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棉纺业的重组和振兴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4-09 10:40:00
棉纺工业是中国纺织业中最具传统特色的产业。在经历了上世纪前半叶战乱的痛苦,下半叶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和发展之后,棉纺工业如今不仅已发展成为支持中国纺织工业相关行业发展、满足国内10多亿人口穿衣需求的基础性产业,而且在世界棉纺工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21世纪新的科技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中国棉纺工业也正面临着如何依托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重组和振兴的课题。
一、中国棉纺工业的概况及竞争力评述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棉纱生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棉纺业在改革开放有利形势的推动下,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取得了快速发展。1980至1997年间,中国纱产量由292.6万吨增至561.8万吨,年均递增3.9%,比同期世界纱产量的年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中国纱产量占世界纱产量的比重也由同期的24.72%提高至31.21%。而与产量相比,同期棉纺生产能力的增长更为迅猛,环纺锭由1980年的1779.7万锭增至1997年的4245.6万锭,每年平均净增145万锭;环纺锭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26.2%上升至1997年的38.94%。
棉纺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一方面为纺织中、下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供应基础,支持了下游产业的发展,使中国在80年代中叶后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10多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而另一方面低水平初加工能力的扩张,也加速了纺织上、中、下游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总量和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链价格传递受阻,市场竞争日趋恶化,进入90年代后,纺织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尤其是纺织国有企业连续7年处于亏损境地。为解决纺织总量过剩问题,20世纪末,纺织工业开始了一场以纺织国有企业三年扭亏解困为目标,实施压锭、兼并破产、减员增效的产业结构调整。至2000年,纺织工业实现压锭940万锭、减员120万人、国有企业整体扭亏的战略性调整目标。而棉纺工业也由长期亏损转为盈利,2000年取得了利润40.63亿元的历史最好成绩。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中国棉纺行业国有及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共有1546家,占纺织全行业的7.2%;总产值1326.06亿元,占全行业的13.82%;利税77.06亿元,占全行业的13.31%;职工人数168万,占全行业的21.79%。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棉纺生产能力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沿海9省份(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棉纺企业923家,占全国纺纱企业总数的59.7%;棉纺工业产值838.93亿元,占全国的63.2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在棉纺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2001年棉纺国有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759.84亿元,占同期棉纺总产值的57.3%;利润6.88亿元,占棉纺全行业的36.11%;职工人数112.89万人,占棉纺职工人数的67.1%。据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棉纱出口7.18亿美元,占同期棉纺织品出口的11.19%;出口量24.54万吨,占国内棉纱产量的3.51%。中国棉纺工业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产业结构调整后,总量过剩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产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尤其是国有纺织企业在经过了兼并、重组后,形成了一批资金雄厚、技术精良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在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
如何评述目前中国棉纺工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应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国际纺纱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棉纺工业在支持下游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层面进行分析。从工业进程看,中国仍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化阶段,中国的国际比较优势既不在资金也不在技术,而主要表现在资源比较优势方面,仅此而言,中国棉纺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资源方面看,劳动力低价优势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低价优势已趋于弱化,而广袤的西部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期转型期,拥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棉花价格从90年代中叶后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中国的棉花价格仍比国际市场高出15%左右。第二,从国际纺纱业的发展趋势看,由机电一体化而带来的高速、高产、高效、连续化生产方式和新型纺纱设备带来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着纺纱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面转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分工中,谁拥有技术优势,谁将在国际分工中占居有利地位。中国棉纱产量虽然在总量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技术装备严重落后,新型纺纱设备精梳机、自动络筒机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与主要竞争对手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相比已有相当大的差距,近几年来虽然压缩了1000万落后的棉纺设备,但整体装备仍处较低水平。第三,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看,在工业化初期,一国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突出表现在资源低价方面,因此,原料初加工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产要素的国际比较优势也相应发生变化,制成品、深加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中国棉纺业从80年代的两纱、两布出口到90年代以服装出口为主,正是工业化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因此,中国纱线出口占纺织出口比重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棉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而仅说明中国纺织生产要素国际化优势选择的结果。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棉纺竞争力,大体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中国棉纺竞争力从资源低价格竞争上看已呈弱化趋势,主要原因是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价。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因此,农产品(包括棉花)生产成本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中国棉纺业正经历着由产品价格竞争向产品质量和高附加值竞争转化的过程。从近些年棉纱出口单价逐年提高可以说明(见表一)。中国加入WTO后,将大大加快竞争方式转化的步伐,中国纺织出口一般贸易比重将逐步提高。
3、中国棉纱自1996年开始进出口贸易呈现逆差,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服装出口中每年约有60亿-70亿美元的面料依赖进口,这反映出我国棉纱产品不能满足下游产业尤其是服装出口企业需求。若用国际目前通行的竞争力系数评价,我国棉纱的竞争力系数为负,国际竞争力较差。
二、加入WTO后中国棉纺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棉纺业将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融入到世界纺织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去,通过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产业发展机遇,中国棉纺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将依托纺织生产要素的国际优势比较。
就机遇而言,首先,中国入世后有利于降低棉纺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加之农业投入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天然纤维的生产成本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棉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按照中国入世对进口棉花的承诺,中国将取消棉花的口配额许可证的数量限制,实行关税配额。2002-2004年的准入量作出了逐年递增的量化安排,配额内税率为1%,超配额进口关税为76%,2004年超配额进口关税减至40%。加入WTO后,随着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将大大缓解中国棉纺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提高棉纱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其次,加入WTO后,将加速中国棉纺业的产业升级,实现棉纺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贸易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巨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和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棉纺业也将在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的基础上,加快产业重组步伐,推动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换代。
