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2001年中国经济运行两面观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2-07 15:52:00
    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宣布,2001年中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万亿元大关,达到9.58万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六个经济总产量超过1万亿美元大国。这一数字比上年增长7.3%。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1.1万亿。从国内环境看,国有企业改革出现各种困难,部分地区还曾发生过特大旱涝灾害;从国际环境看,许多国家经济都先后出现不景气状态,如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后出现转折,特别在9.11事件之后,增速一路下滑,道琼斯、纳斯达克等指数大幅度下降。从各种背景因素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美元,实属不易。如果说中国经济在1997年-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中是亚洲的"一枝独秀",那么,2001年中国经济则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枝独秀"。如今,对我们来讲,值得注意的是: 
  1.1万亿美元说明什么 
  第一,这1.1万亿美元是对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和市场经济改革的肯定。20多年来的市场取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长期被计划经济禁锢的"经济势能"不断释放;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成效显著;宏观经济调节由直接转为间接,由主观调节转为科学决策,使之我国GDP总量多年来一直呈现出既稳定而又快速增长的势头。今天,我国在12天时间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总和,是1980年的6倍。从绝对数量看处世界第六位,接近第五位,可能在近期晋升第五位,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即按国际标准计算,我国的GDP已达到25000亿近26000亿美元。事实证明,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如果同1980年比,在人口净增3亿的情况下,人均GDP翻了两番。经济高速增长加强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但要指出,在强调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的时代,"速度"和"规模"仍是中国经济不能回避的问题。对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保持一定数量的规模和较快的发展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之后,我们才能去考虑结构问题、改革问题。 
  第二,这还是健康的、较高质量的1.1万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较好地处理好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没有一味追求经济绝对数量的增长,而是在1996年进行了经济的"软着陆"以后,1997年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而出现的。在这1.1万亿美元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相对协调,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资源配置较为合理,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的比重较小,科学技术的贡献比例加大。煤炭、冶金、建材和电力等行业中,大幅度淘汰了一些落后的生产能力,但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其中,微波通讯和光纤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均增长较快,少则20%,多则1.3倍。就在这一年,在国家监控的14个行业中,有13个实现全行业营利。我们知道,GNP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块组成。以出口为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大部分,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稳中有降,资金、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上升。这些都表明了这1.1万亿美元是较为健康的"1.1万亿"。 
  第三,在1.1万亿美元的基础上,我国的财力日益增强。2001年,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突破人民币2000亿元,增值税、消费税增长900亿元,这是1994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也达到1.4万亿元以上,增长了2成多。 
  第四,这1.1万亿美元是我国大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强大支柱。据有关统计,2000年,我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比上年加快了1.9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水平从总体上说,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说进入"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状态。这一年居民消费十分活跃,汽车、住房、信息、旅游、教育等五大热点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住房和汽车快速进入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圆了自己的轿车梦和安居梦。2001年汽车销售量超过200万台。部分大城市已经提前跨入"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的行列。2000年上海人均GDP已达到3456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相当于4180美元,这标志着上海已跨入世界中等收入地区行列,展现了东亚国际一流大都市的魅力。北京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全国领先的经济增长率,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1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3000美元,达到3060美元。在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其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四年保持60%左右。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集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房地产、旅游等一些新兴现代服务业,有效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增速回升,使北京市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3%。 
  第五,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不仅成了国际资本的"避风港",更是逐利的最佳场所。据国家计委统计,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59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70亿美元,外资项目的规模和技术含量均有所提高。目前,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投资中国,建成2000多个项目。美国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有一半以上到中国投资。世界上最主要的行业如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厂、石油化工或发电设备制造厂,已将他们的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目前,全球一些知名的汽车生产厂家,如通用、福特、丰田、大众、奔驰等都到中国安家落户。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第六,这一年,我国的农业虽然受灾较重,粮食播种面积有计划地收缩,但粮食产量仍将达到45000多万吨。 
  总之,这1.1万亿美元表明了我国国民经济各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情况喜人。 
  但是,在此成绩面前,我们不能忘乎所以,必须看到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我们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美元,我们为之自豪,但是也要看到美国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是87599亿美元,比我们现今高近7倍。而且最关键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是以人均量为指标的。我国的人均GDP是849美元,远未达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在世界上中等偏下的收入国家的行列,排在了100多位之后,实话实说,我们还是一个比较贫寒的国家。这849美元与人均2万多美元的美国相比,甚至与人均近9000美元的邻国韩国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再看构成,1999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7%和49.3%,第三产业只占33%,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60-70%,这说明我国经济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的盘子越大,今后增长的难度也越大。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只能把它看作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的物质基础,无疑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其次,1.1万亿美元内蕴涵的经济增长效益问题值得思考。有很多学者指出,我国的经济是"宏观好,微观差"。而我始终认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繁荣是以强势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的竞争力没有提高,企业没有实现超常规发展,国家就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在国内,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瓶颈。耗用2/3最为稀缺的资金资源的国有企业,只创造GNP的1/3。而耗用1/3资金、资源的民营企业,却能创造GNP的2/3,这表明,在国企和民企之间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很不平衡的。当然,也应看到,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也发生了规模庞大的"滑铁卢",很多靠投机、靠钻政策空子甚至靠违法而爆富的民营企业纷纷落马。据报道,民企的平均寿命只有3.9年,这个现象很值得忧虑。 
    第三,1.1万亿美元无法掩盖社会不公平现象有进一步恶化的状况。在长期强调效率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不公平问题开始突出。2000年7月,国家统计局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广东、云南等十个省市进行高收入群体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收入的全国平均值目前已达高6万-7万元。到了2001年4月,一家报纸公布了对家庭收入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过12万元;5%的居民比较富裕,年收入达到5万-10万元;71%的居民年收入不足5万元,但已达到小康水平。据我们了解,在北京、上海和一些沿海大城市,有些个人及其家庭收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例如,某一跳水运动员年收入高达700万元。而另外一些明星的收入也都在百万元以上。在中国,一个富有阶层的崛起引起国际广泛注视。法国《费加罗报》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第一次看到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应当看到,在我国13万人民中,目前还有2000多万人口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更多人口刚刚解决温饱,远未达到小康。在国际上,大都运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贫富差别。在正常情况下,基尼系数大多近于0.3。有人统计,目前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46强。还有研究机构计算的结果认为已高达0.59。这些数据未必准确,但也说明贫富分化应该引起重视,而农村购买力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性制约因素。 
  第四,这1.1万亿美元是与近年来大幅度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调控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定的经济隐患。长期地看,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往往以牺牲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如今年国债的发行成为今年或明年经济扩张性因素,未来国家买回国债又会成为那时经济的紧缩性因素。 
  第五,从这1.1万亿美元来源上看,还可充分反映地区之间贡献之差异。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地区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了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几十年来,地区政策几经变化,总的来说,各地区都有较大程度地发展,但不能否认,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例如,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等。 
  总得来说,衡量经济发展,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人均;不仅要看数量,更要重质量。我们对于1.1万亿美元不能盲目乐观。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也有理由坚信:只要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必将迈向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