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01年蚕业工作总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13 20:19:00
一. 蚕业生产情况
(一) 蚕种生产情况
2001年全省生产一代杂交种331万张,完成生产计划(299万)的110%,生产帮种8.2万张,完成生产计划的143%,可保证明春普种生产原种的需要。
(二) 蚕桑生产情况
2001年蚕桑生产在遭受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省现有126个县(市、区)从事蚕桑生产,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新栽桑树40万亩,全年发种300万张,比去年增加5.2%;产茧150万担,比去年增加2.7%,单产与去年持平。
二. 2001年主要工作
1. 积极贯彻落实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于6月初下发后,省农业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等部门联合讨论贯彻措施,由省蚕种管理总站起草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代拟稿),经多次讨论修改,省政府办厅于11月的川办发[2001]108号文件下发。
2. 深化改革,调整蚕种管理办法。春夏季全省继续实施蚕种统一管理,对保证蚕种质量,规范蚕种市场,保证种款到位,减少蚕种库余损失起到积极作用。国办[2001]44号文件出台后,四川省蚕种管理总站结合《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经多次研究,对蚕种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普通种采取指导性计划生产,合同订购,市场调节;强化了对原种资源的统一管理,并以农业厅发文,出台了《四川省家蚕原种管理办法(试行)》,蚕种管理和质量检验等有关方面的实施细则即将陆续出台。
3. 进一步强化了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确保了蚕农使用蚕种的安全,保证了蚕种质量,使全省全年无疫病事故发生。全省母蛾镜检普种3790192张毛种,合格率97.2%;检验原种121048张毛种,多批均合格,成品检疫共检368.68万张,合格率97.86%;成品检验345万张,合格率99.9%。
4.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机遇,大力推进蚕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蚕业产业化经营。抓?quot;三个优化",即优化蚕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利用两次蚕桑生产会议及各种方式,要求各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调整养蚕布局,推进蚕业产业化。今年新栽桑40万亩,基本采用集中成片、规模化的栽桑方式,为蚕业集约化、产业化打下基础,逐步实现蚕桑生产由产区向优势产区的转移;同时,为加强示范效应,总站在汉源、蒲江两县建立了两个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了"五当年",即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收茧、当年受益的示范效应。
5. 科技兴蚕,加大新蚕品种推广力度。经过全省蚕品种区域化试验、示范、推广,两对优良新蚕品种871×872、洞庭×碧波于2001年推广数已达88.5万张,占全年出库存总量的30.29%,生产数123万张,占全年生产总量的37.2%。仅推广2----3年的时间已成为我省当家蚕品种,基本实现了我省第四次蚕品种的更新换代。
6. 加大了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对全省蚕种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第三次培训考核;先后对中江、自贡等地违反《条例》的单位进行了查处,维护了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三. 存在问题
1. 由于当前市、县机构改革工作正在进行,造成蚕桑工作方面有断档现象,给蚕业生产和统计工作带来困难。
2. 自美国9。11事件后,国际丝绸市场骤然走低,给明年蚕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四. 2002年工作打算
(一) 工作目标
生产蚕种300万张,发种300万张,产茧150万担。
(二) 工作措施
1. 贯彻落实川办发[2001]10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蚕种管理体系。主要是加强证照管理,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制定蚕种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资格)证;加强原种管理,发挥原种资源调控作用,达到全省普种生产的宏观调控,提高全省蚕种整体质量水平;通过资源调控和市场调节,压缩全省蚕种生产能力,确保全省蚕种供需基本平衡。
2. 继续强化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加强资格管理、母蛾检验、成品检疫,加大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认真执行《蚕种质量》和《蚕种检验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和国家有关检疫微粒子病、白僵病的规定,确保蚕种质量。
3. 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蚕桑集中发展的力度,促进蚕业产业化。加快栽桑桑养蚕布局的调整,逐步实现四川蚕业向优势蚕区转移,实现蚕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探索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培育专业户、重点户,通过"两户"带动蚕桑生产的发展,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售茧渠道,保护蚕农利益。
4. 科技兴蚕,推动蚕业技术进步。按照良种、良桑、良法的总体技术路线,加速培育和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加快优良蚕品种更新换代。继续推广和普及小蚕共育、统防、统消、省力化蚕台、方格蔟具等关键技术措施;继续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建立优质蚕茧基地,努力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蚕业生产单产、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5. 继续加大蚕种、蚕桑的执法力度。省人大颁布实施《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以来,行业管理不继走向规范和法制化轨道,但个别单位和个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违反有关法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证照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为全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川省蚕种管理总站 王升华)
