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02 10:34:0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在战略目标、市场环境、体制环境、对外经济关系和工业化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发展目标从实现第一、二步战略目标转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国情出发,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1978-200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51%,其中90年代的10年年均增速超过10%。2000年我国GDP达到89404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6.38倍,按汇率计算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与意大利基本相当,居世界第六位。近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速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在1987年提前三年实现第一步翻一番目标的基础上,到1995年,又提前五年实现了第二步再翻一番的目标。 
    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在1978-2000年间,人均GDP年均增长8.13%。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220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4.58倍。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780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56—9265美元之间为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阶段。 
    市场供求格局从短缺转变为全面买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供给能力的快速扩张,到90年代中后期,一般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普遍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基本结束,基础产业“瓶颈”制约的状况明显缓解,全面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只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1999年我国人均GNP只相当于当年世界平均水平(4890美元)的16%,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城镇低收入群体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有所扩大,现有供给能力相对于较低且不平衡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而言处于过剩状态。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过渡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消费迈进。由于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大量低水平供给能力处于过剩状态,而相当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市场供求格局的转变对经济运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资源、供给约束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产业结构调整从协调比例关系为主转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企业发展途径从争项目、争投资、扩大生产能力转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抑制投资、消费需求膨胀和把物价水平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转向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保持社会稳定。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深层次推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破除,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幅度减少,商品市场发育迅速,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也将发生阶段性变化:从建立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转向促进各种要素市场的发展;从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转向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建立宏观调控体系转向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从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转向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外经济关系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局部地区和领域对外开放转向全方位与国际经济接轨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是20多年来我们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纪元:由过去有限领域和范围的对外开放转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由以试点、试验为特征的梯度开放战略转向整体开放战略;以计划、行政命令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对外开放转向以市尝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市场主导型对外开放;由过分强调中国特殊性和按自己时间表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向重视国际规范和与WTO成员国共同协商的对外开放。 
    加入WTO以后,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我国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分享现代文明的各种成果、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加入WTO也意味着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将越来越直接、相当部分领域和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等,也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 
    工业化进程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进 
    从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并考虑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综合起来看,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跨越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我国初级产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农业劳动者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0.5%下降到50%,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2000年达到50.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44.3%),表明我国工业发展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数量扩张任务。现阶段,推动工业结构升级以带动工业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大力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以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