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纺织之乡发展轨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30 11:14:00
地处苏南的县级市江阴,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崛起一批处于全 国同行业老大地位的民营企业。记者近日到江阴华士、祝塘两镇,感触 颇深。一个小小的县级市,竟“长”出如此众多的“参天树”,且成为 支撑江阴经济发展的支柱,使江阴产业结构成功实现了由低到高的转型。难怪听人讲,论区域优势和经济基础,江阴算不上最佳最厚,但论规模企业,却是江阴最多;论经济实力,江阴镇里的民营企业可谓最强。
富而思进赶超百亿
华士是江阴工业大镇,听镇政府负责人讲,华士镇原名“花士(市)”,桥西江边那片空地,过去是商贾进行棉花交易的场所,20世纪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华士镇的斜纹土布曾经获得过金奖。20年前,这里还是靠六棵稻桩谋生的穷地方,如今已崛起十多家国家及省市级企业集团。今年该镇工业销售将突破110亿元,外贸供货总值13亿元,创利税10亿元。
追寻这个纺织之乡成长的轨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成为 华士实现三次跨越的强大动力。上世纪80年代搞横向联营,把大上海的 人才、技术与乡镇企业灵活的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村办工业,利 用粗毛纺染色的优势,开发毛纺厂工业小区,镇里集中资金,采取聚优、治散、限劣的措施,重点发展龙头企业。90年代引外资、外机,逐步使华士乡镇企业由弱到强,该镇华士集团从1996年始,每年斥资3000余万元引进14条意大利丝束制条生产线,自动络筒机和倍捻机,形成年产长毛绒纱5万吨,制条5万吨的规模。集聚内资办名厂、创名牌,使华士乡镇企业集约化经营步伐,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记者了解到,华士、华西、龙砂三大工业基地,3年累计投入20亿元,其中,外来资本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持续加大的有效投入使华士镇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有着50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龙华集团是全市纺织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1996年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3600万元引进60台剑杆织机,2年后又斥资2000万元搞技改,一下就抢占了市场制高点,企业90%的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尝到甜头的龙华集团今年再投入4000万元,以国际先进设备武装自己。另一个以生产人造革著称的蝙蝠集团,每年用于技改创新的资金均超过3000万元,开发新产品10个,还把企业办到了广东等地。在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含金量的同时,华士镇创江阴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达10个以上,形成“兴华”牌纱、“龙华”色织布、“华西”精纺服装等名优系列。镇政府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在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以科技创新闯出卖方小气候,以国际领先水平的装备嫁接提高轻纺行业,从而带动全镇工业经济的裂变扩张。
一体两翼初露端倪
离华士镇10公里之遥的祝塘镇,镇党委、政府拟定了以工业园区为 主体,外资、内资为两翼,强攻外资、聚集内资“一园四区”的规划发 展战略。记者看到,依托园区强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按产业链需要, 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构筑生产基地,成为祝塘工业发展的一个特色。据 介绍,去年全镇新办企业100%落户园区,在园区的到账外资达90%, 新增销售的80%也来自园区。今年l至7月份,镇工业园区合同利用外资 达到1478万美元,到账外资460万美元。
镇政府全力以赴打造园区,培育品牌,加快“园中园”开发速度, 引进大批新项目,1至7月份已在园区落户的工业项目就有11个,投资总 额达6650万元,其中纺织服装占半数以上。上半年全镇工业投入达1. 8亿元,主要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如茂达、海江纺织厂的自动络筒机 和倍捻机项目,新办蒙羽服饰等4家外商独资、合资项目并大力发展私 营经济,江阴华腾印染项目就是常州的私营老板前来投资的。
扶持工业园区中的优势产业,也是镇政府锁定的主攻目标。纺织服 装是祝塘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占到全镇60%,政府坚持筑巢引凤,引 进一个客商,建起一家企业,再通过这个客商向外争取。文林工业园通 过台商蔡先生牵线搭桥,不仅兴办注册资本达350万美元的力丽针织染 色项目,还引来顶好服饰、维尔服装等几个台资项目。镇政府对投资祝 塘的外资企业承诺:围墙以内的事由外商负责;围墙以外的事全部由镇政府协调解决。目前,祝塘镇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10亿元,跻身 无锡市20家重点工业园区的行列,为全镇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当记 者离开祝塘时,镇党委书记孙小虎的一番话仍回响耳边,“我们建设工 业园区,是为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加速构筑经济 发展载体,使企业形成相互协作的经济共同体。”