(一) 蚕种生产情况
2001年全省生产一代杂交种331万张,完成生产计划(299万)的110%,生产帮种8.2万张,完成生产计划的143%,可保证明春普种生产原种的需要。
(二) 蚕桑生产情况
2001年蚕桑生产在遭受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省现有126个县(市、区)从事蚕桑生产,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新栽桑树40万亩,全年发种300万张,比去年增加5.2%;产茧150万担,比去年增加2.7%,单产与去年持平。
二. 2001年主要工作
1. 积极贯彻落实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于6月初下发后,省农业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等部门联合讨论贯彻措施,由省蚕种管理总站起草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代拟稿),经多次讨论修改,省政府办厅于11月的川办发[2001]108号文件下发。
2. 深化改革,调整蚕种管理办法。春夏季全省继续实施蚕种统一管理,对保证蚕种质量,规范蚕种市场,保证种款到位,减少蚕种库余损失起到积极作用。国办[2001]44号文件出台后,四川省蚕种管理总站结合《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经多次研究,对蚕种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普通种采取指导性计划生产,合同订购,市场调节;强化了对原种资源的统一管理,并以农业厅发文,出台了《四川省家蚕原种管理办法(试行)》,蚕种管理和质量检验等有关方面的实施细则即将陆续出台。
3. 进一步强化了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确保了蚕农使用蚕种的安全,保证了蚕种质量,使全省全年无疫病事故发生。全省母蛾镜检普种3790192张毛种,合格率97.2%;检验原种121048张毛种,多批均合格,成品检疫共检368.68万张,合格率97.86%;成品检验345万张,合格率99.9%。
4.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机遇,大力推进蚕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蚕业产业化经营。抓?quot;三个优化",即优化蚕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利用两次蚕桑生产会议及各种方式,要求各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调整养蚕布局,推进蚕业产业化。今年新栽桑40万亩,基本采用集中成片、规模化的栽桑方式,为蚕业集约化、产业化打下基础,逐步实现蚕桑生产由产区向优势产区的转移;同时,为加强示范效应,总站在汉源、蒲江两县建立了两个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了"五当年",即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收茧、当年受益的示范效应。
5. 科技兴蚕,加大新蚕品种推广力度。经过全省蚕品种区域化试验、示范、推广,两对优良新蚕品种871×872、洞庭×碧波于2001年推广数已达88.5万张,占全年出库存总量的30.29%,生产数123万张,占全年生产总量的37.2%。仅推广2----3年的时间已成为我省当家蚕品种,基本实现了我省第四次蚕品种的更新换代。
6. 加大了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对全省蚕种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第三次培训考核;先后对中江、自贡等地违反《条例》的单位进行了查处,维护了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三. 存在问题
1. 由于当前市、县机构改革工作正在进行,造成蚕桑工作方面有断档现象,给蚕业生产和统计工作带来困难。
2. 自美国9。11事件后,国际丝绸市场骤然走低,给明年蚕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四. 2002年工作打算
(一) 工作目标
生产蚕种300万张,发种300万张,产茧150万担。
(二) 工作措施
1. 贯彻落实川办发[2001]10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蚕种管理体系。主要是加强证照管理,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制定蚕种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资格)证;加强原种管理,发挥原种资源调控作用,达到全省普种生产的宏观调控,提高全省蚕种整体质量水平;通过资源调控和市场调节,压缩全省蚕种生产能力,确保全省蚕种供需基本平衡。
2. 继续强化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加强资格管理、母蛾检验、成品检疫,加大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认真执行《蚕种质量》和《蚕种检验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和国家有关检疫微粒子病、白僵病的规定,确保蚕种质量。
3. 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蚕桑集中发展的力度,促进蚕业产业化。加快栽桑桑养蚕布局的调整,逐步实现四川蚕业向优势蚕区转移,实现蚕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探索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培育专业户、重点户,通过"两户"带动蚕桑生产的发展,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售茧渠道,保护蚕农利益。
4. 科技兴蚕,推动蚕业技术进步。按照良种、良桑、良法的总体技术路线,加速培育和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加快优良蚕品种更新换代。继续推广和普及小蚕共育、统防、统消、省力化蚕台、方格蔟具等关键技术措施;继续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建立优质蚕茧基地,努力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蚕业生产单产、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5. 继续加大蚕种、蚕桑的执法力度。省人大颁布实施《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以来,行业管理不继走向规范和法制化轨道,但个别单位和个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违反有关法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证照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为全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川省蚕种管理总站 王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