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宏观引导,促进东桑西移优质--张延华 Esilk.net专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03 11:02:00
加强宏观引导,促进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协调司司长 张延华
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
同志们:
这次会议开得很生动,既有实地考察,对云南省保山市与浙江省海宁丝绸集团公司联合开发的蚕茧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又对“东桑西移”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下面我结合大家讨论的情况讲三点意见:
一、全国茧丝绸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丝绸是中国的瑰宝,丝绸行业是我国特殊的传统产业,不仅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更代表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尽管九十年代中期,行业曾一度遇到了很大困难,但经过5年的调整,1999年全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并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到2001年,全国桑园面积1052万亩。2001年丝绸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22.97亿元,比上年增加4.71亿元。当年全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38亿美元(含丝针织品),比上年增长了7.86%,高出全国纺织服装增幅1.7个百分点,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品的产量也在世界前列;生丝、坯绸和制成品的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60%和47%,丝绸产品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丝绸行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少数几个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过去丝绸主要生产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已相继退出,世界丝绸产品加工生产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
我国茧丝绸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只是“丝绸原料大国”,而不是“丝绸品牌强国”,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从国内因素看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
第一,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虽然科学化种桑养蚕推广发展较快,但经营上仍然延续着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距规模化、现代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落后的经营方式制约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使蚕茧质量和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据1999年统计,除浙江、江苏、广西、广东少数省亩桑产茧在68-86公斤以外,许多省区大都在20-30公斤徘徊,少数省区单产还不到10公斤。同时由于户均规模小,设施水平低,分散经营,使得蚕茧规格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个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高。
第二,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目前日本、巴西、韩国自动缫丝机占83%以上。我国虽然经过淘汰落后过剩生产能力,但自动缫丝机仍只占42.6%。意大利无梭机比例占90%以上,而我国仅占15.4%。特别是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产品研发近几年虽呈可喜的发展走势,但企业自主开发的著名品牌还仅限于国内,世界级品牌尚未形成。譬如我国丝绸服装产量占世界的70%,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出口价格和意大利品牌比,相差20倍左右,吃亏就吃在没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
从国际上看,入世以后外部环境并不乐观,我国茧丝绸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
第一,全球经济回落对我国丝绸出口的压力不断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去年世界经济增长约为2.4%,已陷入衰退,今年全球经济将维持较低增长,特别是“9·11”事件后,不确定因素增多。去年以来,丝类出口价格下跌,订单减少,去冬今春价格均处于低价位。虽然美国经济已有好转迹象,欧洲经济开始复苏,世界经济下半年有望回升,但丝绸出口价格一时难以出现较大提升,今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国际上一批丝绸生产国的兴起,逐渐形成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些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针对我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像联合国组织、世界银行、欧盟以及日、韩、法等国在资金、技术和人员指导上正大力扶持印度、泰国、越南、巴西等丝绸生产国,据初步统计,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现在,对这些国家的各种资金投入约12亿美元。同时,印、泰、日、韩等国政府也投入巨资扶持本国茧丝绸产业的研发,如印度政府每年用于蚕品种研发的拨款就达2000万美元,泰国为400万美元,日本为2000万美元,韩国为800万美元。
第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削减,以“绿色”、“环保”等为质量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这必然会对我国茧丝绸贸易产生影响。特别是我国丝绸印染业能耗高、用水多,印染新工艺和“绿色环保”染剂还处于研发阶段,环境污染问题没有根本解决,ISO14000等各种认证工作落后等,应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茧丝绸发展的现状要求我国茧丝绸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实现我国茧丝绸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并通过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从布局上和发展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种桑养蚕上奠定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有利条件
(一)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意义
第一,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工业用地和城镇基础设施用地增加,高速公路等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用地迅速增长,必然挤占农用耕地,减少桑园面积。这样,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一批新的种桑养蚕基地就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合理选择。西部地区宜桑范围广,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环境污染程度低;东部地区具有发达的加工工业和先进的加工技术。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能够实现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从而发挥我国茧丝绸产业的整体优势。
第三,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我国由“丝绸大国”变为“丝绸强国”的基础建设。桑蚕生产是茧丝绸产业的第一车间,是整个行业质量提升和后道加工的基础,没有优质蚕茧,就没有高品位、高等级的茧丝,就没有高档次、高价值的丝绸及丝绸服装等后道加工产品,更谈不上有效地扩大出口,真正提高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效益。
第四,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我国茧丝绸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重大举措。东桑西移,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对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这一巨大的变化,将使茧丝绸产业的布局更进一步优化合理,逐步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需求。
