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家纺快车 走上国际轨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06 10:53:00
作为一个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我国纺织业在加入WTO之前总是受到种种羁绊,业内人士比喻说:犹如乘坐“慢车”。而入世以后,随着各种关税壁垒逐步取消,“慢车”将大幅提速变成“快车”。家用纺织品是纺织最终产品的三大领域之一,也被认为是纺织产业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门类。那么,家纺业能搭上WTO的快车吗?为此,记者广泛走访了家纺行业的专家、企业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得到回答可以归纳为:能!但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
“家纺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记者2001年10月19日在杭州市余杭区、12月14日在浙江省海宁市,两度听到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杨东辉这样形容他所“领衔”的产业。杨东辉解释道,家用纺织品所涵盖的“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绒”等产品可以说古已有之,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的家用纺织品行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过去的铺铺盖盖、遮遮掩掩、洗洗涮涮的实用功能,逐渐向装饰、美化、保健等多功能方面发展。
在发达国家,家用纺织品所占纺织品总消费量的比例已经提高到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三分天下有其一”,美国更是高达39%,超过服装而成为纺织品第一大消费领域。
杨东辉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家用纺织品将成为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他的理由是: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2000年城乡住宅建筑施工面积达16亿平方米,比前一年增长8.8%,竣工面积8.07亿平方米,增长9.2%(不包括农村自建)。据统计,每年家居装修工程达1500亿元以上,而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人们生活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后小康型”迈进,消费观念也开始向时尚性、舒适性、健康性发展。这为家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二、随着对外开放扩大,旅游业发展加速,涉外饭店和车、船等都有较大增长,所用卧具、装饰也会随之增长。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将为家用纺织品提供商机;三、国家在调整纺织产业结构时,以压缩棉、毛纺锭为标志,减少生产初级纺织产品的能力,而将发展服饰、装饰、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四、加入WTO以后,市场扩大,歧视性限制措施消除,家纺行业受益良多。
近年来家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无疑印证了杨东辉的判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各类家用纺织品的厂家有上万家(不包括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单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长。新兴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浙、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主要产品有布艺、床上用品、窗帘等。
在浙江的海宁、余杭、绍兴、宁波等地,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布艺、窗帘为主的产业集群。以海宁为例,据该市赵树梅市长介绍,到2000年,全市家纺生产单位已有947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外贸出口值达2亿元。与海宁毗邻的杭州市余杭区,2000年家纺业产值超过30亿元,布艺产销量占全国1/3以上。
从以下几个例子,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对家纺的重视和发展冲动可见一斑。
2001年10月19日,占地6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浙江世贸布艺城在余杭区临平镇正式开业,“中国家纺布艺博览会”同期举办,区长何关新说,家纺业是余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区委、区政府对家纺业将继续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2001年11月8日,海宁中国轻纺村在海宁市许巷镇正式开业,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展示交易区600个经营铺面迎来了首批经营者,该项目集产品交易、工业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特色园区,总体规划占地1500亩,其中市场区块300亩,规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经理汤奇楠告诉记者,这是应当地家纺行业众多业主的要求,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后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家纺行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1年12月13日,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在海宁许村镇正式开业,同期还举办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并举行’2001海峡两岸家用纺织品行业合作研讨会。该家纺装饰城在原浙江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3.5万平方米、800间营业用房的基础上,总体规划350亩,计划总投资3.5亿元。紧邻市场,经浙江省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海宁中国装饰布科技工业园也已开工建设,园区总体规划2250亩,总投资10亿元。
临平、许巷、许村三地相距均不过10公里,合在一起也不过是“弹丸之地”,但形成的家纺产业规模几乎是余杭、海宁两地的总和即80亿元,而已建成的市场规模在中国各主要家纺产业集聚地恐怕也是空前的。
据统计,2000年中国家纺行业的产值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出口54.2亿美元。
比服装行业落后10年
家纺行业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服装工业的水平,也就是说,与服装相比,家纺的发展落后至少10年。这是中国纺织报社副社长李大云女士对中国家纺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杨东辉也承认,家居软装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大体上与10年前服饰文化的兴起差不多。他指出,2000年中国家纺行业的产值占全社会纺织业产值的比例只有16%,占纺织三大类最终产品的比例为22%,与服装68%的比例相比,差距是巨大的。国际竞争力也明显不如服装,特别是难以进入欧美市常一部分床上用品的面料和窗纱还需要进口,个别产品如化纤缝纫线甚至进口大于出口。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家纺产品出口39.4亿美元,进口也达到了14.8亿美元。
