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纺织品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7-09 12:24:00
    与中国农业、汽车业相比,中国纺织业是一个出口量较大、国际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一批又一批海外考察团和海外归国人员却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国外标有“Mide in china"的纺织品虽然随处可见,但一般多为中低档产品,鲜见商标和厂名。另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许多国外服装名品其加工基地都在中国。 
    中国纺织品为什么隐姓埋名、难登大雅之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差别就在创新上。 
    试想,一个没有设计、没有个性、没有独到技术的产品怎样被国内外市场所认知? 
    “中国纺织业当前处于一种围追堵截的困境,前有发达国家以专利筑起的技术壁垒,后有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以更廉价劳动力形成的纺织大军。在这种情况下,行业越大,势必恶性竞争越激烈。由于没有形成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氛围,纺织企业很难改变来料加工的状态。”一位纺织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日前召开的2001年度全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会上强调:在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新形势下,加强纺织产品开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紧迫。他认为,国内纺织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知识产权方面与外国公司相比处于弱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市场争夺。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从线、纺纱、织造、整理、缝纫、织物处理的D部国际专利分类D01-D06类统计来看,2000年,我国合计授权纺织专利1078件(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87件,国外发明专利299件;2001年,我国合计授权纺织专利1265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76件,国外发明专利369件。这组数据说明,我国纺织业在具有创新鲜明标志的发明专利上与外国公司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微弱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较量更多体现为企业间核心竞争力的对抗,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低,推不出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 
    来自国家经贸委的消息,我国工业行业具有技术创新鲜明标志的新产品产值率平均为9%,而纺织业仅为4%,不到平均值的一半,这说明纺织业在生产、销售新产品上远远低于国家的总体水平。 
    在谈到目前行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时,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强认为,纺织科研院所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58%的研究机构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资金,占整个资金来源的80%以上,57%的研究机构没有来自生产企业渠道的科研资助。纺织科研机构的自主开发意识、创新能力仍未完全释放出来,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流动。 
    专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并服务于市场经济。目前,国家对科技成果管理与鼓励措施的许多方面,重点仍停留在鼓励技术发明上,而非发明创造的商品化、产业化方面。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以服装为例,2001年,国内申请专利1306件,其中发明专利160件,实用新型专利1146件;这其中,个人申请专利1171件,大专院校0件,科研院所2件,企业122件,机关团体11件。这组数据表明,来自纺织科研前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状况尤其令人担忧。 
    过去我们的体制是科研与生产相脱离,企业只管生产而缺乏科研能力,技术活动仅局限在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上,无暇顾及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只占其销售收入的5%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而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加强对研究开发的投资,以获取或保持技术竞争优势。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拥有数千项甚至上万项专利。国外经验表明,在当前产业结构日益知识化的态势下,一个研究开发投入占营业额比重低于3%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 
    当然。近几年我国纺织行业在技术创新有了比较大的改观。过去技改项目大都是国家立项、企业申请、国家财政拨款,研制成果一经鉴定便束之高阁,很少产业化推广;目前经费是有偿使用国家资金,使企业开发研制的项目更趋于市场目标。 
    由此可见,能否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企业。 
    我国有的大型纺织企业甚至多年来连一项专利都未申请过,在技术上一直依赖设备引进、技术引进,结果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企业一定要成为创新主体,因为只有企业最清楚“市场冷暖”,知道怎样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所需的技术。如杜邦公司,其研究机构与市场销售部门互通信息,共同确立产品开发方向。新产品一经投放市场,便把每年销售额的20%用于新的项目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杜邦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任亚芬这样说,只有基础研究扎实,应用研究才会有突破性成果。但目前我国62.1%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拥有的研究开发力量只占到37.9%,而发达国家80%左右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内部。 
    制约创新的致命因素 
    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是要尽快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呢?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鼓励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机制和一种制度,为技术创新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国外几百年专利史和国内十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专利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 
