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拐点”是否出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1-26 12:52:00
从今年第二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至今经济增速仍处于较高"平台",且自主性增长的趋势日渐显现。由此引发了专家们关于经济"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争论。日前,本报记者约请了一批从事经济预测的专家,就这一问题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对话。
焦点一"拐点"的标准是什么
主持人(本报记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没有料想到的好势头"?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入世效应"出乎意料;二是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带动之下,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开始显现。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制造业正向我国转移,我国入世大大加快了这种转移。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世界上最主要的机械汽车、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把我国作为其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价格制订乃至新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使得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今年在增发国债仍然保持前两年1500亿元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前三季度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21.8%。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7.3%,非政府资金占92.7%。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长29.9%,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7.5%,国内贷款增长27.9%,社会其它资金增长27.6%,增速均明显超过去年同期。作为民间投资变化晴雨表的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18.0%,比上年同期9.1%的增速几乎提高一倍。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无论从社会投资还是从居民消费看,今年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内需启动趋势,经济自主增长因素比前几年明显增强。
主持人:经济"拐点"是通俗的讲法,实际上是指经济周期的转折点,犹如证券市场上常常讲的"反转"。本轮经济经过几年的"作底",出现了向上突破的迹象。那么,如何判断"拐点"是否真的到来了?
王小广(计委宏观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组长):判断的标准大致有两个:一是经济能够持续一年以上的加速增长,在适当政策作用下,季度GDP增长连续一年超过8%;二是经济增长不凭借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能够自动地保持7%以上的增长。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判断已出现"拐点"还为时尚早。 焦点二出口高增长能否持续
主持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实现贸易顺差247.4亿美元,同比多增74亿美元。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比上年增加100亿美元左右,仅此一项就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左右。因而能否持续保持出口的高增长就成为判断经济"拐点"是否已经或即将到来的重要因素。
陈兴动(法国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年初大多数人预计出口能保持正增长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已累计增长20%以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商品的价格弹性效应比往年发挥得大。在全球经济恢复缓慢的时候,消费者对商品会有新的选择。富人及穷人对于商品的需求没有什么变化,只能买高端及低端的产品。但中产阶级就不同了,他们在收入预期好的时候会选择一些高端产品,但在预期不好的时候,就会选择价格较低但质量还不错的产品,而目前中国的产品恰恰切入了这个区间。如中国的家用电器与日本、韩国的产品差别细微,但价格便宜很多,使世界对中国产品产生了大量需求。
但中国的出口高增长在明年将遇到困难。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没有过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前一年的基数高,第二年的增速一定受影响;另一方面,贸易伙伴会产生种种不满,中国不得不考虑贸易伙伴的承受能力,而减弱出口的鼓励力度,出口的增速必然会下降。
明年,美国的经济回升将进一步加快,但变化不会太大。这对中国而言仍然是个机会,如果把握住这个机会,中国的厂商努力去推销,将能获得很大的收益。
王小广:预计明年出口增速将回落到12%-15%之间。这有两大原因:一是今年是入世效应集中释放的一年,尽管明年这一效应还会继续显现,但力度不会比今年强,而且进口的冲击可能加大。二是明年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美国经济前景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最近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多数国际机构都调低了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原因是新的不确定性增加。首先是美国投资增长仍然疲弱,企业效益也明显欠佳,表明投资者信心仍未明显恢复。其次,高增长时期生产能力过剩(特别是信息产业投资过度)可能使美国经济继续调整,甚至出现短期性的通货紧缩问题。所有这些使得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欧盟经济由于受长期性结构问题和高失业率的困扰,短期内出现明显复苏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经济近来由于小泉政府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处理不良债权措施,这项政策如能见效,经济有望走出衰退。但是,日本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上是由外需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走势决定的,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不好势必影响日本经济的复苏。
此外,石油价格也是影响明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受美国反恐战争的影响,进入8月份国际石油价格曾一度大幅上涨。明年如果反恐战争升级,特别是美伊战争发生,国际油价短期继续上涨将不可避免,这将对正在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形成新的打击。
焦点三房地产有没有泡沫
主持人:本轮经济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增收困难而导致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由此阻碍了现有工业消费品的销售空间。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是"非农化",这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必须依托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为之打开广阔的成长空间,其中对经济最具带动作用的标志性商品是住宅。据测算,今年房地产投资对GDP的直接拉动力在1.5个百分点以上。可是当前对于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却存在较大分歧。