具体而言,家纺业的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设计人员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家纺行业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该行业十多年来的迅速发展,基本上是采劝拿来主义”,引进国外现成的设备、技术,仿制其花色、品种、风格,失去了民族特色,在品质、花色上难与欧洲的厂家抗衡。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新产品开发速度慢。目前,生产结构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企业的技术装备不能适应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对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缺乏及时有效的了解,也影响了行业内的协调发展。国内家纺产品结构不合理还反映在产品档次上,即中低档产品生产过剩,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比例偏低;家用纺织品纤维消费总量大约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产值只占五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远远低于服装产品。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浙江省经贸委纺织行业办公室主任王晓光告诉记者,目前家纺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还存在大量陈旧的有梭织机。
四、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以海宁、余杭这两个在全国家纺业中占有较高地位的市(区)为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集中在织造环节,而在整个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占有较高比例的后整理能力非常薄弱,需要依靠江苏、本省绍兴的印染企业。王晓光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时说:这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有一定关联,印染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设备比织造设备更加昂贵,投入巨大,一般企业无力问津。
五、行业管理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纺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行业涵盖面不清、企业数目不清、产品门类多又杂较,难准确统计等行业管理上的问题,已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传统的消费习惯与新兴的行业不相适应。就拿毛巾类产品为例来说,其消费远远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毛巾1公斤以上,约合10条以上,而中国人均年消费毛巾只有200克左右,其中还包括酒店、宾馆的消费在内,平均人均年消费毛巾一条多,而在一些中小城镇及农村甚至是一家人共用一、二条毛巾。因此,国内的家纺产品的消费迫切需要加强引导,进而促进家纺市场的拓展。
WTO带来的并非全是利好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认为,家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大。
一、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家纺行业的生产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竞争的劲敌,再加上我们的原料价格、工资成本比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劳动力成本只有我国的92.5%和57.5%,我国原有的竞争力受到威胁。
二、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家纺行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市场网络主导着高附加值、高增加值领域的产品创新。
三、各种贸易保护手段将长期存在。2005年全面取消配额一度让国内企业欢欣鼓舞,但是实际上配额限制仅仅是2000余种非关税壁垒中数量限制的一种,其取消配额限制对于我国这样的纺织品出口大国来说固然有利,但这绝不意味着诸如美国这样的纺织品主要进口国会放开国内的纺织品市常虽然配额取消了,但还有许多符合WTO规定的非关税壁垒依然可以有效地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纺织业。
靠什么来启动家纺“快车”
《纺织工业“十五”规划》提出,“十五”期间要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毫无疑问,作为纺织业三大门类之一的家纺业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杨东辉表示,中国家纺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开拓自主创新领域。
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打造家纺品牌,迎接入世挑战。
四、倡导“家纺文化”,引领消费时尚。
海宁市市长赵树梅表示,海宁家纺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做高,除了到2005年实现翻番,销售产值突破100亿元,还要大力拓宽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形成品牌群体,充分体现家居文化。她还强调,海宁家纺业今后的发展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1、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2、园区建设与市场发展相结合;3、立足国内与拓展国际相结合;4、壮大产业与打响区域品牌相结合。
余杭区将“品牌布艺”作为当地家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该区已经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设备先进、产品具备一定当地的知名企业,今后将不断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车轮滚滚还需防止失衡
放眼未来,家纺业发展的车轮必将越转越快,但是要使这个新兴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必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那么,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海宁市经贸局局长章有根对此的回答是:政府要从“开明的政府”向“高明的政府”转变。所谓“开明的政府”,就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要放手让其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只有2台老式铁木织机的第一家联户家纺企业诞生时,曾在海宁引起了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讨论,但政府没有墨守陈规,终于有了现在的产业群。而“高明的政府”是指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其结构调整、升级换代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自由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关系。今年10月份以来,随着几个大型家纺市场的先后开业,在海宁、余杭交界的几个乡镇,已经拥有了5家大型家用纺织品专业市常这固然有可喜的一面:一个家纺市场群正在浙北悄悄崛起。但是会不会由此导致短期内无法形成应有的交易规模,甚至出现“空壳市潮现象。据记者多次到现场观察,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余杭区二轻工业总公司徐晓峰副科长和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一位负责人均表示,同时出现这么多市场,从宏观上看有点失控。与此同时,“抢”企业的现象初露端倪,除了市场需要争取经营户,一些工业园区在争取企业前来落户的过程中,部分政策“优惠”程度令人咋舌,如某乡镇工业园区用“赠送”土地的方式招徕企业。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对此现象持乐观态度。章有根局长认为要用辩证和发展地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有利于竞争;而且现在市场营业用房出现部分“过剩”,将来产业发展了,这些“过剩”很快将会被消化掉,甚至还会不够用。汤奇楠总经理也表示,希望许巷、许村、临平三地的市场能够加强联合,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家纺行业的产业“航母”,他说:“如果这里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家纺行业向往的‘金三角’,那才好呢!” (摘自新华网 )
