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回顾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21 11:09:00
一、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化纤工业也步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快速增长,二是成绩显著。
1981年以来,中国化纤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年来,产量翻了4番,特别在“九五”期间发展最快,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6.9%,5年间又翻一番,产量从1995年的320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694万吨。2001年产量达到828.3万吨,同比增速18.4%。
1980年,中国化纤产量仅为45.0万吨,在纺织纤维中所占比例也仅为13.0%,远远低于世界的46.3%。到2000年,中国化纤产量已达到694万吨,占纺织纤维比例提高到57.8%,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化纤已成为最重要的纺织纤维原料。
从人均纤维和化纤消费量两项指标来看,中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80年的3.3kg上升到2000年的6.6kg,翻了一番;人均化纤消费量也从1.4kg提高到3.7kg,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kg,但与世界化纤发达国家的8.1kg比还有很大差距。
应该说,正是由于化纤工业的发展,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才可能解决“穿衣”问题,才有可能取消纺织品的定量配给制度。 中国化纤行业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从综合结构看,离世界水平还相差很大。2000年服装用纤维比例高达54%,高出世界水平23个百分点,而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例则明显偏低。2000年中国化纤差别化率仅为20%,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化纤工业及化纤纺织品制造工业的发展,2001年化纤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到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
二、中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市场需求是促进化纤快速发展的直接带动力量。
20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以平均年增长率12%左右高速发展,其中1997年~1999年增速减缓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2000年,中国棉纺能力为4246万锭,占世界棉纺能力的25%,而棉织物能力已接近世界总能力的1/3。服装加工量近150亿件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纤维、纺织品、服装生产国。 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为化纤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
2、国家的财政支持是中国化纤发展的保证。
中国政府对化纤工业发展十分重视。几十年来始终抓住重大骨干工程项目建设。20世纪70年代就投入巨资建设了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和四川维尼纶厂等四大化纤基地;80年代又建设了特大型化纤企业-仪征化纤以及上海石化二期工程;“八五”完成了仪征化纤三期和辽阳石化二期工程;“九五”重点突出了全行业的结构调整,对重点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3、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化纤工业的高速发展。 化纤行业是中国较早进入市场的行业之一。1992年开始放开化纤产品价格,随后又逐步放开了化纤及其原料商品、技术、资本等市场。
(1)化纤及其原料市场的对外开放不仅弥补了化纤及其原料市场的不足,而且也为中国化纤工业引入了竞争。
1992年,中国进口化纤85万吨,用汇16亿美元,随后进口量逐年高速上升,到1997年达到180.3万吨,用汇也达到28亿美元。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量有所下降。从进口地区分析,主要以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为主。2000年从三者进口占总量比分别为36.05%、30.58%和11.84%。
由于中国化纤的快速发展,原料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化纤原料市场的巨大缺口,进口就成为唯一填补手段。原料进口数量逐年递增,到2000年,共计进口主要合纤原料454万吨,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由1998年的35%提高到了55%。分品种看,进口依存度最高的是乙二醇64%、对苯二甲酸57%、己内酰胺52%;分地区看,仍以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省为主,2000年从三者共计进口358.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8.9%,但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进口增长也很快,增幅分别达到43.6%、76.5%和41.1%。
(2)技术、资本市场的开放,进一步增强了行业的活力。
技术、资本市场的开放,带来了先进技术的引进,也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和外资的投入。到1998年,按企业数量和生产能力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企)仍占54.95%和58.42%,但按实收资本看,国企已降至48.53%,而民营企业及“三资”企业分别占20.77%和30.7%,中国化纤工业已基本形成国企、民营、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
(3)产化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化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化纤的发展初期和中期,基本是以技术、设备的整套引进为主。但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化纤国产化技术逐渐成熟,特别是大容量、低成本、高水平的国产化建设项目工程承包能力的发展,为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化纤工业新世纪的发展前景及产业政策
