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蚕桑工作总结及新年工作思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2-04 11:47:00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安徽省蚕桑生产取得了持续性的恢复发展,呈现出单产高、茧质优、市场稳、蚕农丰收的良好态势。全省现有桑园58.1万亩,其中新栽桑5.31万亩,年均亩桑产茧50.2kg。农村养蚕全年发种75万盒,生产蚕茧2.65万吨,年均盒种产茧35.3kg,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9.1%。其中春发蚕种33万盒,与上年同比增长10%,生产蚕茧1.35万吨,与上年同比增长19.5%。鲜茧收购年均价每50kg792元,蚕农收入4.12亿元,全省约35万农户养蚕,户均收入1176.7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有效作用。
2001年蚕种生产是安徽省"九·五"以来,取得最好成绩的一年。表现出产量高、质量好、合格率高的局面。全省生产原种22678张,合格率97.25%,一代杂交种73万盒,母蛾镜检合格率98.75%,比上年提高近12个百分点。
一年来全省蚕桑界为农民的增收,为全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为全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初显端倪
按照省委、省政府(2001)12号文件在全省实施"三大工程"(流通、品牌、农业产业化工程)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工程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省茧丝绸的龙头企业绩溪丝业有限公司、黟县黄山华盛丝绸集团等为全省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蚕农增收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做到了把蚕茧生产作为缫丝厂的第一车间,直接参与蚕茧生产的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绩溪丝业有限公司的做法是:采取政府推动,农民自愿,财政支持,企业补偿的办法,对优质蚕茧基地进行扶持,并与农民签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了工农两家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的承诺是:1.保护价收购蚕茧,最低不低于7元/斤;2.提供技术服务;3.进行二次分配;4.对大户进行奖励。农民的义务是:1.确保蚕茧按指定茧站交售;2.保证蚕茧质量,不售毛脚茧;3.接受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4.扩大产量。这样做消除了蚕农"卖难"的顾虑,维护了蚕农的积极性。同时,有利提高蚕茧产量和蚕农收入的增加。其他龙头企业也采取类似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 蚕种场创蚕种名牌成绩明显
安徽省蚕种生产单位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召开的东风,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品牌工程的具体要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蚕种质量明显提高。如黟县蚕种场从基础建设抓起,分期分批对老桑园(170亩)进行了土地平整,引进优良桑品种(农桑系列品种、湖桑197、桐乡青等)重新建园。由于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蚕种质量不断提高,无毒蚕种比例大大上升,生产的蚕种全部售完,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全场职工年收入平均超过一万元,是农业三场中职工收入最好的单位。青阳蚕种场抓住创蚕种品牌的契机,制定了创品牌的工作计划,在全场职工中开展品牌意识的教育,营造争创名牌蚕种的氛围,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加大投入改造旧蚕室,更新设备,建立自动化催青系统,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经过全场职工的拼搏,2001年生产的蚕种被池州市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三、 防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至96年以来,安徽省微粒子病淘汰率由1996年的13.9%下降到2000年的11%,只下降了2.9个百分点,形势相当严峻,蚕种生产单位的职工,认真总结前5年防微的经验和教训,积极采取各项防微措施,培训质检人员,购置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防微的有效性。全省14个蚕种生产单位,今年有10个单位合格率达100%。微粒子检验合格率全省平均达到98.75%,比2000年的89%提高了9.75个百分点,淘汰率为1.25%,首次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超毒种小于2%的目标。
四、 从国外引进智力、引进人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今年安微省农委蚕桑服务站向省外专局申报了从国外引进技术、人才和项目的报告,得到了省外专局的批准。在引智工作中取得了两项主要成果:
1、 从日本引进了一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品种,该品种春、秋两季经过试养对比,综合评价是,好养、抗性强、发育齐、产量高、丝质好。
2、 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聘请日本著名的蚕种专家和中国蚕研所博士生导师黄君霆研究员来我省传授蚕桑生产技术,先后作了三场学术报告,共有100多人参加听课和交流。通过这次学术活动,使我们了解世界蚕桑发展的趋势,增长了新知识。同时与日本有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今后将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与我省继续合作、帮助我省培训蚕桑技术骨干。
五、 蚕桑适用技术推广为蚕农增收发挥了作用
为了提高蚕茧生产效益,农业部门把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治、省力化养蚕、方格簇等适用技术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在全面推广蚕新品种的同时,各地已积极行动起来,重视桑新品种的推广,桑品种结构发生变化,优良品种的比重不断增加,为蚕农养蚕丰收打下了基础。在方格簇推广上,各地则把方格簇的推广作为提高蚕茧质量的突破口,大大提高了蚕茧质量,蚕农增产又增收。
六、存在问题
一是蚕桑生产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蚕桑在全省农业中排不上位置。2000年蚕桑产值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0.5%二是蚕桑生产方式落后,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难。我省蚕桑生产方式仍采用系统的操作方法,在农业行业内已处在落后的地位。三是蚕桑科技进步跟不上时代发展,难以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近30年来,我省蚕桑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特别是近十年中,不但没有重大突破,而且连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农村很难落实到位,有的甚至倒退。蚕桑实用技术的应用与其他行业比已明显落后。 (转摘自《蚕丝在线》)