富而思进赶超百亿
华士是江阴工业大镇,听镇政府负责人讲,华士镇原名“花士(市)”,桥西江边那片空地,过去是商贾进行棉花交易的场所,20世纪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华士镇的斜纹土布曾经获得过金奖。20年前,这里还是靠六棵稻桩谋生的穷地方,如今已崛起十多家国家及省市级企业集团。今年该镇工业销售将突破110亿元,外贸供货总值13亿元,创利税10亿元。
追寻这个纺织之乡成长的轨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成为 华士实现三次跨越的强大动力。上世纪80年代搞横向联营,把大上海的 人才、技术与乡镇企业灵活的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村办工业,利 用粗毛纺染色的优势,开发毛纺厂工业小区,镇里集中资金,采取聚优、治散、限劣的措施,重点发展龙头企业。90年代引外资、外机,逐步使华士乡镇企业由弱到强,该镇华士集团从1996年始,每年斥资3000余万元引进14条意大利丝束制条生产线,自动络筒机和倍捻机,形成年产长毛绒纱5万吨,制条5万吨的规模。集聚内资办名厂、创名牌,使华士乡镇企业集约化经营步伐,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记者了解到,华士、华西、龙砂三大工业基地,3年累计投入20亿元,其中,外来资本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持续加大的有效投入使华士镇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有着50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龙华集团是全市纺织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1996年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3600万元引进60台剑杆织机,2年后又斥资2000万元搞技改,一下就抢占了市场制高点,企业90%的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尝到甜头的龙华集团今年再投入4000万元,以国际先进设备武装自己。另一个以生产人造革著称的蝙蝠集团,每年用于技改创新的资金均超过3000万元,开发新产品10个,还把企业办到了广东等地。在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含金量的同时,华士镇创江阴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达10个以上,形成“兴华”牌纱、“龙华”色织布、“华西”精纺服装等名优系列。镇政府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在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以科技创新闯出卖方小气候,以国际领先水平的装备嫁接提高轻纺行业,从而带动全镇工业经济的裂变扩张。
一体两翼初露端倪
离华士镇10公里之遥的祝塘镇,镇党委、政府拟定了以工业园区为 主体,外资、内资为两翼,强攻外资、聚集内资“一园四区”的规划发 展战略。记者看到,依托园区强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按产业链需要, 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构筑生产基地,成为祝塘工业发展的一个特色。据 介绍,去年全镇新办企业100%落户园区,在园区的到账外资达90%, 新增销售的80%也来自园区。今年l至7月份,镇工业园区合同利用外资 达到1478万美元,到账外资460万美元。
镇政府全力以赴打造园区,培育品牌,加快“园中园”开发速度, 引进大批新项目,1至7月份已在园区落户的工业项目就有11个,投资总 额达6650万元,其中纺织服装占半数以上。上半年全镇工业投入达1. 8亿元,主要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如茂达、海江纺织厂的自动络筒机 和倍捻机项目,新办蒙羽服饰等4家外商独资、合资项目并大力发展私 营经济,江阴华腾印染项目就是常州的私营老板前来投资的。
扶持工业园区中的优势产业,也是镇政府锁定的主攻目标。纺织服 装是祝塘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占到全镇60%,政府坚持筑巢引凤,引 进一个客商,建起一家企业,再通过这个客商向外争取。文林工业园通 过台商蔡先生牵线搭桥,不仅兴办注册资本达350万美元的力丽针织染 色项目,还引来顶好服饰、维尔服装等几个台资项目。镇政府对投资祝 塘的外资企业承诺:围墙以内的事由外商负责;围墙以外的事全部由镇政府协调解决。目前,祝塘镇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10亿元,跻身 无锡市20家重点工业园区的行列,为全镇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当记 者离开祝塘时,镇党委书记孙小虎的一番话仍回响耳边,“我们建设工 业园区,是为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加速构筑经济 发展载体,使企业形成相互协作的经济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