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纺织经济运行综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4-04 10:42:00
今年以来,纺织生产保持适度增长,出口增幅回升,按国家统计局数据,经济效益下滑,但剔除不可比因素后,纺织行业总体效益仍是提高的。
一、生产和销售保持适度增长
1-2月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43亿元(90年不变价),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增幅低3.7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1230亿元(现价),同比增长7.7%。
除呢绒外,其他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保持增长。1-2月化纤产量140.25万吨,同比增长20.0%;纱104.44万吨,增长5.7%;布28.92亿米,增长7.0%;呢绒2932万米,下降13.9%;丝10517吨,增长17.3%;丝织品7.12亿米,增长13.5%;服装11.61亿件,增长15.0%。
今年1-2月份生产速度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2000年出口增长较快的影响,2001年一季度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生产基数较高。去年一季度增速为15.3%,全年为12.5%。二是企业为消化库存,在两节期间有意识地减少生产。2001年底,纺织企业产成品934亿元,比上年增加87亿元。今年2月底,产成品为878亿元,比去年底减少56亿元。因此,1-2月份速度同比有所下降应属正常,而且有利于缓解市场供求矛盾。
生产增长适度,产销率提高,全行业销售增长,但国有企业销售下降。1-2月纺织行业产销率95.7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1199.49亿元,增长8.4%,其中国有企业销售收入254.17亿元,下降8.9%。
二、出口增速回升
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24.85亿美元,增长11.4%,服装52.94亿美元,增长13.2%。
出口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底的订单转移到今年和今年的定单有所增加。二是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所恢复。棉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比整体增幅高近8百分点。三是我国加入WTO,为纺织出口创造了良好氛围。
对欧美出口增速较快,对日出口下降,对香港出口由降转升。1-2月对美出口8.3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对欧盟出口8.77亿美元,增长15.6%;对日出口18.12亿美元,下降0.2%;对香港出口14.80亿美元,增长12.8%,扭转了去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对设限地区出口18.68亿美元,增长14.7%;非设限地区59.12亿美元,增长12.0%。
国有企业扭转了出口下降局面,集体、三资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出口39.83亿美元,增长6.8%;集体企业7.09亿美元,增长26.2%;三资企业28.02亿美元,增长11.5%。
棉制和化纤制产品出口增长,毛制、丝制产品出口下降。1-2月棉制产品出口27.23亿美元,增长20.5%;化纤制产品出口25.91亿美元,增长9.7%;毛制产品3.96亿美元,下降8.6%;丝制产品2.59亿美元,下降5.1%。
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河北等地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广东扭转了去年出口下降的局面获得较快增长,山东、辽宁、北京、天津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出口下降。浙江出口14.18亿美元,同比增长26.2%;上海11.34亿美元,增长19.1%;江苏12.26亿美元,增长17.8%;福建2.87亿美元,增长28.1%;河北1.43亿美元,增长14.4%;广东17.66亿美元,增长20.1%,而去年同期则下降30.6%;山东6.67亿美元,下降3.5%;辽宁1.81亿美元,下降11.7%;北京1.97亿美元,下降5.3%;天津1.54亿美元,下降31.6%。
进口继续下降,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继续提高。1-2月纺织品服装进口17.11亿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纺织品15.55亿美元,下降5.2%,服装1.56亿美元,增长15.6%。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60.7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59.5亿美元的102%,纺织工业仍然发挥着主要出口创汇产业的作用。
由于我国棉价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化纤产量增长较快,纺织原料进口下降。1-2月全国进口棉花0.49万吨,下降62.9%;羊毛1.47万吨,下降39.6%;化纤21.94万吨,下降6.6%,其中短纤及丝束16.03万吨,分别下降4.0%,长丝5.91万吨,下降12.8%。此外,由于去年纺织行业效益下降,投资放缓,纺机进口略有下降,1-2月进口4.14亿美元,下降0.1%,而去年同期增长63.4%。
