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谈2001年服装业经济运行形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29 10:13:00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次服装行业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就2001年服装行业的经济运行形势及其特点作了详细分析,全面阐述服装行业在新世纪开局之年实现了良好开端。
杜钰洲在分析生产经营形势时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产量77.76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3.19%;其中梭织服装完成产量38.50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1.63%。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推算,全年行业服装生产总量为112亿件,比上年增长5.6%。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99.5亿元,同比增长17.81%,增长速度是我国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平均增长幅度的9倍。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效益状况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状况不如沿海和江苏等地区,绝大部分小型企业受大企业压缩外发订单、开工不足和服装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效益远不如大中型企业,行业内亏损面在继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各行业中,服装行业的利润增幅仍是较高的,行业整体效益水平提高幅度约为17%,高于我国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平均增长幅度8.9个百分点。
杜钰洲对去年服装出口形势作了概括分析,他说,我国服装出口到世界220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我国服装出口124.94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7.31%;其中,梭织服装出口46.86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6.62%,占梭织服装总产量的41.84%,服装出口受到美国、日本经济走势的影响较为明显。
由于向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三大市场出口服装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一半以上,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五年来三大市场所占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72%减少到2001年的55.6%。梭织服装2001年时增长幅度比2000年低22.5个百分点;针织服装的增幅低34.46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内地对香港地区出口下降幅度达12.62%;1-9月份我国对美服装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3.62%。“9·11”事件后,10月份梭织服装首次出现负增长,针织服装出口从10月份以后逐月减少,10-12月对美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193万美元。美国服装市场一些已经签出的合同不能执行或延期执行,一些待签的合同被取消或推迟。
尽管如此,2001年我国的服装出口仍保持平稳,这主要依靠的是出口市场多元化。在东南亚、东西欧、中东、南非等地区,我国大批的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国家放宽进出口管理的条件下,在2001年迈入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成为又一支最具活力的出口生力军。
2001年以来,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的服装出口发展迅速,而服装出口大省广东及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则是一直呈下降的态势,上海、河北、湖南及湖北、安徽的梭织服装出口保持相对平稳。
杜钰洲对国内市场形势作了如下分析,200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增长11.5%,县及县以下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仅比上年实际增长2.1%。
2001年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类销售数量为14113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9.4%。服装行业的连锁销售额增长率高于其他行业,增幅达30%。
2001年服装行业产销衔接情况良好,产销率达97%。时尚化、个性化、休闲化、优质化、多样化、舒适化的服装产品明显增多。岁末的“唐装热”更是让服装市场着着实实的“火”了一把。另外,绿色产品彩棉、水晶绉、海尔绉及其他高科技含量的纳米服装、服饰等也已批量进入我国市场,标志着服装消费领域高品质生活的增长活力。
2001年在我国居民实际衣着购买力平均水平增加不变情况下,一方面居民消费热点的变化给服装业带来商机,另一方面服装行业多渠道、全方位经营和产品创新,拉动了我国服装消费的增长。
杜钰洲指出,2001年我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服装主产区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种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由于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和集群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公共配套服务共用基础设施体现内部规模经济优势,使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良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使这些地区在为海外投资的热点,成为日本服装企业转移生产基地和香港制衣业内迁的首选阵地。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是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把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任职。
三是“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2001年行业内休闲服生产迅速膨胀,国内知名的男装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休闲系列产品,减少正装产品的生产量。同时,“品牌多元化”在2001年的服装行业内也悄然成风。由于众多知名国内企业介入休闲服装生产领域,休闲服从生产、销售到市场分配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格局,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业低水平重复和过渡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得一席之地。多种形式的加工让一些小企业有机会发挥企业化特长,成为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被带入国际化生产营销体系,这一结构性变化明显增添了全行业的活力。
四是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以来,对我国设计师队伍的成长发挥了有力的组织、开拓、提高作用。充分争取到高等院校、广大服装企业和社会支持并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特别是在深圳、杭州、中山等女装、高档休闲装领域表现突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活动,不仅在设计师队伍内部,而且在著名品牌企业以及中外舆论界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是企业制度改革使大企业发展初见端倪。较早实现市场化的服装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完成了改制工作,积极的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改制,企业普遍增强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主动迅速,使一些原本已陷入困境的企业,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行业内2001年生产、效益同步在幅提高的企业,几乎全部是已经改制的企业。服装行业13户上市公司在2001年的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的8%,利润占11%,使服装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六是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不仅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的需求,比如温州、杭州、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地,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与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于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今日中国服装业不仅是有几个好企业,而是整个行业的进步。