    据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的妨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因素的调查显示,企业主要对创新环境、创新机制乃至风险投资的引入状况表示忧虑。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创新人才缺乏的占59.4%,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占36.8%,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为24.7%,创新动力不足的为23.2%。由于企业普遍受困于缺少创新的技术支持,解决企业的技术源问题将首当其冲。 
    我们有些纺织企业不愿下苦功夫搞技术创新,而是贪走捷径搞“跟新”,一味地模仿别人的产品,纺织业的“盗版”行为一时猖獗,但多因不得要领而被市场无情淘汰。有的甚至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触犯法律。 
    保护创新的尚方宝剑 
    我们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只有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更多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激励和保护。但是,目前我国专利在大量企事业单位还是一片空白。我国上万个大型的企业一年的发明专利申请还赶不上日、美一个公司的申请,向国外申请的专利更是微乎其微。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促进科学技术发明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措施,如技术鉴定、成果奖励、论文发表等,但这些措施的直接后果是只重论文、成果鉴定和评奖,不重市场,终究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尤其不利于解决技术发明完成后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致使许多新技术完成后或被束之高阁,或通过论文的发表、成果的鉴定向国内外公开直至流失。专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按照专利法规定,对发明人的奖励和回报,重点不在技术发明完成后,而是移至技术发明产业化以后,从其创造的效益中提取。这是专利制度区别于现行科技奖励政策的一大特点。专利制度的这一作用促使技术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有了知识产权这一保障,才能激发发明创造的热情。否则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研制出来的技术成果,国家如果不给以保护,一旦公开就很容易被别人无偿地仿制和使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企业缺乏创新动机。 
    技术发明取得专利保护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竞争在一个公平有序的法律环境下进行。在进行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时,外商最关心的是该技术有没有专利保护。专利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取得专利保护,才能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成果,不管是哪一级别的奖,与占领市场份额都没有关系。 
    杜邦公司就尝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甜头。“杜邦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做,投入大,每项科研成果都申报专利,这样既可以保护成果不受侵犯,还可以更广泛推广技术,对投入也会有较好的回报。”杜邦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任亚芬如是说。 
    技术壁垒的另类方式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马连元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对有关缔约方知识产权提供有效的保护,就可能被终止享有减让等优惠待遇。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对假冒、盗版行为进行有效、有力地打击和制裁,就已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履行的义务。 
    据统计,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使我国出口额每年损失约500亿美元。在这当中,技术标准就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专利变成标准就成为技术壁垒了。 
    在时下的市场竞争中,专利权人可以拒绝把专利技术转让给你,不让你进入市场,即使同意把专利转让给你,在价格上也会受到专利权人的制约,因为专利权人不仅要通过转让收回产品开发的投入,还要力争获得最大的市场利润。对于国家而言,更可以借助本国的技术专利优势,为保护本国企业而实施技术壁垒。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今后企业在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和动力。目前一些跨国公司正在纷纷构建“知识产权壁垒”,并已经对国内不少企业形成了包围态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0年度统计报告》显示,国外企业累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逾17万件,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52%。外国企业通过大量申请专利,将高技术领域的一个个新技术圈进自己的“堡垒”。与国外大公司的战略性专利“圈地”相比,国内一些企业的弱势已经十分明显。除非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跨过这一技术层次,否则很多国内企业就只能在他们所圈的技术领地之间,进行自己的技术创新,国内的技术创新空间将变得十分窘迫。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张平副教授认为:“最紧迫的是,世界各大技术强国都在中国知识产权领域‘跑马占地’,进而再变成国际通用技术标准,那时,你有再好的技术,也得用它的,到时我们就被动了。” 
    中国纺织业要想扭转技术落后的面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迅速走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而做到这一点,良好的创新土壤则显得至关重要。所有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协会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自强不息的进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叫的响的品牌就在不远的将来。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更是纺织业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