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桑蚕业面临四方面挑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08 09:34:00
专家指出,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广西的桑蚕业正面临来自生产模式、技术水平、销售渠道、成品加工四个方面的严重挑战。
广西桑蚕业起步较晚,但各地纷纷把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因而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广西启动了蚕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扶植建设了一批年产鲜茧超10担的养蚕专业户、超100吨的乡镇、超1000吨的县市和超10万担的地市。2001年广西桑树种植面积为65万亩,饲养量为125万张蚕,比2001年增长27.1%。蚕茧产量发展到75万担以上,已经跃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广东、重庆、安徽等传统主产区。
但是,广西的桑蚕业仅仅初具规模,在桑蚕业逐渐升温的同时,出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政府主导桑蚕业发展,农户自身积极性不足,缺乏持续性发展动力和应变市场的能力。广西各地的桑蚕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不少地区是看到周围地区种桑养蚕有利可图之后,才纷纷效仿的。广西钦州市2001年新种桑树4.8万亩,比2000年增长了204%。一些地方为了达到目标,甚至由地方政府发布指令性计划,采取各种方式强迫农户种桑养蚕。这种政府主导发展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桑蚕业的正常发展。
种桑养蚕技术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停留在低水平的扩大再生产阶段。几年来,为了促进桑蚕业的发展,广西在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但是由于技术培训等各种后期措施跟不上,不少农户尽管采用了新品种,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桑树的产量停滞不前,鲜茧的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广西现有的蚕茧生产能力为年产桑蚕原种5万张,普通种130万-150万张,按桑树正常投产应用的45万亩面积计算,产茧率仍然处于低级水平,鲜茧的质量也不容乐观。2001年广西各地蚕种场尽管开足马力,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低水平生产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管理体制不健全,蚕茧信息渠道不通畅。这两年广西桑蚕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产销脱节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2000年和2001年柳州、环江等地一度出现外地客商、个体户多方收购、压价收购的现象,给这些地区的农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缺乏成规模、有效益的丝绸加工企业。广西原有的40多家缫丝厂在经历了1995年的“丝绸风暴”之后,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2001年广西具有国家生产许可证的缫丝厂只有26家,不少企业生产设备落后,加工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目前只有钦州、横县、梧州等地几家较大的缫丝厂能够正常运作。
广西桑蚕业起步较晚,但各地纷纷把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因而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广西启动了蚕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扶植建设了一批年产鲜茧超10担的养蚕专业户、超100吨的乡镇、超1000吨的县市和超10万担的地市。2001年广西桑树种植面积为65万亩,饲养量为125万张蚕,比2001年增长27.1%。蚕茧产量发展到75万担以上,已经跃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广东、重庆、安徽等传统主产区。
但是,广西的桑蚕业仅仅初具规模,在桑蚕业逐渐升温的同时,出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政府主导桑蚕业发展,农户自身积极性不足,缺乏持续性发展动力和应变市场的能力。广西各地的桑蚕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不少地区是看到周围地区种桑养蚕有利可图之后,才纷纷效仿的。广西钦州市2001年新种桑树4.8万亩,比2000年增长了204%。一些地方为了达到目标,甚至由地方政府发布指令性计划,采取各种方式强迫农户种桑养蚕。这种政府主导发展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桑蚕业的正常发展。
种桑养蚕技术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停留在低水平的扩大再生产阶段。几年来,为了促进桑蚕业的发展,广西在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但是由于技术培训等各种后期措施跟不上,不少农户尽管采用了新品种,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桑树的产量停滞不前,鲜茧的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广西现有的蚕茧生产能力为年产桑蚕原种5万张,普通种130万-150万张,按桑树正常投产应用的45万亩面积计算,产茧率仍然处于低级水平,鲜茧的质量也不容乐观。2001年广西各地蚕种场尽管开足马力,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低水平生产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管理体制不健全,蚕茧信息渠道不通畅。这两年广西桑蚕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产销脱节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2000年和2001年柳州、环江等地一度出现外地客商、个体户多方收购、压价收购的现象,给这些地区的农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缺乏成规模、有效益的丝绸加工企业。广西原有的40多家缫丝厂在经历了1995年的“丝绸风暴”之后,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2001年广西具有国家生产许可证的缫丝厂只有26家,不少企业生产设备落后,加工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目前只有钦州、横县、梧州等地几家较大的缫丝厂能够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