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何以持续走低? 年内再次降息引起各方密切关注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6-17 13:52:00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双双走低。到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已连续6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商品零售价格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生产资料价格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物价持续走低成因
目前各家看法不一
物价总水平为何持续全面回落,目前各方说法不一。
首先从需求看,物价持续回落显示国内有效需求尚不足。由于体制性因素影响和去年以来股市低位盘整,居民未来收入、支出预期发生变化,股市投资和消费倾向双双减弱,4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
其次从供给看,物价持续回落表明生产能力出现结构性过剩。由于结构性因素影响,主要是仍有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传导链条没有很好地定位在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和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上,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尚不能合理利用;
再加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周边国家、地区货币竞相贬值,也加剧了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不仅是以上三点原因导致价格持续下降,应当看到还有总量问题,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偏紧。否则,目前同样的结构状况,是不可能支持消费价格指数在2000年—2001年期间将近16个月呈现正增长的。
目前货币供应量偏紧主要表现在,到4月末,M0同比增长8.5%,M1同比增长了11.5%,不仅明显低于前几年的年均值,而且低于年初计划的指标。从贷款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长不到12%,也明显低于1998年以前几年的年均水平。这样的力度,可能对投资和消费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并最终在物价水平上有所反应。
调整经济结构框架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当前,世界经济普遍收缩,尽管我国经济仍保持一枝独秀的增长势头,但是与此同时物价仍然出现了持续回落的苗头。看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传导压力加大,我们不可小视这个物价回落的信号,而应当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现在,专家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经济界仍有不同说法。
认为需要解决总量问题的专家指出,积极加大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可在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框架内,考虑适度松动货币信贷供给。从条件和必要性来看,目前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利率水平较低、物价相对稳定;眼下不少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相当困难,亟待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防止信贷过度萎缩的状况。一般来讲,在通胀率的正常区间内,当其向低限移动时,可适当加大货币信贷松动的力度;当通胀率移向上限时,则应控制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由此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持相反意见的专家则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并不紧,扩大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利率政策,再贷款政策的指导来完成。
近几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比物价增长快6个百分点,同时通过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信贷7000亿元,因此当前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基本适应的。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不良贷款比例高,所以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不但无益于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趋势,而且还会危害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特别是从我国长期以来货币供应增长过快、存量偏多来看,导致我国M2与GDP之比明显偏高,1998年—2001年M2/GDP分别为1.31,1.46,1.52,1.65,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国之冠。由于构成M2的现金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构成M2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所以M2/GDP的比率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同时也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容易积累金融风险。
年内再次降息呼声
引起各方密切关注
防止物价进一步走低,保持我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年内再次降息的呼声也受到经济界普遍关注。
支持这一判断的理由有三:一则美国经济形势仍不明朗,4月份先行经济指数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复苏的持续性不足,出口和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明显减弱;
二则我国股市去年由于各种原因从2245点的高位巨幅下跌,一万多亿元的市值化为乌有,股市下滑使投资者饱受“套牢”之苦,纷纷缩减消费支出,企业则相应压缩投资规模,“负财富效应”凸现;
三则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几个季度负增长,而且负值逐月加大,需要警惕前几年随需求不足和经济下滑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抬头。
据业内权威人士分析预计,今年年内物价走出下降趋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如果消费物价指数连续两个月仍再保持负增长的话,年内仍应实行降息。
物价持续走低成因
目前各家看法不一
物价总水平为何持续全面回落,目前各方说法不一。
首先从需求看,物价持续回落显示国内有效需求尚不足。由于体制性因素影响和去年以来股市低位盘整,居民未来收入、支出预期发生变化,股市投资和消费倾向双双减弱,4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
其次从供给看,物价持续回落表明生产能力出现结构性过剩。由于结构性因素影响,主要是仍有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传导链条没有很好地定位在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和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上,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尚不能合理利用;
再加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周边国家、地区货币竞相贬值,也加剧了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不仅是以上三点原因导致价格持续下降,应当看到还有总量问题,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偏紧。否则,目前同样的结构状况,是不可能支持消费价格指数在2000年—2001年期间将近16个月呈现正增长的。
目前货币供应量偏紧主要表现在,到4月末,M0同比增长8.5%,M1同比增长了11.5%,不仅明显低于前几年的年均值,而且低于年初计划的指标。从贷款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长不到12%,也明显低于1998年以前几年的年均水平。这样的力度,可能对投资和消费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并最终在物价水平上有所反应。
调整经济结构框架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当前,世界经济普遍收缩,尽管我国经济仍保持一枝独秀的增长势头,但是与此同时物价仍然出现了持续回落的苗头。看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传导压力加大,我们不可小视这个物价回落的信号,而应当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现在,专家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经济界仍有不同说法。
认为需要解决总量问题的专家指出,积极加大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可在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框架内,考虑适度松动货币信贷供给。从条件和必要性来看,目前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利率水平较低、物价相对稳定;眼下不少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相当困难,亟待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防止信贷过度萎缩的状况。一般来讲,在通胀率的正常区间内,当其向低限移动时,可适当加大货币信贷松动的力度;当通胀率移向上限时,则应控制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由此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持相反意见的专家则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并不紧,扩大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利率政策,再贷款政策的指导来完成。
近几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比物价增长快6个百分点,同时通过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信贷7000亿元,因此当前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基本适应的。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不良贷款比例高,所以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不但无益于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趋势,而且还会危害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特别是从我国长期以来货币供应增长过快、存量偏多来看,导致我国M2与GDP之比明显偏高,1998年—2001年M2/GDP分别为1.31,1.46,1.52,1.65,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国之冠。由于构成M2的现金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构成M2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所以M2/GDP的比率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同时也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容易积累金融风险。
年内再次降息呼声
引起各方密切关注
防止物价进一步走低,保持我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年内再次降息的呼声也受到经济界普遍关注。
支持这一判断的理由有三:一则美国经济形势仍不明朗,4月份先行经济指数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复苏的持续性不足,出口和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明显减弱;
二则我国股市去年由于各种原因从2245点的高位巨幅下跌,一万多亿元的市值化为乌有,股市下滑使投资者饱受“套牢”之苦,纷纷缩减消费支出,企业则相应压缩投资规模,“负财富效应”凸现;
三则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几个季度负增长,而且负值逐月加大,需要警惕前几年随需求不足和经济下滑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抬头。
据业内权威人士分析预计,今年年内物价走出下降趋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如果消费物价指数连续两个月仍再保持负增长的话,年内仍应实行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