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迎来“后配额时代”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2-18 11:59:00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协议中,纺织品服装是一个引入注目的焦点。加入WTO一年后,盘点纺织业这个加入WTO利好的行业,到底成绩如何呢?记者采访了几家纺织品服装企业,得到的答案是:出口贸易量都有所增加,但量增价减是今年的总体趋势。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月-9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已达到449.1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48%,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孙淮滨预测,今年如不出现意外,整个纺织业在出口额和实现利润总额上都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整个世界市场纺织晶服装利润空间正在不断缩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就中国今年出口产品按单位价格来看,棉织物比1998年下降了11.31%,服装比1998年下降了18.19%。世界范围的自由贸易一方面能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竞争的环境也愈发残酷。
加入WTO是利好价格战仍是阴影
在采访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吴经理时,他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家非国有纺织出口企业,广东溢达往年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销向日本、东南亚等非设限国,在这些市场本身已占据了很大份额,再加上今年取消配额类别大多不是他们的强势产品,因此增量影响非常有限,倒是由于整个市场环境的供大于求,不少国外客户压低了订单价格。”
中国服装集团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谈到目前服装出口市场时也认为,越大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加入WTO一年来得到的好处越不明显。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各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限制将在2005年之前分阶段取消,今年在受限制的275个配额类别中,已有99个已经全部取消和部分取消配额限制,涉及金额约能占过去配额产品出口总金额的三分之一。这位中国服装集团公司的人士分析说,取消了配额的产品,让更多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样价格就成了竞争的焦点,而国外采购商也非常会利用这一点,可以同时在几十家企业及外贸公司中询价和迂回谈判,这样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靠“让利不让市潮抢到了订单,另一方面大的公司为保住市场,拿到的订单价格也不得不一压再压。
针对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量增价减现象,孙淮滨认为,国内企业过度竞争倾向诚然有一部分原因,但加入WTO后纺织行业多层面与国际接轨带来的客观降价空间也不容忽视,他列举了三条:第一,加入WTO后我国关税降低,使纺织原材料价格开始与国际接轨,今年棉花与化纤尤为明显,全球化原材料资源配置的空间加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二,贸易领域开放,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使中国成为了不少国际大采购商认可的集中采购最佳对象国,中间环节流通费用的降低,减少了产品一定的间接成本;第三,部分配额取消,再力口上企业自营出口和退税政策也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成本。最后,孙淮滨指出,合理的产品价格降低并不是坏事,它是中国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但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却是非常有害的,它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
美国举起“贸易大棒”
事实上,在WTO环境下,过去企业一味追求以量取胜的思路已经不合时宜。前不久,来自美国的纺织品生产商协会(ATMI)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提出了申请,要求对中国进口的5种纺织服装商品实行特别保障措施的行动,就已经给加入WTO后一片大好形势的纺织行业带来了一丝隐忧,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纺织产业首次提出“特保”申请。
特别保障措施是一种世贸组织认可的政府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世贸成员国针对国外进口产品对本国产业利益造成冲击时,可以通过配额限制、关税壁垒等形式保护本国相关产业。ATMI对今年1月1日才取消配额限制的针织布(类别222)、手套(类别331/631)、胸罩(类别349/649)、袍服(类别350/650)和行李箱(类别670L)五种商品提出“特保”申请的理由是,今年前6个月上述中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量增加了119%,而且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针织布的平均价格下降了60%。为此,去年以来,美国纺织工业已经关闭了116家工厂,6.7万人失业。美国北方纺织品协会已表示,将大力支持ATMl有关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动议。
中国的纺织出口今年刚刚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不利局面,来自美国的“贸易大棒”就已经举了起来。据悉,此项“特保”申请美国方面已进入调查阶段,CITA将通过内部程序,决定是否正式考虑ATMI的申诉,假若CITA决定正式考虑申诉,并认同申诉的立场,则会公布对有关产品实施配额限制,之后,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美国政府将有30天时间与中国进行磋商,并在90天内找出解决方法,中国将不得不缩减上述5种商品对美出口数量。
“后配额时代”也有机会
美国这次的“特保”申请,在业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否会因此蒙上一层阴影呢?记者采访中,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倒是一片淡然。广东溢达吴经理认为,纺织是最早步人市场经济的行业主一,又是出口利税大户,各种贸易壁垒早已见识过不少,这些不利因素企业应该已经提前消化,有了心理准备。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加入WTO后,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同样的机会,关键要看各国政府和企业是否学会了合理利用规则。像欧盟一直打出的“绿色壁垒”牌,90年代曾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树立“绿色形象”,甚至在产品生产和环境管理上实现了“双绿色”通道,通过申请认证生态标签,以此成功奠定了打入欧美市场的基矗应该说,世贸组织这类规则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产品技术含量,无形中推动了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积极因素。