三、经济效益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23.07亿元,同比下降7.8%。其中国有企业净亏损3.99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1.5亿元。
纺织行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为调帐因素。2000年纺织行业形势非常好,部分企业将一些利润转到2001年一季度体现;而2001年行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效益下降,同时国家调整所得税分配办法,部分企业将今年一季度的利润提前在去年底体现。从统计数据上也能看出这一情况。今年1-2月纺织行业实现销售利润116.84亿元,同比增长8.5%,主营利润29.97亿元,增长45.5%,而非主营利润为亏损6.90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4.43亿元。可见,非主营利润的变化是今年1-2月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如果剔除这一不可比因素,纺织行业效益应该是提高的。这与我们所了解的纺织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也是比较一致的。二是产品价格下降。1-2月纺织产品平均售价下降4%,其中出口产品价格下降9%。三是化纤业和棉纺业出现行业性亏损,分别亏损0.99亿元和0.85亿元,减利增亏2.62亿元和3.41亿元。毛纺织业、丝绸业、针织业和纺机业也都减利,麻纺业增亏,只有服装业增利2.95亿元。国有企业中也主要是棉纺企业和化纤企业亏损,分别亏损1.77亿元和1.60亿元。
3月份,由于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市场出现较好势头,企业反映出口定单增加,价格比年初略有提高。预计3月份纺织行业经济效益会有所好转。
在国内棉花价格上涨100-200元/吨的同时,棉纱、棉布价格稳中有升。目前纯棉纱比2月下旬上涨200-400元/吨,布上涨0.10元/米,涤棉产品上涨10%左右,涤棉纱上涨700元/吨、布上涨0.30元/米。这将有利于3月份棉纺企业提高效益。
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推动,2月下旬以来国内外化纤原料和化纤价格大幅上涨。PTA进口价由每吨370美元升至3月中旬的510美元,上涨近30%,;聚酯切片由每吨530美元升至600美元,上涨9.4%;涤纶短纤由每吨590美元升至680美元,上涨17%。与之相应国内PTA上涨了26%,达到5100元/吨,聚酯切片上涨17%,为6500元/吨,涤纶短纤上涨7%,为7300元/吨,涤纶长丝上涨7%,为11000元/吨。短期内受库存原料和产品增值的影响,3-4月份化纤企业效益可能会有所好转,但由于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化纤企业的获益并没有增加,因此,长远看化纤企业效益难以根本好转。
一、生产和销售保持适度增长
1-2月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43亿元(90年不变价),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增幅低3.7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1230亿元(现价),同比增长7.7%。
除呢绒外,其他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保持增长。1-2月化纤产量140.25万吨,同比增长20.0%;纱104.44万吨,增长5.7%;布28.92亿米,增长7.0%;呢绒2932万米,下降13.9%;丝10517吨,增长17.3%;丝织品7.12亿米,增长13.5%;服装11.61亿件,增长15.0%。
今年1-2月份生产速度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2000年出口增长较快的影响,2001年一季度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生产基数较高。去年一季度增速为15.3%,全年为12.5%。二是企业为消化库存,在两节期间有意识地减少生产。2001年底,纺织企业产成品934亿元,比上年增加87亿元。今年2月底,产成品为878亿元,比去年底减少56亿元。因此,1-2月份速度同比有所下降应属正常,而且有利于缓解市场供求矛盾。
生产增长适度,产销率提高,全行业销售增长,但国有企业销售下降。1-2月纺织行业产销率95.7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1199.49亿元,增长8.4%,其中国有企业销售收入254.17亿元,下降8.9%。
二、出口增速回升
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24.85亿美元,增长11.4%,服装52.94亿美元,增长13.2%。
出口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底的订单转移到今年和今年的定单有所增加。二是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所恢复。棉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比整体增幅高近8百分点。三是我国加入WTO,为纺织出口创造了良好氛围。
对欧美出口增速较快,对日出口下降,对香港出口由降转升。1-2月对美出口8.3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对欧盟出口8.77亿美元,增长15.6%;对日出口18.12亿美元,下降0.2%;对香港出口14.80亿美元,增长12.8%,扭转了去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对设限地区出口18.68亿美元,增长14.7%;非设限地区59.12亿美元,增长12.0%。
