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百名经济专家预期:2002,中国经济从容前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21 12:07:00
    日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100多位经济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专家们对上半年的经济运行表示满意,并预期2002的经济增长速度可望超过2001年。
    一、200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向上态势 
    多数专家认为,2002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上行、较高经济效益和较低通货膨胀的良好运行态势。对于GDP在一季度为7.6%,二季度为8.0%,上半年达到7.8%这一结果,60.6%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30.3%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只有9.1%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 
    回顾这一结果得来的历程,可以看到, 2001年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的国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国际组织纷纷调低了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额增长的预测,置身于衰退的世界经济中,中国自身的国内需求未能全面启动,产业结构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中国经济在2000年出现重大转机后2001年再次有所回落,2001年四季度经济增长仅为6.5%,全年经济增长也(由2000年的8%)回落到7.3%。针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种种问题,当时中央做了充分估计,适时调整经济增长目标,扎实工作。年初,世界经济经过短暂的衰退之后出现缓慢复苏迹象,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回升势头出乎许多人预料。中国政府抓住这一契机,使2002年上半年实际经济运行效果达到令各方满意的水平。调查中,专家也对200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摆脱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渐进地适应入世所带来的冲击、扭转了2001年经济增长逐季回落的惯性等给予了肯定。 
    二、投资、出口推动经济向好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牵引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扩张、而WTO则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不断加快,这两项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综观2002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专家认为呈现出以下强势特点: 
    特点一:投资增长显著,有力带动了国内需求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是“九五”以来最高水平。对此,80.6%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19.4%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没有专家表示差于预期,专家同意是如此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力支撑了上半年的中国经济。继续分析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的主要原因,专家认为,一是较早下达了国债项目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在各地落实,带动了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增加;二是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2%,增幅与2001年同期相同,比2000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三是国际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追加投资,中国利用外资在2001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2年继续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点二:对外贸易出人意料地加速表现,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成绩斐然,上半年进出口总值2700亿美元,较2001年同期增长12.3%。其中进口总值接近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出口总值1400余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34亿美元,较2001年同期多出54亿美元,直接使截止到6月末,外汇储备达到242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246亿美元。对于迅速增长的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出口方面的表现,高达90.3%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仅分别有6.5%、3.2%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低于预期;进口方面的表现,46.7%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分别有40%、13.3%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低于预期。专家对进口的评价与对出口的评价出现明显分歧,主要在于对与进口紧密联系的几个因素评估不同,如中国加入WTO和逐步降低关税水平、国际经贸出现衰退和“9·11”事件影响、中国企业和居民对外国商品及服务的购买能力等。对以上因素的影响估计偏大,导致实际好于预期的判断;对以上因素的影响估计偏小,导致实际差于预期的判断。 
    特点三: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继续增长,工业生产增长加快。2002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2.6%,对此39.3%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50%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10.7%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在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继续改善,优质农产品增加;夏粮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增长16%,优质油菜种植面积增长16.7%;农作物区域种植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压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以市场为导向扩大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的生产,压缩了棉花种植面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蔬菜、瓜果、烟叶和药材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上半年的工业增长在加快。今年以来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4460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各种所有制工业全面增长,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0.0%,集体企业增长8.3%,股份制企业增长13.0%,“三资”企业增长12.2%。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行业。投资类产品和出口产品生产增长较快。 
    特点四:金融运行稳中向好,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2002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货币供应量稳中有所下降,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贷款增加较多、结构进一步改善,效益明显提高;外汇储蓄稳步增长、外汇贷款增加较多。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2001年末仅加快0.1个百分点。对此,6.9%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51.7%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41.4%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专家指出我国人口多、资金缺乏,一方面各项建设和经济发展急需资金,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资金闲置和浪费的状况。因此建议一要提高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信用,减少银行呆、坏帐,防范金融风险,二要增加稳健货币的灵活性和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特别是扩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支持。 
    特点五: 2002年上半年较之2001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相反财政支出却增加较快。对此专家并不担心,认为继续较快地增加财政收入仍有潜力。一是前两年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大大超过GDP增长速度,虽有其合理性,但不是持久措施,今年财政收入增速放慢实际上是对前两年高增长的矫正;二是现在的财政收入增幅减低主要是一些政策性因素和特殊性因素所造成,如关税税率和印花税税率下调,出口退税指标集中使用、进口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少等;三是从趋势上看,随着进口增加、企业效益好转、股市活跃及严格加强税收监管等的执行,财政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 
    三、消费需求、就业形势、安全生产等不容忽视 
