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西部地区适宜发展蚕丝业的调查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2-18 11:29:00
    1。我国蚕桑基地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必然性
    茧丝绸是在纺织中独具中国特色、占有数量优势、出口比例甚高的传统产业,其发展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蚕丝业发展很快,1994年我国产丝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72.5%。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我国一些老蚕区失去了原有竞争优势,蚕丝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因难。蚕丝业该如何发展呢?如今,广东的佛山地区、江苏的苏南地区、浙江的杭嘉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蚕区已逐渐转移。广东的蚕丝业由原来的顺德、南海、佛山等地向经济较为滞后的湛江、肇庆、韶关一带转移;江苏和蚕丝业已由原来的苏南地区逐渐向苏北地区转移;山东省的制丝业从无到有,现有一枝独秀,蚕茧质量居全国前列,生丝品质稳定且等级较高。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蚕丝业的发展呈现出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滞后地区转移的趋势。这也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
    19世纪中叶,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曾是世界蚕丝业的生产和供应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些国家已由过去的真丝绸产基地,即原料初加工基地,发展演变为现在的印染、服装加工设计等高附加值的高档时装和高级丝绸产品的精细例子花真丝围巾生产基地。从意大利、法国1871---1980年蚕丝产量也可以看出(《丝绸笔记》三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意大利的蚕丝产量逐年减少。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世界蚕丝业中心向日本转移;20世纪3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蚕丝生产国,1938年产茧282211t,占世界总产量的64.31%,产丝43152t,占世界总产量的76.43%;1970年以后,日本工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昂贵,蚕丝业明显萎缩;1988年蚕丝产量降至6844t,10年年均减产8.3%,1992年又降至4800t(含进口干茧2085t为原料);1975年起,日本停止生丝出口,而进口生丝却有2456t,1991年进口2766t,1992年进口1560t,(《丝绸笔记》再续),由蚕丝供应大国变为如今的生丝进口大国,至目前只剩下18家缫丝厂(运转率67%)。韩国1985年产茧8996t、产丝1625t,较1978年下降75%和70%(《丝绸笔记》三续),1985---1992年蚕丝产量以年均减速9.9%下降到800t上下(《丝绸笔记》再续),1995年产茧552t,只及1985年的6.5%(《丝绸笔记》三续),虽韩国政府在1988、1989年先后采取“振兴蚕业计划”、“振兴蚕业措施”等,但总免不了因生产成本高而同日本一样退出世界蚕丝业舞台的命运。
    2。西部地区发展蚕桑丝绸优势
    2.1 自然条件优势
    陕西、甘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基本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是大陆性气候,日光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日照约2300—3300h;年降雨量低于全国平均值,约300---700mm;无霜期约80---220d;每年5—9月气温较适中,对栽桑养蚕有利。四川的攀西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4---10月为雨季,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桑树生长,室外气温高,室内较凉爽,也适于蚕的发育,加上气候较干燥,解舒特别好,自然地理条件。蚕茧茧质不亚于东部沿海的浙江、山东、江苏等老蚕区,以蚕茧收烘较正常、没有“蚕茧大战”的1985年---1986年为例,蚕茧质量见表1。另外,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整体开发较晚,工业污染程度低,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工业废气、氟化物、农药等对栽桑养蚕影响较小,有利于栽桑养蚕,能生产出最干净的纤维。
     表1  四川省蚕茧质量调查表
1985 年      茧丝长   解舒丝长   解舒率  上车率     千克茧粒数  
全省平均    1009.2     602.7     59.72     91.88      1385   
凉山州      1017.8     715.4     70.28     92.65      1421  
攀枝花      1112.0     737.3     66.30     95.55      1179 
1986年     茧丝长    解舒丝长    解舒率   上车率   千克茧粒数 
全省平均    996.1      609.0    61.14      92.20       1416
凉山州      1048.3     748.6     71.41     92.93       1349
攀枝花      1091.3     811.7    74.38      94.55       1246
    2.2资源优势
    2.2.1 劳动力资源优势
   目前,蚕丝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34.5%,而全国平均为42.5%。故从长期发展趋势看,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发展蚕丝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东部地区逐步退出蚕丝业的同时,也为西部地区蚕丝业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契机。
    2.2.2 土地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幅员广阔,有丰富的宜桑土地资源,界定的12.5个省(市、区)耕地面积3210万hm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3.6%。以川东丘陵为中心的四川。重庆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目前桑园20万hm2以上,(含四边桑折算面积)。年产茧量11万t,占全国总产茧量1/4,占西部地区2/3以上,(《丝绸笔记》三续)。大西北黄河上游地区根据国家扶持退耕还林、种草种树,以求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政策措施,正在出台大面积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的计划,如宁夏已制定先发展3.4万hm2,最终拓展到6.7万hm2的计划;陕西地区还耕还林草坡耕地3.1万hm2。而沿海蚕茧产区因工业、乡镇 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崛起,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蚕丝业收缩,蚕茧减收,沿海经济发达区要继续扩大蚕茧生产难度很大。在此情况下,西部具有很大的土地资源优势,是发展蚕丝业的极好良机。
