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形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7-26 12:17:00
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是我们制定经济计划和确定经济发展方针的出发点和前提。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说法,需要加以澄清。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国际比较的视角来认识。诚然,从增长速度看,由于受世界经济与贸易先后两次冲击,以及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等影响,“九五”期间我国年GDP平均增长率比“八五”期间下降了3.7个百分点,但从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来看,却明显好于“八五”期间。这突出表现为:
我国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经济波动系数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水平。经济不稳定、大起大落,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1953-1978年期间GDP增长率波动系数高达154%;改革以来我国GDP年增长率的波动系数明显下降为33%,其中“八五”期间为17%,“九五”期间更降为12%。通常,经济波动系数低于25%,便被视为经济稳定或无波动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大起大落”转向宏观经济稳定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进入通货膨胀率既不加速又不减速的无通胀经济增长过程,这是一种较佳状态,但仍处在通货紧缩状态。7%-8%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这一时期的潜在自然增长率。
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GDP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八五”时期和“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3.4%和14.7%。2001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7.1%,比1995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8.9,比199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国内各类市场销售额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1996-2001年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0.5%;国内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7.0%,已占GDP比重的3.7%;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9.5%,本地固定和移动电话分别为28.2%和84.9%。
进出口贸易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1996-2001年期间进口和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7%和10.2%,尽管比“八五”期间进出口额增长率低,但是高新技术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从1995年的6.8%上升为2000年的14.9%,已经占GDP比重的3.4%,成为重要的支柱性新兴产业。中国积累实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若加上外商企业再投资,估计在5000亿-6000亿美元之间,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国。
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能源效率明显改善。从1996年以来能源总消耗量首次负增长,到2001年减少了5%;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了35%;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首次下降,减少了7.7个百分点,水电、天然气清洁能源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随着能源消费下降,各类污染物污染排放量出现下降趋势。1995-2000年期间C02和S02约累计分别减少了14%和15.8%,粉尘减少了33.2%,工业粉尘减少了36.9%,工业废水减少了1/3;木材生产量减少了24.6%。累计退耕还林3502万亩。“生态赤字”开始减少。在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同时,广大农村的生态破坏问题却日益突出。
过去六年我国各类库存明显下降,是经济增长率放缓的重要原因。这反映了国内各类投资者(包括政府、企业、外资和私人投资者)更注意调整投资结构,更注重提高投资效率,大大减少了无效投资或低效投资;商品库存减少了3070.4亿元,反映了各类企业通过降低库存、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两种库存量下降,使GDP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06%和0.88%。各类库存比重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正在从高增长、高库存、低效率的计划经济,转向高增长、低库存、高效率的市场经济。
上述信息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的明显转变,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
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宏观经济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大多数新兴工业化或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的W型增长轨迹,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的V型增长轨迹,中国却避免了这两种情形。正如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所说,“四年来,中国两次成功克服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逆流而上”。从国际比较角度客观公正地打分,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成绩最好的国家之一。
实践证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199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积极实行扩大国内需求重大决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及时的、也是正确的。认清这个形势,可以提高我们的信心,增加我们的勇气,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创造新的业绩。
我国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经济波动系数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水平。经济不稳定、大起大落,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1953-1978年期间GDP增长率波动系数高达154%;改革以来我国GDP年增长率的波动系数明显下降为33%,其中“八五”期间为17%,“九五”期间更降为12%。通常,经济波动系数低于25%,便被视为经济稳定或无波动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大起大落”转向宏观经济稳定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进入通货膨胀率既不加速又不减速的无通胀经济增长过程,这是一种较佳状态,但仍处在通货紧缩状态。7%-8%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这一时期的潜在自然增长率。
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GDP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八五”时期和“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3.4%和14.7%。2001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7.1%,比1995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8.9,比199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国内各类市场销售额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1996-2001年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0.5%;国内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7.0%,已占GDP比重的3.7%;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9.5%,本地固定和移动电话分别为28.2%和84.9%。
进出口贸易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1996-2001年期间进口和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7%和10.2%,尽管比“八五”期间进出口额增长率低,但是高新技术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从1995年的6.8%上升为2000年的14.9%,已经占GDP比重的3.4%,成为重要的支柱性新兴产业。中国积累实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若加上外商企业再投资,估计在5000亿-6000亿美元之间,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国。
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能源效率明显改善。从1996年以来能源总消耗量首次负增长,到2001年减少了5%;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了35%;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首次下降,减少了7.7个百分点,水电、天然气清洁能源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随着能源消费下降,各类污染物污染排放量出现下降趋势。1995-2000年期间C02和S02约累计分别减少了14%和15.8%,粉尘减少了33.2%,工业粉尘减少了36.9%,工业废水减少了1/3;木材生产量减少了24.6%。累计退耕还林3502万亩。“生态赤字”开始减少。在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同时,广大农村的生态破坏问题却日益突出。
过去六年我国各类库存明显下降,是经济增长率放缓的重要原因。这反映了国内各类投资者(包括政府、企业、外资和私人投资者)更注意调整投资结构,更注重提高投资效率,大大减少了无效投资或低效投资;商品库存减少了3070.4亿元,反映了各类企业通过降低库存、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两种库存量下降,使GDP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06%和0.88%。各类库存比重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正在从高增长、高库存、低效率的计划经济,转向高增长、低库存、高效率的市场经济。
上述信息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的明显转变,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
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宏观经济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大多数新兴工业化或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的W型增长轨迹,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的V型增长轨迹,中国却避免了这两种情形。正如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所说,“四年来,中国两次成功克服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逆流而上”。从国际比较角度客观公正地打分,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成绩最好的国家之一。
实践证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199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积极实行扩大国内需求重大决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及时的、也是正确的。认清这个形势,可以提高我们的信心,增加我们的勇气,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