杜钰洲在分析生产经营形势时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产量77.76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3.19%;其中梭织服装完成产量38.50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1.63%。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推算,全年行业服装生产总量为112亿件,比上年增长5.6%。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99.5亿元,同比增长17.81%,增长速度是我国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平均增长幅度的9倍。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效益状况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状况不如沿海和江苏等地区,绝大部分小型企业受大企业压缩外发订单、开工不足和服装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效益远不如大中型企业,行业内亏损面在继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各行业中,服装行业的利润增幅仍是较高的,行业整体效益水平提高幅度约为17%,高于我国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平均增长幅度8.9个百分点。
杜钰洲对去年服装出口形势作了概括分析,他说,我国服装出口到世界220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我国服装出口124.94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7.31%;其中,梭织服装出口46.86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6.62%,占梭织服装总产量的41.84%,服装出口受到美国、日本经济走势的影响较为明显。
由于向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三大市场出口服装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一半以上,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五年来三大市场所占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72%减少到2001年的55.6%。梭织服装2001年时增长幅度比2000年低22.5个百分点;针织服装的增幅低34.46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内地对香港地区出口下降幅度达12.62%;1-9月份我国对美服装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3.62%。“9·11”事件后,10月份梭织服装首次出现负增长,针织服装出口从10月份以后逐月减少,10-12月对美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193万美元。美国服装市场一些已经签出的合同不能执行或延期执行,一些待签的合同被取消或推迟。
尽管如此,2001年我国的服装出口仍保持平稳,这主要依靠的是出口市场多元化。在东南亚、东西欧、中东、南非等地区,我国大批的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国家放宽进出口管理的条件下,在2001年迈入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成为又一支最具活力的出口生力军。
2001年以来,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的服装出口发展迅速,而服装出口大省广东及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则是一直呈下降的态势,上海、河北、湖南及湖北、安徽的梭织服装出口保持相对平稳。
杜钰洲对国内市场形势作了如下分析,200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增长11.5%,县及县以下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仅比上年实际增长2.1%。
2001年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类销售数量为14113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9.4%。服装行业的连锁销售额增长率高于其他行业,增幅达30%。
2001年服装行业产销衔接情况良好,产销率达97%。时尚化、个性化、休闲化、优质化、多样化、舒适化的服装产品明显增多。岁末的“唐装热”更是让服装市场着着实实的“火”了一把。另外,绿色产品彩棉、水晶绉、海尔绉及其他高科技含量的纳米服装、服饰等也已批量进入我国市场,标志着服装消费领域高品质生活的增长活力。
2001年在我国居民实际衣着购买力平均水平增加不变情况下,一方面居民消费热点的变化给服装业带来商机,另一方面服装行业多渠道、全方位经营和产品创新,拉动了我国服装消费的增长。
杜钰洲指出,2001年我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服装主产区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种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由于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和集群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公共配套服务共用基础设施体现内部规模经济优势,使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良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使这些地区在为海外投资的热点,成为日本服装企业转移生产基地和香港制衣业内迁的首选阵地。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是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把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任职。
三是“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2001年行业内休闲服生产迅速膨胀,国内知名的男装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休闲系列产品,减少正装产品的生产量。同时,“品牌多元化”在2001年的服装行业内也悄然成风。由于众多知名国内企业介入休闲服装生产领域,休闲服从生产、销售到市场分配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格局,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业低水平重复和过渡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得一席之地。多种形式的加工让一些小企业有机会发挥企业化特长,成为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被带入国际化生产营销体系,这一结构性变化明显增添了全行业的活力。
四是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以来,对我国设计师队伍的成长发挥了有力的组织、开拓、提高作用。充分争取到高等院校、广大服装企业和社会支持并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特别是在深圳、杭州、中山等女装、高档休闲装领域表现突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活动,不仅在设计师队伍内部,而且在著名品牌企业以及中外舆论界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是企业制度改革使大企业发展初见端倪。较早实现市场化的服装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完成了改制工作,积极的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改制,企业普遍增强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主动迅速,使一些原本已陷入困境的企业,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行业内2001年生产、效益同步在幅提高的企业,几乎全部是已经改制的企业。服装行业13户上市公司在2001年的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的8%,利润占11%,使服装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六是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不仅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的需求,比如温州、杭州、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地,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与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于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今日中国服装业不仅是有几个好企业,而是整个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