2.3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2.3.1 蚕桑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
    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重庆、广西、陕西等地区的蚕茧生产已初具规模,仅据1998年西部蚕茧生产情况统计数据整理,四川、重庆、广西、陕西四地的成本依然是决定竞争能力强弱的主要条件。据统计,仅界定西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湖南省湘西地区,共计12.5个省市区,总人口3.57亿,农业人口2.97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的32.5%。另据内部参考资料,1998年西部地区(除西藏)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另为4777.26元和1580.08元,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70%和47.21%,其中西部12省(市、区)工业增长仅占其GDP的蚕茧产量达15.82t(含绢纺用原料),占全国蚕茧总量的30.1%,桑园面积为22.34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其他地区除青海、西藏外,均有一定量的蚕桑生产,并且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将扩大桑树种植面积,进一步发展蚕桑生产。
    2.3.2 桑种、蚕种基础
    至今,西部从事蚕桑生产的地区基本上有一定的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桑树生产情况的蚕品种及桑树品种。如陕西地区至1999年,蚕种生产单位已经发展到10个(包括7个专业场、2个蚕桑研究所和1个蚕桑试验场),1999年生产原种1.5万张,合格一代杂交种56万张;其选育的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饲养的陕西系列家蚕一代杂交种,以鲜明的特点,在全国独树一帜,已推广至西部10省区,累计繁育推广4000余张,并出口意大利,为陕西蚕种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桑树多倍体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了一批经济性状优良,应用前景广阔的桑树新品种,其中三倍体优质高产桑品种“陕桑305”较现行桑吕种增产30%--40%,是目前国内增产幅度最大的桑品种。贵州地区也引进繁育推广781×782、苏3秋×苏4、春蕾×镇珠、青松×皓月、洞庭×碧波等家蚕新品种,贵州蚕桑研究所育成了贵蚕2号等适宜贵州生产应用的家蚕品种,并在全省推广使用;还有贵州近20年来先后引进推广桐乡青、荷叶白、湖桑32号、沙2×伦109等桑树新品种,使单位面积产叶量和叶质都得到显著的提高。1998年,四川等9省(市、区)总发种量643.66万张(表2)
     表2  1998年西部地区蚕业生产统计
省别    发种量/万张       产茧量/t       桑园面积/hm2
四川    359.00            77500          10.67
重庆    115.88            24656           7.8
广西    60.00             19000           1.00
陕西    52.00             15000           3.87
云南    26.50              7371           3.87
宁夏    0.57              139              2.31
新疆     22.00            3800             1.00
甘肃     1.21              327             0.03
贵州     6.50              1500            3.87
西部小计 643.66            149293           30.70
全国合计 1494.90           439103           64.02
   3。蚕丝业的发展环境及条件
   3.1 西部蚕丝业的现状
   西部除青海、西藏、内蒙古外,其他省(市、区)均有一定量的蚕桑生产,1998年蚕桑生产情况见表2。由表可知,目前西部地区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广西、陕西等地,新疆、宁夏、甘肃等地仅有少量的蚕桑生产。
     1.2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199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闭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拿出方案,加紧实施。在此背景下,西部蚕丝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极为难得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政策正逐步出台,其中包括外资指标的70%、银行贷款的40%投向西部。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权限将进一步放宽。此外,能源、电力、电信等优惠政策颁布的同时,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如宁夏对投资、合资、合作新建生产性项目和重点技术扩建项目或以有形、无形资产对宁夏企业进行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嫁接改造的,将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措施,在金融和中介服务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宁夏的亏损企业,可由境外企业在3年内无偿托管,托管经营期内全部新增利润归托管方所有。这是西部地区蚕桑业发展的契机,应抓住机遇,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迅速发展蚕桑生产,使蚕桑生产成为经济滞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加入WTO后茧丝绸业的机遇
以往,我国一直把茧丝绸行业作为拥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封闭运行,外资很难进入这个行业合资合营或独资独营。这样做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同时也庇护了“落后”,致使我国的丝绸质量,档次总体水平上下去,总是与先进国家相差一截。加入WTO后,将有利于吸引“外资”、“外智”,通过引进输入境外资本、技术,加快丝绸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步伐。