不过,在WTO这种多边贸易体制下,当世界各贸易大国不能再以配额数量限制来控制纺织品服装产品的进口时,它们在“后配额时代”构筑纺织品准入“防线”的手段也会层出不穷。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质量认证部单学蕾博士说,“国内纺织企业必须懂得运用有效手段规避各种技术性和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入WTO后,纺织企业尽快建立出口障碍防范机制势在必行,否则,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不合格品总落个‘地摊货’的下场,长此以往就会损害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整体形象,影响中国产品打入国际高端产品市场。
加入WTO是利好价格战仍是阴影
在采访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吴经理时,他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家非国有纺织出口企业,广东溢达往年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销向日本、东南亚等非设限国,在这些市场本身已占据了很大份额,再加上今年取消配额类别大多不是他们的强势产品,因此增量影响非常有限,倒是由于整个市场环境的供大于求,不少国外客户压低了订单价格。”
中国服装集团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谈到目前服装出口市场时也认为,越大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加入WTO一年来得到的好处越不明显。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各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限制将在2005年之前分阶段取消,今年在受限制的275个配额类别中,已有99个已经全部取消和部分取消配额限制,涉及金额约能占过去配额产品出口总金额的三分之一。这位中国服装集团公司的人士分析说,取消了配额的产品,让更多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样价格就成了竞争的焦点,而国外采购商也非常会利用这一点,可以同时在几十家企业及外贸公司中询价和迂回谈判,这样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靠“让利不让市潮抢到了订单,另一方面大的公司为保住市场,拿到的订单价格也不得不一压再压。
针对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量增价减现象,孙淮滨认为,国内企业过度竞争倾向诚然有一部分原因,但加入WTO后纺织行业多层面与国际接轨带来的客观降价空间也不容忽视,他列举了三条:第一,加入WTO后我国关税降低,使纺织原材料价格开始与国际接轨,今年棉花与化纤尤为明显,全球化原材料资源配置的空间加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二,贸易领域开放,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使中国成为了不少国际大采购商认可的集中采购最佳对象国,中间环节流通费用的降低,减少了产品一定的间接成本;第三,部分配额取消,再力口上企业自营出口和退税政策也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成本。最后,孙淮滨指出,合理的产品价格降低并不是坏事,它是中国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但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却是非常有害的,它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
美国举起“贸易大棒”
事实上,在WTO环境下,过去企业一味追求以量取胜的思路已经不合时宜。前不久,来自美国的纺织品生产商协会(ATMI)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提出了申请,要求对中国进口的5种纺织服装商品实行特别保障措施的行动,就已经给加入WTO后一片大好形势的纺织行业带来了一丝隐忧,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纺织产业首次提出“特保”申请。
特别保障措施是一种世贸组织认可的政府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世贸成员国针对国外进口产品对本国产业利益造成冲击时,可以通过配额限制、关税壁垒等形式保护本国相关产业。ATMI对今年1月1日才取消配额限制的针织布(类别222)、手套(类别331/631)、胸罩(类别349/649)、袍服(类别350/650)和行李箱(类别670L)五种商品提出“特保”申请的理由是,今年前6个月上述中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量增加了119%,而且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针织布的平均价格下降了60%。为此,去年以来,美国纺织工业已经关闭了116家工厂,6.7万人失业。美国北方纺织品协会已表示,将大力支持ATMl有关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动议。
中国的纺织出口今年刚刚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不利局面,来自美国的“贸易大棒”就已经举了起来。据悉,此项“特保”申请美国方面已进入调查阶段,CITA将通过内部程序,决定是否正式考虑ATMI的申诉,假若CITA决定正式考虑申诉,并认同申诉的立场,则会公布对有关产品实施配额限制,之后,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美国政府将有30天时间与中国进行磋商,并在90天内找出解决方法,中国将不得不缩减上述5种商品对美出口数量。
“后配额时代”也有机会
美国这次的“特保”申请,在业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否会因此蒙上一层阴影呢?记者采访中,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倒是一片淡然。广东溢达吴经理认为,纺织是最早步人市场经济的行业主一,又是出口利税大户,各种贸易壁垒早已见识过不少,这些不利因素企业应该已经提前消化,有了心理准备。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加入WTO后,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同样的机会,关键要看各国政府和企业是否学会了合理利用规则。像欧盟一直打出的“绿色壁垒”牌,90年代曾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树立“绿色形象”,甚至在产品生产和环境管理上实现了“双绿色”通道,通过申请认证生态标签,以此成功奠定了打入欧美市场的基矗应该说,世贸组织这类规则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产品技术含量,无形中推动了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积极因素。
不过,在WTO这种多边贸易体制下,当世界各贸易大国不能再以配额数量限制来控制纺织品服装产品的进口时,它们在“后配额时代”构筑纺织品准入“防线”的手段也会层出不穷。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质量认证部单学蕾博士说,“国内纺织企业必须懂得运用有效手段规避各种技术性和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入WTO后,纺织企业尽快建立出口障碍防范机制势在必行,否则,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不合格品总落个‘地摊货’的下场,长此以往就会损害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整体形象,影响中国产品打入国际高端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