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
“家纺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记者2001年10月19日在杭州市余杭区、12月14日在浙江省海宁市,两度听到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杨东辉这样形容他所“领衔”的产业。杨东辉解释道,家用纺织品所涵盖的“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绒”等产品可以说古已有之,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的家用纺织品行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过去的铺铺盖盖、遮遮掩掩、洗洗涮涮的实用功能,逐渐向装饰、美化、保健等多功能方面发展。
在发达国家,家用纺织品所占纺织品总消费量的比例已经提高到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三分天下有其一”,美国更是高达39%,超过服装而成为纺织品第一大消费领域。
杨东辉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家用纺织品将成为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他的理由是: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2000年城乡住宅建筑施工面积达16亿平方米,比前一年增长8.8%,竣工面积8.07亿平方米,增长9.2%(不包括农村自建)。据统计,每年家居装修工程达1500亿元以上,而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人们生活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后小康型”迈进,消费观念也开始向时尚性、舒适性、健康性发展。这为家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二、随着对外开放扩大,旅游业发展加速,涉外饭店和车、船等都有较大增长,所用卧具、装饰也会随之增长。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将为家用纺织品提供商机;三、国家在调整纺织产业结构时,以压缩棉、毛纺锭为标志,减少生产初级纺织产品的能力,而将发展服饰、装饰、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四、加入WTO以后,市场扩大,歧视性限制措施消除,家纺行业受益良多。
近年来家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无疑印证了杨东辉的判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各类家用纺织品的厂家有上万家(不包括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单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长。新兴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浙、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主要产品有布艺、床上用品、窗帘等。
在浙江的海宁、余杭、绍兴、宁波等地,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布艺、窗帘为主的产业集群。以海宁为例,据该市赵树梅市长介绍,到2000年,全市家纺生产单位已有947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外贸出口值达2亿元。与海宁毗邻的杭州市余杭区,2000年家纺业产值超过30亿元,布艺产销量占全国1/3以上。
从以下几个例子,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对家纺的重视和发展冲动可见一斑。
2001年10月19日,占地6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浙江世贸布艺城在余杭区临平镇正式开业,“中国家纺布艺博览会”同期举办,区长何关新说,家纺业是余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区委、区政府对家纺业将继续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2001年11月8日,海宁中国轻纺村在海宁市许巷镇正式开业,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展示交易区600个经营铺面迎来了首批经营者,该项目集产品交易、工业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特色园区,总体规划占地1500亩,其中市场区块300亩,规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经理汤奇楠告诉记者,这是应当地家纺行业众多业主的要求,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后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家纺行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1年12月13日,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在海宁许村镇正式开业,同期还举办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并举行’2001海峡两岸家用纺织品行业合作研讨会。该家纺装饰城在原浙江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3.5万平方米、800间营业用房的基础上,总体规划350亩,计划总投资3.5亿元。紧邻市场,经浙江省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海宁中国装饰布科技工业园也已开工建设,园区总体规划2250亩,总投资10亿元。
临平、许巷、许村三地相距均不过10公里,合在一起也不过是“弹丸之地”,但形成的家纺产业规模几乎是余杭、海宁两地的总和即80亿元,而已建成的市场规模在中国各主要家纺产业集聚地恐怕也是空前的。
据统计,2000年中国家纺行业的产值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出口54.2亿美元。
比服装行业落后10年
家纺行业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服装工业的水平,也就是说,与服装相比,家纺的发展落后至少10年。这是中国纺织报社副社长李大云女士对中国家纺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杨东辉也承认,家居软装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大体上与10年前服饰文化的兴起差不多。他指出,2000年中国家纺行业的产值占全社会纺织业产值的比例只有16%,占纺织三大类最终产品的比例为22%,与服装68%的比例相比,差距是巨大的。国际竞争力也明显不如服装,特别是难以进入欧美市常一部分床上用品的面料和窗纱还需要进口,个别产品如化纤缝纫线甚至进口大于出口。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家纺产品出口39.4亿美元,进口也达到了14.8亿美元。
具体而言,家纺业的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设计人员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家纺行业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该行业十多年来的迅速发展,基本上是采劝拿来主义”,引进国外现成的设备、技术,仿制其花色、品种、风格,失去了民族特色,在品质、花色上难与欧洲的厂家抗衡。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新产品开发速度慢。目前,生产结构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企业的技术装备不能适应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对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缺乏及时有效的了解,也影响了行业内的协调发展。国内家纺产品结构不合理还反映在产品档次上,即中低档产品生产过剩,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比例偏低;家用纺织品纤维消费总量大约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产值只占五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远远低于服装产品。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浙江省经贸委纺织行业办公室主任王晓光告诉记者,目前家纺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还存在大量陈旧的有梭织机。
