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经济能够承受3098亿预算赤字 但仍需妥善处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23 16:26:00
    今年中国预算确定赤字为3098亿元。朱鎔基总理答记者问说这是国民经济能承受的。这是有道理的:一是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银行综合信贷条件较好(有较多存差和外汇储备,且储蓄存款增长强劲),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从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的情况看,还较正常。如果不发生意外,不会因财政有3098亿元赤字而出现大的问题。 
  财政信贷莫相互失衡 
  但是,也应看到,3098亿元赤字毕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额,已经达到了警戒线。而经济运行又有较多的变数,特别是一季度财政收支预算执行不够理想;同时,银行承受的压力有所加大。稍有不慎,很容易打破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危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必须善处今年3098亿元财政赤字。 
  据香港媒体消息,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在发生较大赤字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顺利发展,须认真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财政要努力增收节支,使赤字尽量控制在预算之内,并力争有所减少。应努力避免赤字的扩大。 
  2、保持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即在财政有较大赤字的情况下,银行要适当控制信贷规模,不使财政信贷相互失衡。 
   3、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相互紧密配合,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财政金融两大槓桿的配合运用,努力保持两者的协调一致。 
  这也是在财政有较大赤字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经济运行必定会出问题。这些,都是无数次历史的实践,并没有过时。在当前情况下,借鉴这些历史经验,拥有这些条件,对防止和克服3098亿元财政赤字对经济所发生的副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赤字无害论”须澄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又有“赤字无害论”回潮,应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予以澄清。多年来,由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而财政支出又需要较多增加,以致财政赤字不断,且连年扩大,而经济却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在此情况下,有些人以为再扩大一些赤字没有关系。 
  譬如,有人常拿美国曾连续出现多年赤字来说明赤字无害。这是缺乏分析的。美国的多年赤字是在支出不断增加和纳税人不愿多交税的情况下发生的。它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是由美元的世界通用货币的地位和运用利率槓桿吸收国外大量游资来化解了。而无此条件的其他西方国家,就不敢像美国那样搞长期赤字政策。事实上克林顿政府也看到了赤字的危害,不得不下大决心采取增税减支政策,制止赤字,实现了收支平衡。 
  又有人拿中国近20年财政赤字并未影响经济发展来证明赤字无害。这也是缺乏分析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放权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难以满足支出的需要,不得已只好做“少米之炊”,每年出现少量赤字;其实是把大量的财政支出从预算内转移到预算外解决,把大量的建设投资实行“拨改贷”,由银行贷款解决,从而抑制了财政赤字的危害,取得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赤字的危害仍然存在,只是由于银行信贷的替代和掩盖而不被人们注意罢了。事实上1984、1988、1994年3次严重通货膨胀,不能说与财政赤字没有关系。历史的实践说明,赤字不是无害的。 
  稳健货币政策不可轻率改变 
  还有人议论,近几年,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财政向银行借债来扩大建设支出,财政赤字还有所加大,不是也没有出问题吗?这是一种不了解财政赤字和孤立地看财政赤字的议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向银行借债,增加财政的建设支出,扩大了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是一举多得的正确举措。这不是扩大财政赤字,恰恰是减少了财政赤字及其危害。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又是以控制银行贷款规模和货币发行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货币政策为条件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银行没有大量存差,无钱借给,积极财政政策也难以全面贯彻,经济发展的状况就不会这样好。 
  实践多次证明:财政银行是宏观调控的两个主要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运用,使之达到综合平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为在经济活动中,财政和银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既要求各自收支平衡,又要求保持综合平衡。当财政收支不能平衡,出现赤字,必然影响银行资金来源减少,这就要求银行努力增存减贷,用存差去补救,以保持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避免引起通货发行;同样,当银行货币信贷收支出现逆差,财政就应当增收节支,用结馀来增加信贷资金来源予以弥补,使之趋于平衡,以避免发生通货膨胀。如果把财政银行视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不求两者的综合平衡,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将出现问题。这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应当避免的。 
  因此,在当前中国财政有大量赤字的情况下,那种要求改变现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来个积极的(即扩张的)货币政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作者李海系原财政部研究员,项镜泉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