第五,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西部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特别关注的大事,任务十分艰巨。结合西部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推进东桑西移,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发展其他种植业,比较效益非常明显,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事情。
此外,东桑西移还将对生态保护、扩大就业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对于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认真把这件事办实、办好。
(二)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宜桑面积广,日照、气温、土壤、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而且,西部地区也具有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同时,由于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东部主产省也希望能将种桑养蚕向西部逐步转移(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以寻求新的发展。所以东桑西移发展优质蚕茧基地,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都不同程度地既存在着主观上的内在需求,又具备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过多年的建设,西部各主产区发展种桑养蚕,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西部蚕茧主产省区各基地县基本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蚕种催青、小蚕共育、蚕茧收烘、仓储等生产设施有所改善;品种选育、良种、良法推广、技术指导和培训等科技服务体系开始形成。特别是西部省区各级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桑园建设,改造低产桑园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国家宏观政策为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在西部建设优质蚕茧基地,不仅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还有生态效益,是集三个效益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科技兴农、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贯彻实施,是对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有力促进,为东桑西移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科技兴蚕,质量取胜开始成为各级政府、广大蚕桑经营者以及蚕农的共识。西部一些地区新建桑园通过总结自身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市场导向和以质量取胜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全面提高茧丝质量和竞争力,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优质蚕茧基地。
第四,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不只是政府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企业的行为。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但企业是主体。目前,企业正在形成自主决策、自主融资、投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营意识。以上这些变化,都标志着实现东桑西移、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条件。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搞好东桑西移、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充满信心。
三、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办发44号文件精神和《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的部署,结合当前全国茧丝绸产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顺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紧紧围绕提高我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完善投资机制和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技术进步,逐步实现东桑西移的战略转移,为巩固我国茧丝绸产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建设“丝绸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配套开发,按照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择条件成熟的基地发展。这次会不是“动员会”,西部基地建设不要盲目发展,是要以“东桑西移”为基础,有计划地吸引东部自愿结合的梯度转移。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没有东部资源优势的介入、配合,缺乏比较优势的地区不宜盲目扩展。历史上大起大落的教训很多,一旦过剩,价格下滑,就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造成弃桑毁桑。
第二,一定要进一步明确以市场为导向、走质量取胜的道路,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优质蚕茧基地。东桑西移不是平面的、简单的推移,而是通过高起点、高质量,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东西部强强联合,东部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后道加工能力,与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相结合,形成紧密联结的产业链,才是真正的优势。
第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加工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东西部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局面。西部地区重点是发展蚕桑生产,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西部地区要克服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观念,筑巢引凤。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科技配套的原则,积极引导茧丝绸原料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经济手段,吸引东部地区投资西部开发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形成以资产为纽带、加工基地与原料相连接的产业链条。
第四,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种桑养蚕业,通过优质桑品种、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并建立标准化养蚕技术体系,逐步实现茧丝产品标准的国际化。
第五,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要建立科学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虽然目前各基地县基本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技术上也有了较大提升,但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上由于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基本停留在分散经营、家庭作坊的水平上。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进一步探索贸工农一体经营机制的改革,争取在经营管理上有新的突破。
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还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如在实现规模化经营中遇到的土地流转的问题、东西部合作的机制特别是风险机制建设问题以及如何使基地建设和国际贸易接轨等等,还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解决。
谢谢大家!