     3.4 蚕丝业面临结构调整时期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力成本、土地费用等的上升,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蚕丝业的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以广东省为例,1978年以前,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南海、中山市占有全省80%的桑地和90%以上的蚕茧产量,该地域的“桑基鱼塘”久负盛名,并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的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因蚕业生产用工多、产值低而逐渐被产值高的乡镇工副业所替代,桑园面积迅速萎缩,产茧量下降。以顺德市为例,1980年以前有桑地5066.7hm2,仅几年时间,到1985年就减到2733.4hm2,1991年仅剩66.7hm2。在经济发达地区,蚕丝业的发展优势逐渐减弱,部分加工能力不得不向外转移,以使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完成更加合理的配置的同时,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自然优势、资源优势的西部经济滞后地区,完成可以承接东部地区蚕丝业的转移和扩散。广东省蚕业的主要产区以前主要分布在较为富庶的珠江三角洲一隅,而今则分布为广泛的经济滞后地区。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1) 蚕茧品质低。西部地区原料茧与东部地区相比,茧丝长短100---300m,鲜茧出丝率低1—2个百分点,影响了后加工产品品质及出口竞争力。
   (2) 桑园单产茧量低。西部四川等9个蚕桑省(市、区)有桑园面积30.7万hm2,占全国面积的47.59%,蚕茧产量149292.9t,仅占全国蚕茧产量的34%,平均单产只及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
   (3)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长期以来,西部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的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因而也就形不成现实生产力。
   (4) 原料茧加工水平低。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没有好的制丝设备及较好的管理水平,加之蚕茧品质不尽理想,因此,缫丝的生丝等级比东部地区的生丝等级低0.5---1个等级,只能缫制3A级左右的生丝,影响了后加工产品品质及出口贸易竞争力。
   (5) 蚕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蚕种场面临危机。
    4.2 具体的建议
    4.2.1 提高茧丝质量
    (1)_实行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对茧丝绸行业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稳定种桑养蚕的基础。茧丝绸行业前些年经历了大起大落,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盲目发展,行情不好的时候弃桑毁桑,教训十分深刻。实践证明,以蚕业合作社为主线的股份链联结的新模式拉动茧丝绸高质量发展是成功的;凡是贸工农一体化改革搞得好,公司+农户做得扎实的,都带动了当地茧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优越性表现明显。
    (2)加强桑园管理和养蚕技术指导。技术处理方面,“四边桑”要成行成线,中干养成,宽行栽植,粮菜间作,形成立体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小桑园应合理密植,亩栽1000株左右。养蚕方面,要贯彻集中催青,由专业户饲育小蚕,不发过头种,不养过头蚕,不用代食品,并采用优良簇具,合理上簇,以免茧质遭人为破坏。
   (3)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桑树生产情况的蚕品种,培养耐贫瘠及适合桑育品种。
    4.2.2 培育蚕品种
和西部相关大学菜同培育适合西部地区的蚕种。西部地区地域宽广,气候条件相差很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不能相比。如江苏省2001年用了9个品种,3个当家品种,3个一般品种,3个个别品种用于个别地区(如吴江)。照江苏省情况,西部地区所用品种一定要比江苏省多,特别要培育推广使用适用于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蚕品种。
    4.2.3 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优势
东部地区发展蚕丝业受到限制后,先是四川等西部地区购茧,接下来应该到西部地区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地区办厂。西部地区可通过联合办厂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完成蚕丝业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过渡。同时,西部地区应制定出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为把西部的生产要素留在当地,同时吸引西部欠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必须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生产要素在西部地区也可以得到回报,甚至也可以得到超额回报的“利益高地”,这样,西部地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才有可能。引进资金、人才也需要与东部地区进行优势互补,进行东西部的区际合作,其主要方式有:
    (1) 加强与东部沿海蚕桑生产先进地区的联系,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技术,东为西用,甚至可把东部地区优秀的蚕桑管理与技术人员输入到西北部地区,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已有的先进的栽桑养蚕管理与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为西北部地区蚕丝生产打下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地。
    (2) 西部与东部形成产业链。引进东部的资金、技术,使西部地区变成原材料的加工基地。
    (3) 通过发展丝织、印染、服装加工与设计等,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使西部地区成为服装加工生产基地,但不赞成搞“小而全,大而全”的做法。
    4.2.4 提高技术水平
引进技术,利用新设备和新仪器提高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如网上煮茧专家系统是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1998年鉴定的部级科研项目,工厂应用中解决了许多的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2.5 重视扶持蚕种场
蚕种场是丝绸行业的基础,是为蚕农提供优质蚕种的事业单位,建议国家各级财政、计划、农业、税收等有关部门给予重视扶持。一是恢复蚕种场“三场”事业经费补贴,免征蚕种场房产税、特产税、水利税和其他各种不合理收费;对于转产的蚕种场,免征若干年的生产经营税。二是安排适量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重点扶持原种场和重点蚕种场,改善投资环境,鲜茧、干茧、生丝原料拟全部放开,筑巢引凤,吸引东部乃至外商投资。
    蚕丝业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与国家开发西部的重点是一致的,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只要找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跟上时代潮流,传统丝绸产业在21世纪必能持续存在与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