陈兴动:从1996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一直大幅增长,今年增长率在30%以上。从全国来讲一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几个超大型城市,这些城市中的房地产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可能已经有一些过热;第二个层次是一些主要的省会城市,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以上,它们的房地产开发正蓬勃发展,不存在过热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一般的省会城市,房地产开发在那里才刚刚开始;第四个层次是一般城市,这些城市还没开始房地产开发。因此中国房地产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会产生非常强的带动力量。
王小广:近年来房地产炒作的意味太浓,主要体现在大炒地皮上。各地房地产商大搞"圈地运动",尤其是2002年7月1日起国家将实行商业、旅游、住宅用地的拍卖制度,许多地方开发商为了搭末班车,提前倾其能、尽其力圈地占地。北京市区的住户拆迁,政府给的拆迁费高达每平方米5000-6000元,低的也有3000-4000元,这实际上就是市区地皮的价格。地价的高涨必然导致房价的高企,多数沿海城市市区的商品房价格均达到或超过4000-5000元。住房消费增长明显赶不上住房投资和施工面积的增长,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已明显缺乏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要高度警惕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对金融系统和经济的冲击。当前房地产发展中头等重要的事是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其"软着陆",当前我国经济新的内生性快速增长机制还没有最终形成,房地产持续稳定健康发育是这种内生性增长因素之一。如果房地产出现"硬着陆"的情形,将使宏观经济继续向下调整。
焦点四制度变革的作用有多大
主持人:回顾近几年经济运行状况可以看出,在经济回升和新的内生性增长机制渐渐形成的过程中,体制变革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出口经营权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民间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信贷的创新,强劲地带动了住房、轿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高速增长。尽管对于经济"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仍难达成共识,但深化体制改革肯定能够促进"拐点"的尽早到来。
张曙光: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失业问题,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效,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城市就业比农村就业更有效。要通过制度创新,促使民营经济和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把就业与城市化和民营化结合起来,这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的,公有股在股权结构中所占比重较高。由于机制上无法理顺,实力上又不如人(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只占商业银行的五分之一强),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改造,既能为它们再造生机,同时也能为社会资金拓展出路。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前进一步,按照市场细分化的要求,发展中小、民营、社区银行,并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独立和民营化,开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不同市场上竞争,我国的金融业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李扬(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我一直主张发展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这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多种多样,它们的资金需求多种多样,而这些需求理应得到满足。然而,我们的正规金融,包括工具和机构,并不能充分顾及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来满足。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尽管金融体系已经相当发达了,用以支持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堪称应有尽有,但那里仍然存在规模不小的非正规金融,其支持的主要对象,常常是那些可能有着无限发展前途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客观存在着大量作为正规经济活动之前期发展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扼杀非正规金融,很可能产生扼杀新经济活动的严重后果。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还是金融创新的源泉。当然,非正规金融中存在着一些违法活动。对于这些违法活动当然应该打击,但是,因为有问题而否定非正规金融生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肯定不行。
焦点一"拐点"的标准是什么
主持人(本报记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没有料想到的好势头"?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入世效应"出乎意料;二是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带动之下,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开始显现。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制造业正向我国转移,我国入世大大加快了这种转移。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世界上最主要的机械汽车、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把我国作为其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价格制订乃至新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使得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今年在增发国债仍然保持前两年1500亿元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前三季度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21.8%。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7.3%,非政府资金占92.7%。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长29.9%,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7.5%,国内贷款增长27.9%,社会其它资金增长27.6%,增速均明显超过去年同期。作为民间投资变化晴雨表的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18.0%,比上年同期9.1%的增速几乎提高一倍。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无论从社会投资还是从居民消费看,今年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内需启动趋势,经济自主增长因素比前几年明显增强。
主持人:经济"拐点"是通俗的讲法,实际上是指经济周期的转折点,犹如证券市场上常常讲的"反转"。本轮经济经过几年的"作底",出现了向上突破的迹象。那么,如何判断"拐点"是否真的到来了?
