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植艺:我国化纤工业呈现三大集中趋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13 11:49:00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在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上提出,受下游纺织、服装市场及工业发展的引导,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在近年来明显呈现出向大企业、向市场、向民营企业集中的趋势。
郑植艺分析认为,我国化纤工业在1995年以前市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的卖方市场格局下,由国家为主体投资建设,并以化纤产能产量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1996-1998年化纤市场已转向买方市场,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行业效益严重滑坡甚至濒临亏损;而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1999年至今,通过以提高企业及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调整,我国化纤市场价格趋于能基本反映需求及季节波动的合理价位,行业经济效益恢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整个化纤工业走上较良性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化纤工业在这一阶段明显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向大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明显提高,大企业已成中坚力量。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全国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25家,合计年产能251.9万吨,占总产能的比重不到40%。到2001年,已有46家企业的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其合计年产能为493.8万吨,已占总产能的53.62%,平均年产能为10.7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46家大企业从1999年起全部盈利,经济效益约占全行业的70%,真正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向市场集中,主要表现在化纤的产能、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集中。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纺织业最为发达的是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化纤产品的主销市场更是集中在这些地区。有几组数据足以说明近年来化纤工业向市场集中这一趋向,并从中能分析出来,这种集中趋势仍在加速。首先是从产量上看,2001年东部7省市场的化纤产量为663.8万吨,占总产量的80.14%,其中浙江、江苏的产量分别为221.33万吨、219.75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38.85%、15.46%,两省的产量加起来则占据了全国的53.2%。再从年产能5万吨以上企业的分布上看,近2/3的大企业集中在江浙两省,浙江拥有了46家中的20家,合计产能225.4万吨,将近占到了全国总产能的1/4;江苏的7家合计产能占全国的12%。还可以从近两年新增产能的情况来看,2000年全国新增产能的57.7%在浙江和江苏,分别新增53.8万吨和49万吨;2001年的新增产能则更是76.8%在浙江,为124.6万吨。
三、向民营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产能比例迅速扩大。据统计,1998年末,民营化纤企业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36.89%,其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为31.3%。而到了2001年末,虽然民营企业的数量所占比重略有下降,达到42.41%。46家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大企业中,25家是民营企业,合计产能为248.6万吨,企业数及产能均超过一半。
分析认为,我国化纤工业出现三大集中趋势是市场指向下的必然结果,依托于下游业加工能力和较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直接受到下游纺织、服装市场及工业发展的引导。据预测,两三年后浙江可望成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制造中心。首先,浙江具有无可比拟的化纤后纺产业上的优势。在主要使用化纤的纯化纤布、帘子布、丝织品、针织用纱这四大下游产业中,浙江均占据全国第一位,比重及增速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其次是具有市场流通方面的优势。该省所产化纤产品除满足省内产业间市场流通的需求外,同时是全国化纤产品的集散地,其流通总量已占全国贸易量的60%以上。促使我国化纤工业出现集中趋势的另一原因是,随着化纤国产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的成熟,吨化纤投资额大幅下降,行业进入的门槛降低。
郑植艺分析认为,我国化纤工业在1995年以前市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的卖方市场格局下,由国家为主体投资建设,并以化纤产能产量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1996-1998年化纤市场已转向买方市场,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行业效益严重滑坡甚至濒临亏损;而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1999年至今,通过以提高企业及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调整,我国化纤市场价格趋于能基本反映需求及季节波动的合理价位,行业经济效益恢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整个化纤工业走上较良性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化纤工业在这一阶段明显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向大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明显提高,大企业已成中坚力量。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全国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25家,合计年产能251.9万吨,占总产能的比重不到40%。到2001年,已有46家企业的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其合计年产能为493.8万吨,已占总产能的53.62%,平均年产能为10.7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46家大企业从1999年起全部盈利,经济效益约占全行业的70%,真正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向市场集中,主要表现在化纤的产能、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集中。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纺织业最为发达的是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化纤产品的主销市场更是集中在这些地区。有几组数据足以说明近年来化纤工业向市场集中这一趋向,并从中能分析出来,这种集中趋势仍在加速。首先是从产量上看,2001年东部7省市场的化纤产量为663.8万吨,占总产量的80.14%,其中浙江、江苏的产量分别为221.33万吨、219.75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38.85%、15.46%,两省的产量加起来则占据了全国的53.2%。再从年产能5万吨以上企业的分布上看,近2/3的大企业集中在江浙两省,浙江拥有了46家中的20家,合计产能225.4万吨,将近占到了全国总产能的1/4;江苏的7家合计产能占全国的12%。还可以从近两年新增产能的情况来看,2000年全国新增产能的57.7%在浙江和江苏,分别新增53.8万吨和49万吨;2001年的新增产能则更是76.8%在浙江,为124.6万吨。
三、向民营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产能比例迅速扩大。据统计,1998年末,民营化纤企业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36.89%,其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为31.3%。而到了2001年末,虽然民营企业的数量所占比重略有下降,达到42.41%。46家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大企业中,25家是民营企业,合计产能为248.6万吨,企业数及产能均超过一半。
分析认为,我国化纤工业出现三大集中趋势是市场指向下的必然结果,依托于下游业加工能力和较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直接受到下游纺织、服装市场及工业发展的引导。据预测,两三年后浙江可望成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制造中心。首先,浙江具有无可比拟的化纤后纺产业上的优势。在主要使用化纤的纯化纤布、帘子布、丝织品、针织用纱这四大下游产业中,浙江均占据全国第一位,比重及增速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其次是具有市场流通方面的优势。该省所产化纤产品除满足省内产业间市场流通的需求外,同时是全国化纤产品的集散地,其流通总量已占全国贸易量的60%以上。促使我国化纤工业出现集中趋势的另一原因是,随着化纤国产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的成熟,吨化纤投资额大幅下降,行业进入的门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