虽然中国化纤工业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面向新世纪,前景仍很广阔,只要产业政策引导对头,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规范化纤市场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中国化纤市场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但价格变化仍很大,反映了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涤纶长丝价格在1995年达到高峰后,迅速回落,1996年底有所反弹后,继续一路下行,直到2000年才略有恢复。
化纤进口中的走私和利用加工贸易变相走私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引发了化纤市场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近2年在政府加大打击力度后,有所好转,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化纤进口方式在政府加大打击走私和规范加工贸易力度之后,发生了较大变化,一般贸易进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口比例则持续下降。但2001年又有所反复,可见规范市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总量发展目标及产业政策。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仍拥有广阔的化纤市场,因此发展总量仍是首要的问题。预计中国化纤的生产增速会略高于国民经济GDP的增长幅度,有可能保持9.5%左右,据此推算到2005年,中国化纤的生产总量将达到1070万吨,其中合纤的增速要略快,为10.5%,而合纤中又以涤纶增速最快,为12%。
但发展总量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是要发展优质总量;对现有产能要积极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因此中国化纤的产业政策是:适度发展优质总量,积极调整现有存量。
总量政策将发生根本变化,由行政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今后总量的发展将以市场为主要的调节手段。
3、结构调整目标及政策。
中国化纤工业主要是在发展中成长起来,必然会带来种种结构性的弊端。因此行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化纤长期的目标。
(1)调整品种比例
在品种比例上(以1999年产能为准),中国涤纶长丝产能占总产能比例高达46.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而涤纶短纤维与锦纶则分别只占14.3%和7.1%,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要加大除涤纶以外化纤品种的开发。
(2)提高产业集中度
1999年中国全部化纤企业平均产能为1.18万吨,仅占化纤发达国家的1/6至1/24,不能发挥规模效益。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已经取得很大进步,10万吨以上企业由1995年的3家增加到1999年的7家,而所占产能比例也由16.1%增加到20.8%,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所占比例则从26%提高到38.6%。
但整体上讲,企业规模还偏小。在“十五”规划中,到2005年,5万吨以上的企业将超过60家,平均产能13万吨/年,总能力将占到全行业的65%以上。为达到这一目标,国家将加大财政、金融、证券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支持力度。
(3)改善资本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
1998年,全部化纤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3.7%,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相当。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化纤企业资产负债率却高达81.3%,高出全国国有工业15.4个百分点。
到2001年,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继续下降到32%左右。资本结构调整的主要办法是改变所有制结构的比例,有效扩大民营和外资的比例。
(4)加快四川省化纤工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化纤是较早进入市场经济的行业,其布局就更多地受到了市场的引导。中国化纤产能产量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很少。而西部部分省市,如四川、重庆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最终消费等经济指标已接近东部,具备发展化纤的条件,需重点加以发展。
4、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改造化纤传统流通领域,推进行业信息化进程。
目前中国化纤商品的流通,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即企业对企业直销和市场(集散地)推销。1999年,中国8大化纤市场完成交易总量为208.7万吨,占市场流通总量的28.6%。全行业综合销售费用约42亿人民币。这种落后的流通和交易方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周转,也影响到竞争力的提高。
针对中国化纤领域落后的商品流通方式,在行业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并抓好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手段改造化纤产业,从而实现行业水平的快速发展。
5、发展化纤原料。
2000年,中国进口主要合纤原料454万吨,比1999年增长49.08%,其中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进口增长最快,分别比1999年增长85.19%和62.45%。这表明中国化纤原料特别是合纤用原料发展已严重滞后于生产发展。
发展化纤原料是解决目前中国化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其发展目标是将合纤原料进口依存度从目前的55%降为30%,人纤原料由于环境因素等影响,进口依存度将维持在40%左右。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化纤共同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化纤工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世界经济一体化、生物技术、电脑科技、材料科学的蓬勃发展、中国加入WTO、世界化纤格局的大调整等等。因此,21世纪的中国化纤工业将更加开放,这个开放不仅仅是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开放,更包括资本、服务、贸易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化纤工业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亚洲、欧洲及美国化纤界的交往,共同推动世界化纤业的繁荣。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化纤工业也步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快速增长,二是成绩显著。