四、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以海宁、余杭这两个在全国家纺业中占有较高地位的市(区)为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集中在织造环节,而在整个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占有较高比例的后整理能力非常薄弱,需要依靠江苏、本省绍兴的印染企业。王晓光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时说:这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有一定关联,印染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设备比织造设备更加昂贵,投入巨大,一般企业无力问津。
五、行业管理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纺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行业涵盖面不清、企业数目不清、产品门类多又杂较,难准确统计等行业管理上的问题,已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传统的消费习惯与新兴的行业不相适应。就拿毛巾类产品为例来说,其消费远远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毛巾1公斤以上,约合10条以上,而中国人均年消费毛巾只有200克左右,其中还包括酒店、宾馆的消费在内,平均人均年消费毛巾一条多,而在一些中小城镇及农村甚至是一家人共用一、二条毛巾。因此,国内的家纺产品的消费迫切需要加强引导,进而促进家纺市场的拓展。
WTO带来的并非全是利好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认为,家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大。
一、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家纺行业的生产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竞争的劲敌,再加上我们的原料价格、工资成本比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劳动力成本只有我国的92.5%和57.5%,我国原有的竞争力受到威胁。
二、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家纺行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市场网络主导着高附加值、高增加值领域的产品创新。
三、各种贸易保护手段将长期存在。2005年全面取消配额一度让国内企业欢欣鼓舞,但是实际上配额限制仅仅是2000余种非关税壁垒中数量限制的一种,其取消配额限制对于我国这样的纺织品出口大国来说固然有利,但这绝不意味着诸如美国这样的纺织品主要进口国会放开国内的纺织品市常虽然配额取消了,但还有许多符合WTO规定的非关税壁垒依然可以有效地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纺织业。
靠什么来启动家纺“快车”
《纺织工业“十五”规划》提出,“十五”期间要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毫无疑问,作为纺织业三大门类之一的家纺业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杨东辉表示,中国家纺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开拓自主创新领域。
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打造家纺品牌,迎接入世挑战。
四、倡导“家纺文化”,引领消费时尚。
海宁市市长赵树梅表示,海宁家纺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做高,除了到2005年实现翻番,销售产值突破100亿元,还要大力拓宽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形成品牌群体,充分体现家居文化。她还强调,海宁家纺业今后的发展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1、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2、园区建设与市场发展相结合;3、立足国内与拓展国际相结合;4、壮大产业与打响区域品牌相结合。
余杭区将“品牌布艺”作为当地家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该区已经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设备先进、产品具备一定当地的知名企业,今后将不断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车轮滚滚还需防止失衡
放眼未来,家纺业发展的车轮必将越转越快,但是要使这个新兴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必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那么,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海宁市经贸局局长章有根对此的回答是:政府要从“开明的政府”向“高明的政府”转变。所谓“开明的政府”,就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要放手让其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只有2台老式铁木织机的第一家联户家纺企业诞生时,曾在海宁引起了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讨论,但政府没有墨守陈规,终于有了现在的产业群。而“高明的政府”是指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其结构调整、升级换代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自由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关系。今年10月份以来,随着几个大型家纺市场的先后开业,在海宁、余杭交界的几个乡镇,已经拥有了5家大型家用纺织品专业市常这固然有可喜的一面:一个家纺市场群正在浙北悄悄崛起。但是会不会由此导致短期内无法形成应有的交易规模,甚至出现“空壳市潮现象。据记者多次到现场观察,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余杭区二轻工业总公司徐晓峰副科长和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一位负责人均表示,同时出现这么多市场,从宏观上看有点失控。与此同时,“抢”企业的现象初露端倪,除了市场需要争取经营户,一些工业园区在争取企业前来落户的过程中,部分政策“优惠”程度令人咋舌,如某乡镇工业园区用“赠送”土地的方式招徕企业。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对此现象持乐观态度。章有根局长认为要用辩证和发展地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有利于竞争;而且现在市场营业用房出现部分“过剩”,将来产业发展了,这些“过剩”很快将会被消化掉,甚至还会不够用。汤奇楠总经理也表示,希望许巷、许村、临平三地的市场能够加强联合,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家纺行业的产业“航母”,他说:“如果这里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家纺行业向往的‘金三角’,那才好呢!” (摘自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