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协调司司长 张延华
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
同志们:
这次会议开得很生动,既有实地考察,对云南省保山市与浙江省海宁丝绸集团公司联合开发的蚕茧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又对“东桑西移”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下面我结合大家讨论的情况讲三点意见:
一、全国茧丝绸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丝绸是中国的瑰宝,丝绸行业是我国特殊的传统产业,不仅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更代表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尽管九十年代中期,行业曾一度遇到了很大困难,但经过5年的调整,1999年全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并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到2001年,全国桑园面积1052万亩。2001年丝绸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22.97亿元,比上年增加4.71亿元。当年全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38亿美元(含丝针织品),比上年增长了7.86%,高出全国纺织服装增幅1.7个百分点,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品的产量也在世界前列;生丝、坯绸和制成品的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60%和47%,丝绸产品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丝绸行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少数几个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过去丝绸主要生产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已相继退出,世界丝绸产品加工生产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
我国茧丝绸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只是“丝绸原料大国”,而不是“丝绸品牌强国”,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从国内因素看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
第一,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虽然科学化种桑养蚕推广发展较快,但经营上仍然延续着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距规模化、现代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落后的经营方式制约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使蚕茧质量和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据1999年统计,除浙江、江苏、广西、广东少数省亩桑产茧在68-86公斤以外,许多省区大都在20-30公斤徘徊,少数省区单产还不到10公斤。同时由于户均规模小,设施水平低,分散经营,使得蚕茧规格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个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高。
第二,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目前日本、巴西、韩国自动缫丝机占83%以上。我国虽然经过淘汰落后过剩生产能力,但自动缫丝机仍只占42.6%。意大利无梭机比例占90%以上,而我国仅占15.4%。特别是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产品研发近几年虽呈可喜的发展走势,但企业自主开发的著名品牌还仅限于国内,世界级品牌尚未形成。譬如我国丝绸服装产量占世界的70%,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出口价格和意大利品牌比,相差20倍左右,吃亏就吃在没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
从国际上看,入世以后外部环境并不乐观,我国茧丝绸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
第一,全球经济回落对我国丝绸出口的压力不断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去年世界经济增长约为2.4%,已陷入衰退,今年全球经济将维持较低增长,特别是“9·11”事件后,不确定因素增多。去年以来,丝类出口价格下跌,订单减少,去冬今春价格均处于低价位。虽然美国经济已有好转迹象,欧洲经济开始复苏,世界经济下半年有望回升,但丝绸出口价格一时难以出现较大提升,今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国际上一批丝绸生产国的兴起,逐渐形成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些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针对我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像联合国组织、世界银行、欧盟以及日、韩、法等国在资金、技术和人员指导上正大力扶持印度、泰国、越南、巴西等丝绸生产国,据初步统计,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现在,对这些国家的各种资金投入约12亿美元。同时,印、泰、日、韩等国政府也投入巨资扶持本国茧丝绸产业的研发,如印度政府每年用于蚕品种研发的拨款就达2000万美元,泰国为400万美元,日本为2000万美元,韩国为800万美元。
第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削减,以“绿色”、“环保”等为质量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这必然会对我国茧丝绸贸易产生影响。特别是我国丝绸印染业能耗高、用水多,印染新工艺和“绿色环保”染剂还处于研发阶段,环境污染问题没有根本解决,ISO14000等各种认证工作落后等,应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茧丝绸发展的现状要求我国茧丝绸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实现我国茧丝绸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并通过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从布局上和发展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种桑养蚕上奠定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有利条件
(一)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意义
第一,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工业用地和城镇基础设施用地增加,高速公路等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用地迅速增长,必然挤占农用耕地,减少桑园面积。这样,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一批新的种桑养蚕基地就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合理选择。西部地区宜桑范围广,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环境污染程度低;东部地区具有发达的加工工业和先进的加工技术。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能够实现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从而发挥我国茧丝绸产业的整体优势。
第三,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我国由“丝绸大国”变为“丝绸强国”的基础建设。桑蚕生产是茧丝绸产业的第一车间,是整个行业质量提升和后道加工的基础,没有优质蚕茧,就没有高品位、高等级的茧丝,就没有高档次、高价值的丝绸及丝绸服装等后道加工产品,更谈不上有效地扩大出口,真正提高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效益。
第四,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我国茧丝绸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重大举措。东桑西移,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对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这一巨大的变化,将使茧丝绸产业的布局更进一步优化合理,逐步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需求。
