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纺织产品开发(上)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2-31 08:24:00
任何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是通过国际化、区域化、上下游产业的分工协作完成的,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应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出自己的准确位置,依托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生产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一、全球纺织生产及供应链走势 
  世界纺织服装业销售额仅次于旅游业和信息产业,名列第三位。纺织工业及其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而且是社会文化的时尚代言人和经济兴衰的晴雨表。它是最传统也是最时尚的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最大的消费群体,预计到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纤维消费量将超过发达国家10%。 
  在纺织和服装的进口国和地区中,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生产能力将在发展中国家持续增加。 
  文化背景、交期等因素使得时尚前沿的高端高附加值产品—般是在消费市场本地或附近地区生产;服装制造业在科技含量方面相对滞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使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加工业外移至周边劳动力较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得全球主要零售商都在寻求有效的采购模式以降低采购成本;大客利润被中间的采购环节吃掉;大规模集中式采购由于生产厂商的过于分散而不易实现;供货厂商面临对消费市场走势、零售商的需求不甚了解、产品标准的不对接、交期的保证和质量的稳定等制约因素。 
  结论:化纤消费量在总纤维消费中份额将加大,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所占份额将减少;发展中国家纤维消费总量将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和地区会致力高端产品,继续将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转移至周边国家和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的国家与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的区域性贸易优惠政策抬头;集中式采购/供应模式、产品标准及检测手段的对接、靠近产地建立物流配送系统。 
  二、纺织产品开发趋势 
  纺织产品开发趋势是和时代的特色、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紧密相联的。“自然”、“融合”和“以人为本”是纺织产品开发的总趋势。 
  ●自然;纺织面料经历了“用天然”、“仿天然”、“返天然”和“超天然”几个阶段。 
  ●融合:自然与技术全方位的混合和交叉,新纤维和新工艺的运用使面料产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风貌。 
  ●以人为本:是科技发展、产品开发的核心所在。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爱好决定了纺织企业应该开发什么样的纺织面料。 
  消费者关心的服用产品应是:原料多样化、穿着舒适化、保养便利化、保健无污染。纺织产品开发的中心环节应是:外观特性、舒适性与功能性、环保性。
  外观特性:通过色彩的变幻、采用不同纤维、纱线结构、织物组织结构形成不同的外观特性。如轻质,透明(纱罗结构、雪纺绸、巴厘纱、烂花、镂空等),质感(运用混色、多元股线、花式线、雪尼尔纱、圈圈纱、强捻纱、包芯纱等),不同色彩和质地的双面效果,闪光,变色,荧光,各种退纺、交织产品形成的轻薄加柔软、轻薄加粗犷、粗犷加柔软等风格,不同织物组织的复合、机织物与非织造物或针织物的多层复合,加工方法中的加法(印花、绣花、贴花)与减法(烂花、拔染、抽花); 
  舒适性与功能性:通过化学改性方法(纺丝聚合物中加入功能粗分交联共聚形成功能性共聚体后再纺丝)、物理改性方法(纺丝原液中掺人功能剂的混纺丝技术、复合纺丝技术)开发具有功能牲的纤维,或对纤维;织物进行整理,最终赋予织物以舒适性和功能性。 
  环保性:主要包括(1)生产过程与生态(2)人类健康与生态(3)废弃物处理与生态 
  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开发绿色纤维、使用绿色染化料助剂、生产工艺过程无污染等都是基于以上考虑。 
  三、中国纺织工业必须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并举的道路 
  (一)中国纺织产品开发状况不尽如人意 
  整体产业链建立尚未健全,一直较重视上游化纤业产能的扩充和下游服装加工业的扩充,中间的纺织、印染环节相对薄弱,仍以生产中低价产品为主。 
  1、中国棉纺织工业生产能力及纱、布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棉纺织加工能力偏大,技术水平低,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细支及特细支纱、精梳纱比重低,各种纤维原料不同配比混纺名种纱线交并/交织、织物组织变化和大小提花产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