1981年以来,中国化纤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年来,产量翻了4番,特别在“九五”期间发展最快,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6.9%,5年间又翻一番,产量从1995年的320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694万吨。2001年产量达到828.3万吨,同比增速18.4%。
1980年,中国化纤产量仅为45.0万吨,在纺织纤维中所占比例也仅为13.0%,远远低于世界的46.3%。到2000年,中国化纤产量已达到694万吨,占纺织纤维比例提高到57.8%,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化纤已成为最重要的纺织纤维原料。
从人均纤维和化纤消费量两项指标来看,中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80年的3.3kg上升到2000年的6.6kg,翻了一番;人均化纤消费量也从1.4kg提高到3.7kg,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kg,但与世界化纤发达国家的8.1kg比还有很大差距。
应该说,正是由于化纤工业的发展,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才可能解决“穿衣”问题,才有可能取消纺织品的定量配给制度。 中国化纤行业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从综合结构看,离世界水平还相差很大。2000年服装用纤维比例高达54%,高出世界水平23个百分点,而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例则明显偏低。2000年中国化纤差别化率仅为20%,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化纤工业及化纤纺织品制造工业的发展,2001年化纤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到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
二、中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市场需求是促进化纤快速发展的直接带动力量。
20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以平均年增长率12%左右高速发展,其中1997年~1999年增速减缓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2000年,中国棉纺能力为4246万锭,占世界棉纺能力的25%,而棉织物能力已接近世界总能力的1/3。服装加工量近150亿件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纤维、纺织品、服装生产国。 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为化纤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
2、国家的财政支持是中国化纤发展的保证。
中国政府对化纤工业发展十分重视。几十年来始终抓住重大骨干工程项目建设。20世纪70年代就投入巨资建设了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和四川维尼纶厂等四大化纤基地;80年代又建设了特大型化纤企业-仪征化纤以及上海石化二期工程;“八五”完成了仪征化纤三期和辽阳石化二期工程;“九五”重点突出了全行业的结构调整,对重点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3、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化纤工业的高速发展。 化纤行业是中国较早进入市场的行业之一。1992年开始放开化纤产品价格,随后又逐步放开了化纤及其原料商品、技术、资本等市场。
(1)化纤及其原料市场的对外开放不仅弥补了化纤及其原料市场的不足,而且也为中国化纤工业引入了竞争。
1992年,中国进口化纤85万吨,用汇16亿美元,随后进口量逐年高速上升,到1997年达到180.3万吨,用汇也达到28亿美元。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量有所下降。从进口地区分析,主要以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为主。2000年从三者进口占总量比分别为36.05%、30.58%和11.84%。
由于中国化纤的快速发展,原料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化纤原料市场的巨大缺口,进口就成为唯一填补手段。原料进口数量逐年递增,到2000年,共计进口主要合纤原料454万吨,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由1998年的35%提高到了55%。分品种看,进口依存度最高的是乙二醇64%、对苯二甲酸57%、己内酰胺52%;分地区看,仍以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省为主,2000年从三者共计进口358.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8.9%,但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进口增长也很快,增幅分别达到43.6%、76.5%和41.1%。
(2)技术、资本市场的开放,进一步增强了行业的活力。
技术、资本市场的开放,带来了先进技术的引进,也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和外资的投入。到1998年,按企业数量和生产能力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企)仍占54.95%和58.42%,但按实收资本看,国企已降至48.53%,而民营企业及“三资”企业分别占20.77%和30.7%,中国化纤工业已基本形成国企、民营、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
(3)产化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化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化纤的发展初期和中期,基本是以技术、设备的整套引进为主。但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化纤国产化技术逐渐成熟,特别是大容量、低成本、高水平的国产化建设项目工程承包能力的发展,为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化纤工业新世纪的发展前景及产业政策