    上述情况表明,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通货紧缩有所抬头,反映在消费需求增幅回落、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并且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给宏观决策增加了难度。再次综观2002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专家认为还存在以下弱势特点: 
    特点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收入结构矛盾突出。2002年上半年,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明显趋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增长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44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同比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对于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44.8%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44.9%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仅有9.7%的专家还在表示好于预期。专家认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现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财政支出刺激的主要是投资增长而非消费增长,虽然加入WTO对汽车消费有刺激,但绝大多数居民对汽车缺乏购买力;二是近几年居民收入逐步增加,但收入增加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构性矛盾未得到解决,随着各种改革措施的陆续到位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等,都严重制约消费增长。200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0.8%,大多数即51.8%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分别有37.9%、10.3%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好于预期。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及消费需求不很充足,反映了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在增大,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仍然不足。虽然消费品价格和整个物价总水平持续降低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企业成本降低、技术提高,但却不利于企业提高利润,同时表明我们的消费需求仍待继续开发。 
    特点二:就业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近年的就业不充分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就业不足的严重危害在于影响社会稳定、浪费经济资源、妨碍居民收入增长、加重人们心理负担。2002年上半年的就业问题仍旧突出,目前中国新生劳动力资源增长处于高峰期,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800万左右,与就业需求相差甚远。对2002年的就业形势,高达74.3%的专家估计将比2001年严峻,22.9%的专家估计与2001年相当,只有2.5%的专家估计将有缓解。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最直接原因,30.9%的专家认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给城镇就业造成冲击。但专家同时同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和城镇转移,既是实现农村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农业劳动率的根本出路,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从这点上来看,就业形势在短期内还将持续严峻。29.1%的专家认为是国企改革深化造成就业紧迫。国有企业一方面承担深化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加入WTO后与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最直接看得见的增加效益的途径就是裁减冗员。2000年和2001年,城镇单位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22204千人和19063千人,其中国有企业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8588千人和18798千人,分别占城镇单位减少人数的83.7%和98.6%,直接造成失业、下岗。29.1%的专家认为是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产生就业压力。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即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不到位、第三产业发展不到位。专家指出,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更多地吸收劳动力,2002年一季度,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口分别减少4102千人和1939千人,仅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即增加2457千人。再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波动小,而且兼具吸纳就业人员多的优势。因此专家建议必须深入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使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特点三:生产安全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生活和生产中的自然灾害问题,都比去年同期突出。目前中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伤亡总量大,2002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4万余起,死亡5万余人;二是重大、特大事故频发,同期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68起,死亡1371人,在各类事故中,煤矿和交通方面的特大事故较多;三是大量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整改,安全生产工作如履薄冰。2002年上半年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受前期春旱后期低温多雨的影响,夏粮有所减产。进入6月份,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比往年同期偏多,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目前全国已有1亿多人次受灾,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四.2002年下半年预期良好,全年目标可望顺利实现 
    200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明显好于预期,为全年经济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于2002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与去年同期比,51.5%的专家认为将会好,33.4%的专家认为基本相当,15.1%专家认为将会差。与今年上半年相比,24.4%的专家认为会更好,54.5%的专家认为基本相当,21.3%认为将转差。对2002年全年GDP增长速度,专家预测可以达到7.4%。主要依据:一是根据前几年的经验,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基本上呈逐季下降状态,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下半年也会比上半年弱,因此全年不会达到上半年的7.8%;与此同时,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以及连续三次公务员加薪渐起示范效应等因素刺激,下半年GDP表现将会比较平稳。二是经过短暂的衰退,国际经济形势已经出现复苏迹象,有可能继续形成低速增长局面,因此下半年出口条件会好于上半年,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支持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展望2002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向,目前来看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政策稳定,政策对整个经济的支持作用依然稳健。 
    其次,即将召开中共十六大会议,激发出社会各界的发展热情,有助于拉动投资、生产、消费等方面。并且十六大取得的理论突破将带动政治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建立更能适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再次,到目前为止整体经济表现相当可以,奠定了好的发展基础。国际经济也表现出回暖征侯。最后,就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来说,投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估计下半年将继续稳定支持经济运行。 
    当然,2002年下半年也会有不利因素。受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出口增长可能出现波动;价格形势不容乐观,通货紧缩短期内难以改变;内需仍未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局面;投资增速会有回落;民间投资没有得到有效启动。 
    展望未来,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增强信心,切实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利用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的机会,在调整结构中促进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那么全年国民经济将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全年增长目标的实现应水到渠成。(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 李晔鸿 张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