第五,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西部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特别关注的大事,任务十分艰巨。结合西部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推进东桑西移,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发展其他种植业,比较效益非常明显,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事情。
此外,东桑西移还将对生态保护、扩大就业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对于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认真把这件事办实、办好。
(二)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宜桑面积广,日照、气温、土壤、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而且,西部地区也具有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同时,由于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东部主产省也希望能将种桑养蚕向西部逐步转移(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以寻求新的发展。所以东桑西移发展优质蚕茧基地,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都不同程度地既存在着主观上的内在需求,又具备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过多年的建设,西部各主产区发展种桑养蚕,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西部蚕茧主产省区各基地县基本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蚕种催青、小蚕共育、蚕茧收烘、仓储等生产设施有所改善;品种选育、良种、良法推广、技术指导和培训等科技服务体系开始形成。特别是西部省区各级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桑园建设,改造低产桑园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国家宏观政策为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在西部建设优质蚕茧基地,不仅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还有生态效益,是集三个效益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科技兴农、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贯彻实施,是对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有力促进,为东桑西移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科技兴蚕,质量取胜开始成为各级政府、广大蚕桑经营者以及蚕农的共识。西部一些地区新建桑园通过总结自身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市场导向和以质量取胜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全面提高茧丝质量和竞争力,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优质蚕茧基地。
第四,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不只是政府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企业的行为。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但企业是主体。目前,企业正在形成自主决策、自主融资、投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营意识。以上这些变化,都标志着实现东桑西移、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条件。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搞好东桑西移、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充满信心。
三、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办发44号文件精神和《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的部署,结合当前全国茧丝绸产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实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顺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紧紧围绕提高我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完善投资机制和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技术进步,逐步实现东桑西移的战略转移,为巩固我国茧丝绸产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建设“丝绸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配套开发,按照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择条件成熟的基地发展。这次会不是“动员会”,西部基地建设不要盲目发展,是要以“东桑西移”为基础,有计划地吸引东部自愿结合的梯度转移。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没有东部资源优势的介入、配合,缺乏比较优势的地区不宜盲目扩展。历史上大起大落的教训很多,一旦过剩,价格下滑,就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造成弃桑毁桑。
第二,一定要进一步明确以市场为导向、走质量取胜的道路,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优质蚕茧基地。东桑西移不是平面的、简单的推移,而是通过高起点、高质量,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东西部强强联合,东部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后道加工能力,与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相结合,形成紧密联结的产业链,才是真正的优势。
第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加工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东西部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局面。西部地区重点是发展蚕桑生产,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西部地区要克服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观念,筑巢引凤。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科技配套的原则,积极引导茧丝绸原料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经济手段,吸引东部地区投资西部开发建设优质蚕茧基地,形成以资产为纽带、加工基地与原料相连接的产业链条。
第四,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种桑养蚕业,通过优质桑品种、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并建立标准化养蚕技术体系,逐步实现茧丝产品标准的国际化。
第五,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要建立科学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虽然目前各基地县基本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技术上也有了较大提升,但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上由于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基本停留在分散经营、家庭作坊的水平上。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进一步探索贸工农一体经营机制的改革,争取在经营管理上有新的突破。
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还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如在实现规模化经营中遇到的土地流转的问题、东西部合作的机制特别是风险机制建设问题以及如何使基地建设和国际贸易接轨等等,还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解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