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蚕丝绘锦绣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10 11:31:00
四川省在家蚕生物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已取得两项重大突破。四川华神集团应用生物技术使基因发生变化,可以让夏蚕吐出“红、黄、绿”3个色系20多种颜色的彩丝。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就“家蚕基因工程植酸酶的开发与应用”专门向四川华神集团下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昨日,记者在华神资源昆虫生物技术中心研究基地看到,该中心耗时几年建成的我国最大的资源昆虫生物库,其蚕种与家蚕基因储藏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科研人员靠各种途径找出家蚕的突变基因,进行基因定位后,利用染色体技术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输入家蚕身体,从而神奇般育出能吐彩丝的新蚕种。家蚕基因重组技术的掌握,使成都市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进入实施阶段。传统茧丝绸行业能否向非绢丝产业挺进?“家蚕基因工程植酸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其配套蚕品种”科研领域取得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新的经济曙光。国内专家日前通过鉴定认为,此项研究为国内外首次用家蚕宿主生产饲料添加剂用植酸酶,较其他途径生产的植酸酶在经济和酶活性上有相当优越性,可部分代替饲料生产中使用的磷酸氢钙,减少磷的污染,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据华神集团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人员透露,在饲料领域推广取得成效后,下一步将把此高新技术应用到食品制造业。
茧丝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优势传统产业。据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国共有种桑养蚕农户2000万户,丝绸工业年产值约700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茧丝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和80%以上,年创汇40亿美元。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向仲怀介绍,目前,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龙头的基因组学研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家蚕基因组有28条染色体,估计有基因4万个,其研究工作量比人类基因组要小得多,支付的成本也会少得多,但对蚕丝业等行业的发展却意义重大。
家蚕是茧丝业的生物基础。由于在蚕业科技方面特别是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不足,我国蚕茧虽然产量大,但蚕茧质量低,主要质量指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丝绸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专家认为,家蚕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成果,可为培育新型、高产、优质家蚕品种提供新的思路及具体技术,有效解决蚕业技术进步的瓶颈问题,为我国蚕丝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实现飞跃式进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根本解决蚕丝易皱脱色等先天缺陷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
茧丝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优势传统产业。据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国共有种桑养蚕农户2000万户,丝绸工业年产值约700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茧丝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和80%以上,年创汇40亿美元。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向仲怀介绍,目前,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龙头的基因组学研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家蚕基因组有28条染色体,估计有基因4万个,其研究工作量比人类基因组要小得多,支付的成本也会少得多,但对蚕丝业等行业的发展却意义重大。
家蚕是茧丝业的生物基础。由于在蚕业科技方面特别是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不足,我国蚕茧虽然产量大,但蚕茧质量低,主要质量指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丝绸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专家认为,家蚕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成果,可为培育新型、高产、优质家蚕品种提供新的思路及具体技术,有效解决蚕业技术进步的瓶颈问题,为我国蚕丝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实现飞跃式进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根本解决蚕丝易皱脱色等先天缺陷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