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应及时研究新形势明确发展对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30 10:34:00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棉纺织行业第一届技术改造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梅自强博士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纺织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业内应在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基础上,研究新形势下纺织业的发展对策。
梅院士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加入世贸组织对于纺织工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机遇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从总体和长远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资金、信息和人才,促进技术改造和纺织产品的开发创新。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也将是有力的推动。具体而言,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的减让、配额的逐步取消以及国内市场及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将在不同程度上对纺织各子行业带来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我国纺织行业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实施产业的发展对策,着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纺织工业迈上新台阶。会上,梅院士就当前我国化纤、棉纺织、染整及纺机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层剖析。
化纤已成为我国纺织原料的主体,国内化纤产能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当前我国化纤行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首先表现为总量不足,进口化纤及化纤原料占总用量的50%。其次是国内化纤企业的平均规模小,仅相当于美国的1/28,韩国的1/15;中小企业居多,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年产量远低于美国及台湾省的水平,且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差;化纤行业引进的技术设备已占总产能的55%,投资大,且对这些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弱,国产设备所占比重小水平低,这均十分不利于化纤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是当前在化纤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还跟不上国际发展,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的比重小,品种、质量均不适应后加工纺织产品开发创新的要求。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年加工纤维约占纺织行业年加工纤维总量的40%。当前我国棉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总体装备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棉纺纱锭设备占全国的1/3,80年代以前生产的占到2/3。在工艺、技术、装备上的差距导致国产棉纺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水平间的差距。二是国内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虽在近年中发展较快,但占总生产能力的比重仍不大,影响到纱、布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而制约着后道系列产品的质量及竞争力。三是棉纺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吨纱用工量约为日本的2-3倍,美国的6-8倍,百米布用工量约为日本的4-5倍,万锭用工量约是国际先进水平的4-7倍,这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四是行业内的老厂多,国有企业比重大,历史负担重,转制难度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相关倾斜政策将调整,国有企业的处境更为困难。
多年来,印染后整理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薄弱环节,是制约我国纺织产品质量、品种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印染后整理设备的主体是74型,与国际染整设备的最大差距在控制部分,在自动化程度上。现代染整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主要靠广泛应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各种自动控制技术,靠新的工艺、技术与设备的水平。我国印染年产能已达200亿米,年产量约150亿米,其中中高档产品的加工能力不足,中低档产品的产能则已过剩。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料进口关税将逐步下调到5%,必然导致面料进口量大增,这将更为加大国内染整行业的竞争压力。此外,国产染料多数没有达到国际环保标准的要求,最为突出的是染料的污染及毒性问题,这也影响到染整行业的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能力。
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合作生产、开发创新等形式,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低档的国产纺机已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中高档纺机的竞争力则很弱。目前我国纺机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创新,特别是高档纺机如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的开发创新,跟不上国际技术的发展,一度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同时,纺机行业还将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更为困难的局面。目前,已有一些国外纺机企业以独资的方式在国内设厂,利用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生产有竞争力的纺机产品,以企图抢占我国纺织企业更新改造而迫切需要的高档设备而带来的市场空间。这对于国内生产高档纺机的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梅院士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加入世贸组织对于纺织工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机遇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从总体和长远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资金、信息和人才,促进技术改造和纺织产品的开发创新。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也将是有力的推动。具体而言,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的减让、配额的逐步取消以及国内市场及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将在不同程度上对纺织各子行业带来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我国纺织行业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实施产业的发展对策,着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纺织工业迈上新台阶。会上,梅院士就当前我国化纤、棉纺织、染整及纺机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层剖析。
化纤已成为我国纺织原料的主体,国内化纤产能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当前我国化纤行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首先表现为总量不足,进口化纤及化纤原料占总用量的50%。其次是国内化纤企业的平均规模小,仅相当于美国的1/28,韩国的1/15;中小企业居多,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年产量远低于美国及台湾省的水平,且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差;化纤行业引进的技术设备已占总产能的55%,投资大,且对这些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弱,国产设备所占比重小水平低,这均十分不利于化纤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是当前在化纤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还跟不上国际发展,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的比重小,品种、质量均不适应后加工纺织产品开发创新的要求。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年加工纤维约占纺织行业年加工纤维总量的40%。当前我国棉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总体装备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棉纺纱锭设备占全国的1/3,80年代以前生产的占到2/3。在工艺、技术、装备上的差距导致国产棉纺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水平间的差距。二是国内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虽在近年中发展较快,但占总生产能力的比重仍不大,影响到纱、布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而制约着后道系列产品的质量及竞争力。三是棉纺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吨纱用工量约为日本的2-3倍,美国的6-8倍,百米布用工量约为日本的4-5倍,万锭用工量约是国际先进水平的4-7倍,这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四是行业内的老厂多,国有企业比重大,历史负担重,转制难度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相关倾斜政策将调整,国有企业的处境更为困难。
多年来,印染后整理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薄弱环节,是制约我国纺织产品质量、品种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印染后整理设备的主体是74型,与国际染整设备的最大差距在控制部分,在自动化程度上。现代染整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主要靠广泛应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各种自动控制技术,靠新的工艺、技术与设备的水平。我国印染年产能已达200亿米,年产量约150亿米,其中中高档产品的加工能力不足,中低档产品的产能则已过剩。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料进口关税将逐步下调到5%,必然导致面料进口量大增,这将更为加大国内染整行业的竞争压力。此外,国产染料多数没有达到国际环保标准的要求,最为突出的是染料的污染及毒性问题,这也影响到染整行业的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能力。
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合作生产、开发创新等形式,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低档的国产纺机已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中高档纺机的竞争力则很弱。目前我国纺机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创新,特别是高档纺机如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的开发创新,跟不上国际技术的发展,一度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同时,纺机行业还将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更为困难的局面。目前,已有一些国外纺机企业以独资的方式在国内设厂,利用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生产有竞争力的纺机产品,以企图抢占我国纺织企业更新改造而迫切需要的高档设备而带来的市场空间。这对于国内生产高档纺机的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