王小广(计委宏观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组长):判断的标准大致有两个:一是经济能够持续一年以上的加速增长,在适当政策作用下,季度GDP增长连续一年超过8%;二是经济增长不凭借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能够自动地保持7%以上的增长。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判断已出现"拐点"还为时尚早。 焦点二出口高增长能否持续
主持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实现贸易顺差247.4亿美元,同比多增74亿美元。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比上年增加100亿美元左右,仅此一项就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左右。因而能否持续保持出口的高增长就成为判断经济"拐点"是否已经或即将到来的重要因素。
陈兴动(法国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年初大多数人预计出口能保持正增长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已累计增长20%以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商品的价格弹性效应比往年发挥得大。在全球经济恢复缓慢的时候,消费者对商品会有新的选择。富人及穷人对于商品的需求没有什么变化,只能买高端及低端的产品。但中产阶级就不同了,他们在收入预期好的时候会选择一些高端产品,但在预期不好的时候,就会选择价格较低但质量还不错的产品,而目前中国的产品恰恰切入了这个区间。如中国的家用电器与日本、韩国的产品差别细微,但价格便宜很多,使世界对中国产品产生了大量需求。
但中国的出口高增长在明年将遇到困难。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没有过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前一年的基数高,第二年的增速一定受影响;另一方面,贸易伙伴会产生种种不满,中国不得不考虑贸易伙伴的承受能力,而减弱出口的鼓励力度,出口的增速必然会下降。
明年,美国的经济回升将进一步加快,但变化不会太大。这对中国而言仍然是个机会,如果把握住这个机会,中国的厂商努力去推销,将能获得很大的收益。
王小广:预计明年出口增速将回落到12%-15%之间。这有两大原因:一是今年是入世效应集中释放的一年,尽管明年这一效应还会继续显现,但力度不会比今年强,而且进口的冲击可能加大。二是明年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美国经济前景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最近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多数国际机构都调低了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原因是新的不确定性增加。首先是美国投资增长仍然疲弱,企业效益也明显欠佳,表明投资者信心仍未明显恢复。其次,高增长时期生产能力过剩(特别是信息产业投资过度)可能使美国经济继续调整,甚至出现短期性的通货紧缩问题。所有这些使得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欧盟经济由于受长期性结构问题和高失业率的困扰,短期内出现明显复苏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经济近来由于小泉政府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处理不良债权措施,这项政策如能见效,经济有望走出衰退。但是,日本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上是由外需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走势决定的,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不好势必影响日本经济的复苏。
此外,石油价格也是影响明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受美国反恐战争的影响,进入8月份国际石油价格曾一度大幅上涨。明年如果反恐战争升级,特别是美伊战争发生,国际油价短期继续上涨将不可避免,这将对正在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形成新的打击。
焦点三房地产有没有泡沫
主持人:本轮经济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增收困难而导致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由此阻碍了现有工业消费品的销售空间。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是"非农化",这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必须依托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为之打开广阔的成长空间,其中对经济最具带动作用的标志性商品是住宅。据测算,今年房地产投资对GDP的直接拉动力在1.5个百分点以上。可是当前对于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却存在较大分歧。
陈兴动:从1996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一直大幅增长,今年增长率在30%以上。从全国来讲一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几个超大型城市,这些城市中的房地产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可能已经有一些过热;第二个层次是一些主要的省会城市,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以上,它们的房地产开发正蓬勃发展,不存在过热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一般的省会城市,房地产开发在那里才刚刚开始;第四个层次是一般城市,这些城市还没开始房地产开发。因此中国房地产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会产生非常强的带动力量。
王小广:近年来房地产炒作的意味太浓,主要体现在大炒地皮上。各地房地产商大搞"圈地运动",尤其是2002年7月1日起国家将实行商业、旅游、住宅用地的拍卖制度,许多地方开发商为了搭末班车,提前倾其能、尽其力圈地占地。北京市区的住户拆迁,政府给的拆迁费高达每平方米5000-6000元,低的也有3000-4000元,这实际上就是市区地皮的价格。地价的高涨必然导致房价的高企,多数沿海城市市区的商品房价格均达到或超过4000-5000元。住房消费增长明显赶不上住房投资和施工面积的增长,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已明显缺乏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要高度警惕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对金融系统和经济的冲击。当前房地产发展中头等重要的事是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其"软着陆",当前我国经济新的内生性快速增长机制还没有最终形成,房地产持续稳定健康发育是这种内生性增长因素之一。如果房地产出现"硬着陆"的情形,将使宏观经济继续向下调整。
焦点四制度变革的作用有多大
主持人:回顾近几年经济运行状况可以看出,在经济回升和新的内生性增长机制渐渐形成的过程中,体制变革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出口经营权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民间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信贷的创新,强劲地带动了住房、轿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高速增长。尽管对于经济"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仍难达成共识,但深化体制改革肯定能够促进"拐点"的尽早到来。
张曙光: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失业问题,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效,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城市就业比农村就业更有效。要通过制度创新,促使民营经济和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把就业与城市化和民营化结合起来,这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的,公有股在股权结构中所占比重较高。由于机制上无法理顺,实力上又不如人(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只占商业银行的五分之一强),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改造,既能为它们再造生机,同时也能为社会资金拓展出路。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前进一步,按照市场细分化的要求,发展中小、民营、社区银行,并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独立和民营化,开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不同市场上竞争,我国的金融业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李扬(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我一直主张发展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这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多种多样,它们的资金需求多种多样,而这些需求理应得到满足。然而,我们的正规金融,包括工具和机构,并不能充分顾及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来满足。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尽管金融体系已经相当发达了,用以支持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堪称应有尽有,但那里仍然存在规模不小的非正规金融,其支持的主要对象,常常是那些可能有着无限发展前途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客观存在着大量作为正规经济活动之前期发展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扼杀非正规金融,很可能产生扼杀新经济活动的严重后果。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还是金融创新的源泉。当然,非正规金融中存在着一些违法活动。对于这些违法活动当然应该打击,但是,因为有问题而否定非正规金融生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