虽然中国化纤工业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面向新世纪,前景仍很广阔,只要产业政策引导对头,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规范化纤市场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中国化纤市场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但价格变化仍很大,反映了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涤纶长丝价格在1995年达到高峰后,迅速回落,1996年底有所反弹后,继续一路下行,直到2000年才略有恢复。
化纤进口中的走私和利用加工贸易变相走私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引发了化纤市场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近2年在政府加大打击力度后,有所好转,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化纤进口方式在政府加大打击走私和规范加工贸易力度之后,发生了较大变化,一般贸易进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口比例则持续下降。但2001年又有所反复,可见规范市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总量发展目标及产业政策。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仍拥有广阔的化纤市场,因此发展总量仍是首要的问题。预计中国化纤的生产增速会略高于国民经济GDP的增长幅度,有可能保持9.5%左右,据此推算到2005年,中国化纤的生产总量将达到1070万吨,其中合纤的增速要略快,为10.5%,而合纤中又以涤纶增速最快,为12%。
但发展总量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是要发展优质总量;对现有产能要积极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因此中国化纤的产业政策是:适度发展优质总量,积极调整现有存量。
总量政策将发生根本变化,由行政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今后总量的发展将以市场为主要的调节手段。
3、结构调整目标及政策。
中国化纤工业主要是在发展中成长起来,必然会带来种种结构性的弊端。因此行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化纤长期的目标。
(1)调整品种比例
在品种比例上(以1999年产能为准),中国涤纶长丝产能占总产能比例高达46.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而涤纶短纤维与锦纶则分别只占14.3%和7.1%,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要加大除涤纶以外化纤品种的开发。
(2)提高产业集中度
1999年中国全部化纤企业平均产能为1.18万吨,仅占化纤发达国家的1/6至1/24,不能发挥规模效益。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已经取得很大进步,10万吨以上企业由1995年的3家增加到1999年的7家,而所占产能比例也由16.1%增加到20.8%,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所占比例则从26%提高到38.6%。
但整体上讲,企业规模还偏小。在“十五”规划中,到2005年,5万吨以上的企业将超过60家,平均产能13万吨/年,总能力将占到全行业的65%以上。为达到这一目标,国家将加大财政、金融、证券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支持力度。
(3)改善资本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
1998年,全部化纤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3.7%,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相当。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化纤企业资产负债率却高达81.3%,高出全国国有工业15.4个百分点。
到2001年,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继续下降到32%左右。资本结构调整的主要办法是改变所有制结构的比例,有效扩大民营和外资的比例。
(4)加快四川省化纤工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化纤是较早进入市场经济的行业,其布局就更多地受到了市场的引导。中国化纤产能产量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很少。而西部部分省市,如四川、重庆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最终消费等经济指标已接近东部,具备发展化纤的条件,需重点加以发展。
4、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改造化纤传统流通领域,推进行业信息化进程。
目前中国化纤商品的流通,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即企业对企业直销和市场(集散地)推销。1999年,中国8大化纤市场完成交易总量为208.7万吨,占市场流通总量的28.6%。全行业综合销售费用约42亿人民币。这种落后的流通和交易方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周转,也影响到竞争力的提高。
针对中国化纤领域落后的商品流通方式,在行业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并抓好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手段改造化纤产业,从而实现行业水平的快速发展。
5、发展化纤原料。
2000年,中国进口主要合纤原料454万吨,比1999年增长49.08%,其中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进口增长最快,分别比1999年增长85.19%和62.45%。这表明中国化纤原料特别是合纤用原料发展已严重滞后于生产发展。
发展化纤原料是解决目前中国化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其发展目标是将合纤原料进口依存度从目前的55%降为30%,人纤原料由于环境因素等影响,进口依存度将维持在40%左右。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化纤共同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化纤工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世界经济一体化、生物技术、电脑科技、材料科学的蓬勃发展、中国加入WTO、世界化纤格局的大调整等等。因此,21世纪的中国化纤工业将更加开放,这个开放不仅仅是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开放,更包括资本、服务、贸易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化纤工业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亚洲、欧洲及美国化纤界的交往,共同推动世界化纤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