2001年蚕种生产是安徽省"九·五"以来,取得最好成绩的一年。表现出产量高、质量好、合格率高的局面。全省生产原种22678张,合格率97.25%,一代杂交种73万盒,母蛾镜检合格率98.75%,比上年提高近12个百分点。
一年来全省蚕桑界为农民的增收,为全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为全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初显端倪
按照省委、省政府(2001)12号文件在全省实施"三大工程"(流通、品牌、农业产业化工程)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工程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省茧丝绸的龙头企业绩溪丝业有限公司、黟县黄山华盛丝绸集团等为全省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蚕农增收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做到了把蚕茧生产作为缫丝厂的第一车间,直接参与蚕茧生产的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绩溪丝业有限公司的做法是:采取政府推动,农民自愿,财政支持,企业补偿的办法,对优质蚕茧基地进行扶持,并与农民签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了工农两家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的承诺是:1.保护价收购蚕茧,最低不低于7元/斤;2.提供技术服务;3.进行二次分配;4.对大户进行奖励。农民的义务是:1.确保蚕茧按指定茧站交售;2.保证蚕茧质量,不售毛脚茧;3.接受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4.扩大产量。这样做消除了蚕农"卖难"的顾虑,维护了蚕农的积极性。同时,有利提高蚕茧产量和蚕农收入的增加。其他龙头企业也采取类似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 蚕种场创蚕种名牌成绩明显
安徽省蚕种生产单位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召开的东风,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品牌工程的具体要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蚕种质量明显提高。如黟县蚕种场从基础建设抓起,分期分批对老桑园(170亩)进行了土地平整,引进优良桑品种(农桑系列品种、湖桑197、桐乡青等)重新建园。由于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蚕种质量不断提高,无毒蚕种比例大大上升,生产的蚕种全部售完,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全场职工年收入平均超过一万元,是农业三场中职工收入最好的单位。青阳蚕种场抓住创蚕种品牌的契机,制定了创品牌的工作计划,在全场职工中开展品牌意识的教育,营造争创名牌蚕种的氛围,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加大投入改造旧蚕室,更新设备,建立自动化催青系统,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经过全场职工的拼搏,2001年生产的蚕种被池州市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三、 防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至96年以来,安徽省微粒子病淘汰率由1996年的13.9%下降到2000年的11%,只下降了2.9个百分点,形势相当严峻,蚕种生产单位的职工,认真总结前5年防微的经验和教训,积极采取各项防微措施,培训质检人员,购置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防微的有效性。全省14个蚕种生产单位,今年有10个单位合格率达100%。微粒子检验合格率全省平均达到98.75%,比2000年的89%提高了9.75个百分点,淘汰率为1.25%,首次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超毒种小于2%的目标。
四、 从国外引进智力、引进人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今年安微省农委蚕桑服务站向省外专局申报了从国外引进技术、人才和项目的报告,得到了省外专局的批准。在引智工作中取得了两项主要成果:
1、 从日本引进了一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品种,该品种春、秋两季经过试养对比,综合评价是,好养、抗性强、发育齐、产量高、丝质好。
2、 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聘请日本著名的蚕种专家和中国蚕研所博士生导师黄君霆研究员来我省传授蚕桑生产技术,先后作了三场学术报告,共有100多人参加听课和交流。通过这次学术活动,使我们了解世界蚕桑发展的趋势,增长了新知识。同时与日本有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今后将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与我省继续合作、帮助我省培训蚕桑技术骨干。
五、 蚕桑适用技术推广为蚕农增收发挥了作用
为了提高蚕茧生产效益,农业部门把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治、省力化养蚕、方格簇等适用技术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在全面推广蚕新品种的同时,各地已积极行动起来,重视桑新品种的推广,桑品种结构发生变化,优良品种的比重不断增加,为蚕农养蚕丰收打下了基础。在方格簇推广上,各地则把方格簇的推广作为提高蚕茧质量的突破口,大大提高了蚕茧质量,蚕农增产又增收。
六、存在问题
一是蚕桑生产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蚕桑在全省农业中排不上位置。2000年蚕桑产值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0.5%二是蚕桑生产方式落后,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难。我省蚕桑生产方式仍采用系统的操作方法,在农业行业内已处在落后的地位。三是蚕桑科技进步跟不上时代发展,难以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近30年来,我省蚕桑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特别是近十年中,不但没有重大突破,而且连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农村很难落实到位,有的甚至倒退。蚕桑实用技术的应用与其他行业比已明显落后。 (转摘自《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