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综述:军需纺织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05 12:55:00
    1997年6月30日,当身着新式军服、英姿勃发的解放军驻港部队兵车隆隆开过深圳河,接管香港防务时,全世界的目光都为我驻港部队的堂堂威仪所吸引,挺括、精致的军服是那样威严整肃,带着蓝天浩翰神秘的气息,为本已绚丽缤纷的“香港回归之夜”更增添了一抹令人眩目的色彩。那便是我军最新一代军服的首次亮相。
    从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开始,中国工农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70多年过去了,人民军队的军服由简易到正规、由单一到纷繁的演进过程, 如同一副壮观的历史画卷,而作为用于各种军事装备的中国军用纺织品也同样值得浓墨重彩。
    功能化:
    军需纺织品的未来方向
    随着军需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材料、能源、信息越来越成为当代军事科学技术的三大重要支柱;新纤维、新设备、新市场更是纺织企业相佐其间的三大成功要素。据专家介绍,现代战争高技术化的发展,使兵力虽有所下降,但装备水平却不断提高于是对军用纺织品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也将促进利用高新技术带动传统纺织产业升级的步伐。
    硝烟弥漫的战场,变化莫测,军服在战火中必须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军服又必须具有防弹的特殊功能;军人在江河湖海中作战,军服要起到一定的托浮和防水作用;在现代侦视器材的监控下行动,军服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防侦视“隐身”能力;在核、生、化条件下战斗,防原子辐射、防化学沾染、防细菌侵害等也是军服必须具备的功能。另外,军服还应具有美观、防寒御冷、调温、调湿、调气等特点,以保证人员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作战。
由于我国的羊毛产量较低,致使我军士兵服装一直沿用布料。如果百万士兵的服装全部用羊毛面料,国家每年就要花大笔资金进口羊毛。加之羊毛面料必须干洗、熨烫,一些基层连队又没有干洗和熨烫的条件,因此,士兵穿毛料军服一直成为一大难题。为了找到羊毛替代品,国家从“六五”计划开始列项,组织力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艰苦研究。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化纤产量达600万吨以上,是世界第一化纤生产大国。但大多以中低档常规品种为主,差别化纤维比例很低,特别是高性能化纤产量极低,品种很少,使我国高性能功能化纺织品开发成为瓶颈,高档服装用面料尚需大量进口,每年达60亿美元。如何在化纤与羊毛之间找到结合点,成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重要研究课题。
    1995年,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课题组人员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人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办法。 根据战士作战、训练任务强度大的特点,他们想方设法增加了面料的导湿、排汗性,使面料易洗、快干;根据未来战争中高新武器对军服面料防静电要求高的特点,他们将研制出的具有抗静电功能的特殊复合电丝以适当的方式织入织物中,有效地避免了静电的产生。经过不懈的努力,一种具有穿着舒适、抗皱保型、抗静电、耐磨、易洗快干等性能的新一代仿毛制品终于问世。
    据研究这项技术的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施楣梧博士介绍,这项成果在新型多异性(异线密度、异形截面、异模量、异弯曲刚度、异收缩率、异卷曲度等)经多重复合变形的合成纤维长丝的结构设计理论与工艺生产技术、长丝仿毛及新型毛涤复合织物织造及染整的结构设计理论和工艺生产技术、凉爽涤纶生产技术、锦纶多异多重复合变形生产技术、抗静电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和生产技术、涤纶原液着色及新型酯溶型和聚合染料技术、纺织品电晕辐照改性理论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形成了完善的新型功能性合纤织物。施博士告诉记者,如今在军、警制服系列面料的设计原理和生产技术体系中,已有20多种面料实现工业化生产 。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自1996年以来,已有2家化工助剂厂、8家化纤厂、22家纺织厂、16家印染厂使用这些专利技术进行生产,现已累计生产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2.5万吨、面料8600万米,总产值29亿元,创利税6亿元。 目前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与一些纺织企业研制的迷彩织物、抗油拒水织物、阻燃织物等用于军服的功能材料现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纺织品:
    第二大军需装备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粮草’之一的纺织品是仅次于钢铁材料的一大类军需装备品,是保证战斗力的基础”。有“单兵防护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周国泰一语点出军用纺织品的重要。他告诉记者,在我军现役装备的物资中,有上万种军用物资与纺织品有关,有的本身就是纺织品,有的部分是纺织品。
    大多数人一提起军用纺织品,可能只会联想到英挺、帅气的军装。不错,军装的确是其中一大类,“通装”部分包括礼服(军官礼服、“两团一队”礼服)、常服(夏常服:衬衣、夏裤,春秋常服,冬常服,含大衣)、作训服(迷彩作训服、阻燃作训服)、工作服(普通工作服、阻燃工作服)、鞋靴、帽子等;“特装”部分包括防酸工作服、耐高温阻燃工作服、水溶性工作服、高空飞行服、跳伞越野服、防爆毯、防爆服、排雷服、防切割手套、防寒服、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靴套、核辐射防护服、核污染防护服等。其实,军用纺织品的概念并非如此狭窄,还有一些装备,像卫生急救用品,如纱布、绷带、三角巾、担架布;枪械用纺织品,如炮衣、弹药袋、擦枪炮揩布、炸弹遮盖布;运输用纺织品,如车篷、直升飞机避尘罩;单兵防护装具,如救生衣、防弹背心、防弹头盔、避雷靴、降落伞等,都是与纺织密不可分的。
    新技术:
    推动军服变迁
    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全军官兵一律改服“六五”式军服 。1985年夏季起,全军改着“八五”式军服 。这时军服的布料也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逐步实行涤纶、腈纶、棉花三元混纺式生产。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后,全军统一穿着“八七”式军服,但面料基本上仍沿用六十年代以来的原有织物,基本是棉织物、涤棉短纤维混纺或毛涤短纤维混纺织物,不仅耐磨耐用牢度较差,抗皱保形性差,色牢度差,而且静电严重,夏服闷热,冬服组合复杂,大部分保暖量过剩,局部保暖量不足 。1997年5月1日起,我军新一代服装首先在驻香港部队试穿。2000年春季逐步配发全军。这时采用的基本面料叫做“特种变形化纤仿毛系列织物”,虽是以化纤为主,但只要穿着者身上有一层内衣为纯棉品质,在遇火时即不会被化纤熔化物烧伤。
75年风风雨雨中的相伴相随,中国纺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默默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目前,我国军用纺织品的设计开发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也给我们的纺织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现代战争的高技术化发展,军用纺织品的研究开发仍任重而道远。纺织行业能否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上军用纺织品快速发展的步伐?这是摆在我们纺织人面前的一大课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