跨国公司在全球安排其价值增值链环节的产物,而“中国制造”则是我们自身在国际竞争中战略地位的选择。
6.跨国公司
早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很久,“跨国公司”就是个流行词汇了。加入WTO令这个词汇出现频度大大增加。对我们而言,跨国公司是国际化的使者,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更加重视并善待的对象。说善待,因为它们对中国经济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说重视,因为它们是中国企业学习、合作的对象,也是竞争对手。
7.对标
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加入世贸组织,“对标”不仅在跨国公司之间,在国内企业之间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说白了,就是找榜样、比差距。
但在政府提倡和帮助下,中国企业如此大规模、细致化地“对标”,在加入世贸组织前恐怕还真想象不到。
8.竞争力
与其他概念一样,在加入WTO前,“竞争力”也不是个陌生的词汇。但肯定是加入WTO让这个词变得更加流行,也更加富有国际化内涵。事实上,现在企业已经不习惯单用“竞争力”三个字,而要在其前面加上“国际”二字了。但“国际”两个字不是好加的,一旦放在国际环境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些在国内已经很具竞争力的企业在跨国公司面前,不过是个“小不点”。
9.跨国购并
用国际化的语汇与眼光看直接投资,就不能不说到“跨国购并”。而这两年,“跨国购并”成了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词:有专家说,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购并企业,一缺法律法规,二缺被购并主体,三缺市场环境。换句话说,这些条件都有了,跨国公司会不会积极还未可知。
10.本土化
尽管日本人不说“本土化”,而说“现地化”,但日本企业却是一年以来本土化的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们看到,人才、管理、研发、采购、公关、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本土化正层层跟进。我们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充分放手让跨国公司去做,本土化就是它们的必然取向。
人们喜欢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成是对这一组织许下一个重大的诺言。加入WTO前后,WTO及有关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均就中国能否顺利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作预测、研讨、评价,还有适时地监控。我们在讲中国作出承诺的同时,很少强调另一方面,即WTO及其成员国对中国作出的承诺。
2.规则
谈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时,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是有关“规则”的一句话:加入WTO以后,我们便既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
当然,一般人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作为WTO成员后,我们在规则制定方面能起多大作用。而在大概念上,却很清楚一点:加入WTO就是要履行承诺,履行承诺就是要遵守新的游戏规则。
3.反倾销
从机遇方面来说,加入WTO对中国企业意味着更多的国际市场机会。谈到这点,没有人不想到中国出口产品的由“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既然如此,反倾销也就成了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本来反倾销是双向的,也是中国人用以对付外国进口产品的武器。但与应付别国指控相比,我们对外的反倾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与其他WTO成员相比,中国70%的出口是那些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攻击的产品。
4.世界工厂
一年来,“世界工厂”既是被人们提及次数相当多的词,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词。持乐观态度的人列出中国一系列产品占全球产量的份额来证明,比如空调占1/4,彩电占1/4,冰箱占1/5等等。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说是在某些产品上成为了“世界车间”,与“世界工厂”是两回事。
5.中国制造
人们并不注意“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之间区别何在,说实话,如果不是非要区别不可,二者也确实不好区别。
不妨认为“世界工厂”多是从跨国公司在全球安排其价值增值链环节的产物,而“中国制造”则是我们自身在国际竞争中战略地位的选择。
6.跨国公司
早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很久,“跨国公司”就是个流行词汇了。加入WTO令这个词汇出现频度大大增加。对我们而言,跨国公司是国际化的使者,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更加重视并善待的对象。说善待,因为它们对中国经济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说重视,因为它们是中国企业学习、合作的对象,也是竞争对手。
7.对标
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加入世贸组织,“对标”不仅在跨国公司之间,在国内企业之间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说白了,就是找榜样、比差距。
但在政府提倡和帮助下,中国企业如此大规模、细致化地“对标”,在加入世贸组织前恐怕还真想象不到。
8.竞争力
与其他概念一样,在加入WTO前,“竞争力”也不是个陌生的词汇。但肯定是加入WTO让这个词变得更加流行,也更加富有国际化内涵。事实上,现在企业已经不习惯单用“竞争力”三个字,而要在其前面加上“国际”二字了。但“国际”两个字不是好加的,一旦放在国际环境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些在国内已经很具竞争力的企业在跨国公司面前,不过是个“小不点”。
9.跨国购并
用国际化的语汇与眼光看直接投资,就不能不说到“跨国购并”。而这两年,“跨国购并”成了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词:有专家说,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购并企业,一缺法律法规,二缺被购并主体,三缺市场环境。换句话说,这些条件都有了,跨国公司会不会积极还未可知。
10.本土化
尽管日本人不说“本土化”,而说“现地化”,但日本企业却是一年以来本土化的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们看到,人才、管理、研发、采购、公关、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本土化正层层跟进。我们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充分放手让跨国公司去做,本土化就是它们的必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