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出口企业要走出“临时认证”误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2-10 11:56:00
获得认证已成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也是企业应对各国设置的技术壁垒必过的一道坎。业内权威专家强调指出,由于认识不够,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认证”误区,即产品临要出口时才做相关认证,而没有将认证理念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这种片面认识正日益成为挡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障碍,专家特别提醒企业应引起高度关注,并予以整改。
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各国限制进口的惯用法宝。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每月被美国扣留的各国进口商品平均高达3500批左右。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标准和技术法规上设置了繁多的技术壁垒,甚至以法律明确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目前欧共体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10多万个,德国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日本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这些技术壁垒除了数量繁多,技术标准要求还十分严格苛刻,执行起来灵活多变,程序复杂。
国际认证无疑成为国内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但记者日前走访了多家认证机构了解到,企业能够顺利拿到这张“入场券”的寥寥无几,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出口。业内权威专家分析指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企业对认证的重要性远没有摆到相应的高度。
德国莱茵TUV技术监督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如顺指出,认证不仅是企业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企业质量管理的水平,它要求企业生产的全过程都应符合相关要求,从而保证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关国际市场标准。
专家指出,要应对各国纷繁复杂的技术壁垒,企业应将认证观念和行为贯穿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对安全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从产品研制开发开始,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有针对性地根据出口目标市场进行生产,并在权威认证机构的协助下,从产品的原料、结构、包装等各个细节严格把关,在产品顺利通过认证后,再大批量地扩大生产,从而保证产品能顺利地通过各国设置的技术壁垒。
据了解,目前在实行“全过程认证”中,国内企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多企业因没将“全过程认证”观念导入生产过程,造成的损失无法计算,而一些知名大企业却因较早重视认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产品已经大量替代进口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从中受益匪浅。
专家特别提醒企业在实行“全过程认证”中,应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认证以市场为先导。产品认证中有一些标准是出口国家强制要求的,有些是企业自愿的。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企业要根据自己产品所销售的市场和买家的需求去选择认证。
二是选择权威认证机构。国际认证的所谓“含金量”更多地体现在发证机构上,不同的认证机构,其在买家心目中的认可度显然是不一样的。目前,在全球最大的产品认证的国际互认组织CB体系里,已有42个国家的56个机构成员中国有两个成员CCIC和CQC。找到一家权威认证机构还有一个好处是,有些国外采购商会直接通过这些第三方认证机构去寻找已经获得认证的供应商。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方便地选择认证机构。
三是认证态度认真严谨。认证是一件十分严肃并具有法律效应的程序,企业对此要抱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据了解,一些出口企业在得到认证后,迫于价格竞争压力,在批量生产时偷工减料,最后在出口时终被查处,损失惨重。还有一些企业抱着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找“黑认证”机构花钱买认证,更是自毁声誉。在发达国家,市场监查力度大,抽查比率高,若一旦被发现将被处以重金罚款,并被列入“黑名单”。
四是认证细节不可忽视。从产品结构、安全性能到包装标签、使用说明,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要求。有的甚至在产品说明书中少了一句与安全相关的用语,就会被视为不合格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出口获得认证时,都在认证机构备案,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得与认证的情况有任何出入,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均由企业全部负担,当地市场部门还会直接通知认证构机构要求取消企业的产品认证证书。因而,这就要求企业应严格按照认证的要求,精益求精,每个细节照章办事。
五是企业可自建实验室。如果企业自身有许多产品要认证的话,不妨在权威机构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实验室。这样既可以增强客户的信心,还可以相应节约认证的时间和费用,迅速提高企业工程师的素质。
六是标准更新不断跟进。技术标准不仅繁多,而且更新快,企业不一定对此了如指掌,但却有必要不断跟进,掌握最新动态,从而不断科学合理地调整生产。
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各国限制进口的惯用法宝。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每月被美国扣留的各国进口商品平均高达3500批左右。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标准和技术法规上设置了繁多的技术壁垒,甚至以法律明确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目前欧共体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10多万个,德国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日本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这些技术壁垒除了数量繁多,技术标准要求还十分严格苛刻,执行起来灵活多变,程序复杂。
国际认证无疑成为国内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但记者日前走访了多家认证机构了解到,企业能够顺利拿到这张“入场券”的寥寥无几,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出口。业内权威专家分析指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企业对认证的重要性远没有摆到相应的高度。
德国莱茵TUV技术监督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如顺指出,认证不仅是企业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企业质量管理的水平,它要求企业生产的全过程都应符合相关要求,从而保证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关国际市场标准。
专家指出,要应对各国纷繁复杂的技术壁垒,企业应将认证观念和行为贯穿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对安全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从产品研制开发开始,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有针对性地根据出口目标市场进行生产,并在权威认证机构的协助下,从产品的原料、结构、包装等各个细节严格把关,在产品顺利通过认证后,再大批量地扩大生产,从而保证产品能顺利地通过各国设置的技术壁垒。
据了解,目前在实行“全过程认证”中,国内企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多企业因没将“全过程认证”观念导入生产过程,造成的损失无法计算,而一些知名大企业却因较早重视认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产品已经大量替代进口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从中受益匪浅。
专家特别提醒企业在实行“全过程认证”中,应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认证以市场为先导。产品认证中有一些标准是出口国家强制要求的,有些是企业自愿的。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企业要根据自己产品所销售的市场和买家的需求去选择认证。
二是选择权威认证机构。国际认证的所谓“含金量”更多地体现在发证机构上,不同的认证机构,其在买家心目中的认可度显然是不一样的。目前,在全球最大的产品认证的国际互认组织CB体系里,已有42个国家的56个机构成员中国有两个成员CCIC和CQC。找到一家权威认证机构还有一个好处是,有些国外采购商会直接通过这些第三方认证机构去寻找已经获得认证的供应商。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方便地选择认证机构。
三是认证态度认真严谨。认证是一件十分严肃并具有法律效应的程序,企业对此要抱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据了解,一些出口企业在得到认证后,迫于价格竞争压力,在批量生产时偷工减料,最后在出口时终被查处,损失惨重。还有一些企业抱着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找“黑认证”机构花钱买认证,更是自毁声誉。在发达国家,市场监查力度大,抽查比率高,若一旦被发现将被处以重金罚款,并被列入“黑名单”。
四是认证细节不可忽视。从产品结构、安全性能到包装标签、使用说明,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要求。有的甚至在产品说明书中少了一句与安全相关的用语,就会被视为不合格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出口获得认证时,都在认证机构备案,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得与认证的情况有任何出入,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均由企业全部负担,当地市场部门还会直接通知认证构机构要求取消企业的产品认证证书。因而,这就要求企业应严格按照认证的要求,精益求精,每个细节照章办事。
五是企业可自建实验室。如果企业自身有许多产品要认证的话,不妨在权威机构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实验室。这样既可以增强客户的信心,还可以相应节约认证的时间和费用,迅速提高企业工程师的素质。
六是标准更新不断跟进。技术标准不仅繁多,而且更新快,企业不一定对此了如指掌,但却有必要不断跟进,掌握最新动态,从而不断科学合理地调整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