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乡缘何名牌少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4-11 11:15:00
作为中间产品的纺织面料要不要打自己的品牌?这个问题对于许多企业来讲,答案十分明确。可是在著名的纺织之乡——绍兴,时至今日还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多年来,面料品牌在这里一直没有显著突破。
绍兴目前的年织造能力为20多亿米,印染容量约40亿米,轻纺城去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相对如此宠大的生产规模和专业市场,知名的面料品牌却仅有“冠友”、“鹏宇”等,可谓凤毛麟角。
客观地说,如何创出纺织面料品牌的话题,几年前就在绍兴纺织界打起了“响雷”,但为何一直“雷声大,雨点小”,据业内人士分析,除了铸就品牌本身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外,绍兴纺织业一直受到市场、技术、意识等三个层面的制约。
市场驱动不力。回眸绍兴纺织业,特别是其强项的面料织造上,自90年代初以来,面料的单位附加值一直呈现节节攀升之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期,纺织面料的附加值处于巅峰期,当时流行着“织布就是织钱”的顺口溜,由此被业内人士称为纺织面料的高利甚至暴利阶段。正因为如此,那时以购置进口无梭织机为主要特征的技改热潮在绍兴及周边地区一浪高过一浪,仅以绍兴县为例,在1995年前后的约5年间,投入巨资120亿元,新增无梭织机2.1万台,其中进口无梭织机占总数的45%。据权威人士称,这一技改速度相当于发达国家花20~30年才可达到的目标。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使面料织造进入了“高附加值-快速技改-提高产量-高额回报”的循环圈。在这样的市场旺势下,广大企业经营者和布商集中的焦点是产量,人们根本无暇顾及面料品质,更无需考虑面料怎样创品牌了。
开发能力不足。市场利益杠杆调节的另一个弊端也同样难以幸免,这就是新产品开发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仿织”几乎取代了“纺织”,很难想像一块“仿织”面料也能打响自己的品牌。正因为如此,几年前绍兴纺织业一度出现了纺织面料的科技开发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技术开发人才匮乏的现象,因此使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局部开发,或是企业单打独斗的“孤军奋战”,很难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产品,而这才是树立品牌所必需的。
品牌理念不强。几年前,绍兴纺织业曾经就作为中间产品的纺织面料有没有必要打品牌引发了争论,当时有不少人认为,纺织面料没有必要打品牌。有一事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那时,一家在当地有知名度的织造企业,与相关原料企业合作开发成功一种冬令面料,一次到意大利的服装面料展览会上展出,许多外商认为这一面料的品质、风格与意大利生产的售价达每米300多元的同类面料十分相似,完全可以创出自己的牌子。可令人遗憾的是,这家企业的老总以防止被“仿织”和“酒香不怕巷子深”为由而实行“暗箱”交易,每米售价仅20元上下,与国外同类面料的售价有天壤之别。据一些学者分析,纺织面料的品牌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绍兴古文化“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影响。
绍兴目前的年织造能力为20多亿米,印染容量约40亿米,轻纺城去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相对如此宠大的生产规模和专业市场,知名的面料品牌却仅有“冠友”、“鹏宇”等,可谓凤毛麟角。
客观地说,如何创出纺织面料品牌的话题,几年前就在绍兴纺织界打起了“响雷”,但为何一直“雷声大,雨点小”,据业内人士分析,除了铸就品牌本身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外,绍兴纺织业一直受到市场、技术、意识等三个层面的制约。
市场驱动不力。回眸绍兴纺织业,特别是其强项的面料织造上,自90年代初以来,面料的单位附加值一直呈现节节攀升之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期,纺织面料的附加值处于巅峰期,当时流行着“织布就是织钱”的顺口溜,由此被业内人士称为纺织面料的高利甚至暴利阶段。正因为如此,那时以购置进口无梭织机为主要特征的技改热潮在绍兴及周边地区一浪高过一浪,仅以绍兴县为例,在1995年前后的约5年间,投入巨资120亿元,新增无梭织机2.1万台,其中进口无梭织机占总数的45%。据权威人士称,这一技改速度相当于发达国家花20~30年才可达到的目标。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使面料织造进入了“高附加值-快速技改-提高产量-高额回报”的循环圈。在这样的市场旺势下,广大企业经营者和布商集中的焦点是产量,人们根本无暇顾及面料品质,更无需考虑面料怎样创品牌了。
开发能力不足。市场利益杠杆调节的另一个弊端也同样难以幸免,这就是新产品开发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仿织”几乎取代了“纺织”,很难想像一块“仿织”面料也能打响自己的品牌。正因为如此,几年前绍兴纺织业一度出现了纺织面料的科技开发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技术开发人才匮乏的现象,因此使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局部开发,或是企业单打独斗的“孤军奋战”,很难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产品,而这才是树立品牌所必需的。
品牌理念不强。几年前,绍兴纺织业曾经就作为中间产品的纺织面料有没有必要打品牌引发了争论,当时有不少人认为,纺织面料没有必要打品牌。有一事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那时,一家在当地有知名度的织造企业,与相关原料企业合作开发成功一种冬令面料,一次到意大利的服装面料展览会上展出,许多外商认为这一面料的品质、风格与意大利生产的售价达每米300多元的同类面料十分相似,完全可以创出自己的牌子。可令人遗憾的是,这家企业的老总以防止被“仿织”和“酒香不怕巷子深”为由而实行“暗箱”交易,每米售价仅20元上下,与国外同类面料的售价有天壤之别。据一些学者分析,纺织面料的品牌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绍兴古文化“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