国有企业扭转了出口下降局面,集体、三资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出口39.83亿美元,增长6.8%;集体企业7.09亿美元,增长26.2%;三资企业28.02亿美元,增长11.5%。
棉制和化纤制产品出口增长,毛制、丝制产品出口下降。1-2月棉制产品出口27.23亿美元,增长20.5%;化纤制产品出口25.91亿美元,增长9.7%;毛制产品3.96亿美元,下降8.6%;丝制产品2.59亿美元,下降5.1%。
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河北等地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广东扭转了去年出口下降的局面获得较快增长,山东、辽宁、北京、天津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出口下降。浙江出口14.18亿美元,同比增长26.2%;上海11.34亿美元,增长19.1%;江苏12.26亿美元,增长17.8%;福建2.87亿美元,增长28.1%;河北1.43亿美元,增长14.4%;广东17.66亿美元,增长20.1%,而去年同期则下降30.6%;山东6.67亿美元,下降3.5%;辽宁1.81亿美元,下降11.7%;北京1.97亿美元,下降5.3%;天津1.54亿美元,下降31.6%。
进口继续下降,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继续提高。1-2月纺织品服装进口17.11亿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纺织品15.55亿美元,下降5.2%,服装1.56亿美元,增长15.6%。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60.7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59.5亿美元的102%,纺织工业仍然发挥着主要出口创汇产业的作用。
由于我国棉价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化纤产量增长较快,纺织原料进口下降。1-2月全国进口棉花0.49万吨,下降62.9%;羊毛1.47万吨,下降39.6%;化纤21.94万吨,下降6.6%,其中短纤及丝束16.03万吨,分别下降4.0%,长丝5.91万吨,下降12.8%。此外,由于去年纺织行业效益下降,投资放缓,纺机进口略有下降,1-2月进口4.14亿美元,下降0.1%,而去年同期增长63.4%。
三、经济效益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23.07亿元,同比下降7.8%。其中国有企业净亏损3.99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1.5亿元。
纺织行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为调帐因素。2000年纺织行业形势非常好,部分企业将一些利润转到2001年一季度体现;而2001年行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效益下降,同时国家调整所得税分配办法,部分企业将今年一季度的利润提前在去年底体现。从统计数据上也能看出这一情况。今年1-2月纺织行业实现销售利润116.84亿元,同比增长8.5%,主营利润29.97亿元,增长45.5%,而非主营利润为亏损6.90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4.43亿元。可见,非主营利润的变化是今年1-2月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如果剔除这一不可比因素,纺织行业效益应该是提高的。这与我们所了解的纺织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也是比较一致的。二是产品价格下降。1-2月纺织产品平均售价下降4%,其中出口产品价格下降9%。三是化纤业和棉纺业出现行业性亏损,分别亏损0.99亿元和0.85亿元,减利增亏2.62亿元和3.41亿元。毛纺织业、丝绸业、针织业和纺机业也都减利,麻纺业增亏,只有服装业增利2.95亿元。国有企业中也主要是棉纺企业和化纤企业亏损,分别亏损1.77亿元和1.60亿元。
3月份,由于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市场出现较好势头,企业反映出口定单增加,价格比年初略有提高。预计3月份纺织行业经济效益会有所好转。
在国内棉花价格上涨100-200元/吨的同时,棉纱、棉布价格稳中有升。目前纯棉纱比2月下旬上涨200-400元/吨,布上涨0.10元/米,涤棉产品上涨10%左右,涤棉纱上涨700元/吨、布上涨0.30元/米。这将有利于3月份棉纺企业提高效益。
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推动,2月下旬以来国内外化纤原料和化纤价格大幅上涨。PTA进口价由每吨370美元升至3月中旬的510美元,上涨近30%,;聚酯切片由每吨530美元升至600美元,上涨9.4%;涤纶短纤由每吨590美元升至680美元,上涨17%。与之相应国内PTA上涨了26%,达到5100元/吨,聚酯切片上涨17%,为6500元/吨,涤纶短纤上涨7%,为7300元/吨,涤纶长丝上涨7%,为11000元/吨。短期内受库存原料和产品增值的影响,3-4月份化纤企业效益可能会有所好转,但由于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化纤企业的获益并没有增加,因此,长远看化纤企业效益难以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