最后,加入WTO有利于加速推进棉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棉纺业作为纺织工业中国有经济比较集中的行业,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承担着诸多政府职能。作为高度市场化的棉纺工业,国有企业资源配置低效问题已严重影响着行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按照WTO中的基本原则,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将与国内企业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这将意味着中国将取消对外资企业产品出口比例的限制,简化外商进入的审批程序,对国内企业不再实行保护或干预,对其他贸易有碍的投资措施、行政手段等非关税壁垒均会受到限制直至取消。届时,中国棉纺国有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面对失去保护和外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加速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吸收和利用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运作手段等途径,在经过分化组合、优胜劣汰的阵痛后,可重新确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结构。
就挑战看,中国入世后随着进口关税的下调,进口棉纱将可能出现快速增长。随着下游产业出口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和国内高档纺织品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对上游棉纱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棉纺工业在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棉纺发达国家相比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由于棉纺业机电一体化带来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削弱了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因此,入世后中国棉纱将面临外来产品的冲击,中国棉纺业也因外来压力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挑战。
三、中国棉纺业重组和振兴之路
21世纪的中国棉纺业将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是随着机电一体化在棉纺工业广泛应用,棉纺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逐渐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决定棉纺国际竞争能力强弱的将是高效、高速的自动化程度和由此形成的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较量,世界棉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以美、欧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将重新逐步恢复棉纺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在国际棉纱高档市场占居有利地位。而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振兴本土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也将扩大棉纺出口作为振兴经济的主要内容。这些国家依托本国更加低廉的资源优势,在国际中低档棉纱市场与中国展开角逐。中国棉纺业下一步面临的不仅仅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问题,而现实地也面临着如何确保国内已有市场不丢失的问题。从目前中国棉纺业面临的国际市场形势看,下一步亟待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产业进入门槛,建立国有经济的退出机制;二是完善棉纺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棉纺资源配置效率;三是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吸引外资的环境。四是加快棉花流通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发展环境。为此,中国棉纺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基于世界棉纺业在竞争上表现出的高科技、名牌化、高附加值等方面的特点,企业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直接左右着竞争上的优劣。因此,下一步中国棉纺工业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首先,依托目前技术精良、资金雄厚的企业及企业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破产等手段,对低效经营的国有企业资产进行重组,以迅速提高中国棉纺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产业进入门槛。为此,政府应加快失业和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国有经济的逐步退出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其次,加快棉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货币、财政、金融等政策方面,对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使企业能够真正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实现棉纺资源的优化配置。
2、在技术结构调整上,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看,21世纪的中国棉纺业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时期。从目前棉纺工业技术装备严重落后、工业自身积累不足的现实出发,下一步技术结构调整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目前的研发体制,将科技资源由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将大型和超大型企业集团变成为科技进步的生力军。由于这些企业在资金、管理等的方面的优势,将会大大降低投资风险,加速科技成果的转换和技术市场扩散的进程。同时,随着入世后市场竞争的加剧,为确立竞争优势和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就企业而言,把握技术领先是其必然的选择。二是转变观念,用全球化分工与合作的视野审视中国棉纺工业的发展。打破所有制观念,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及技术要素优势,嫁接和改造传统的中国棉纺工业。因此,在技术改造方面,应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领域的限制,政府在做好政策引导的同时,强化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三是重点加强以提高无结头纱、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十五"期间,中国将重点更新改造1000万棉纺锭及配套设备,使60%的纺纱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加快中国棉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棉纺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国际化的产品销售网络建设,由此推动中国棉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中、西部地区棉纺资源丰富低廉的现实情况,在棉纺区域结构调整方面,按照"优势互补"原则,积极推进中国棉纺生产中心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分工协作体系。东部地区发挥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形成棉纺市场信息服务和科技开发中心;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形成中国棉纱生产加工中心。
4、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入WTO后,政府应弱化行政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树立为企业和市场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棉花流通体制和配额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不同经济成分的棉纺企业在同一游戏规则下,享有原料采购和进出口贸易的权利,取消各种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和保护措施。
一、中国棉纺工业的概况及竞争力评述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棉纱生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棉纺业在改革开放有利形势的推动下,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取得了快速发展。1980至1997年间,中国纱产量由292.6万吨增至561.8万吨,年均递增3.9%,比同期世界纱产量的年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中国纱产量占世界纱产量的比重也由同期的24.72%提高至31.21%。而与产量相比,同期棉纺生产能力的增长更为迅猛,环纺锭由1980年的1779.7万锭增至1997年的4245.6万锭,每年平均净增145万锭;环纺锭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26.2%上升至1997年的38.94%。
棉纺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一方面为纺织中、下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供应基础,支持了下游产业的发展,使中国在80年代中叶后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10多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而另一方面低水平初加工能力的扩张,也加速了纺织上、中、下游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总量和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链价格传递受阻,市场竞争日趋恶化,进入90年代后,纺织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尤其是纺织国有企业连续7年处于亏损境地。为解决纺织总量过剩问题,20世纪末,纺织工业开始了一场以纺织国有企业三年扭亏解困为目标,实施压锭、兼并破产、减员增效的产业结构调整。至2000年,纺织工业实现压锭940万锭、减员120万人、国有企业整体扭亏的战略性调整目标。而棉纺工业也由长期亏损转为盈利,2000年取得了利润40.63亿元的历史最好成绩。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中国棉纺行业国有及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共有1546家,占纺织全行业的7.2%;总产值1326.06亿元,占全行业的13.82%;利税77.06亿元,占全行业的13.31%;职工人数168万,占全行业的21.79%。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棉纺生产能力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沿海9省份(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棉纺企业923家,占全国纺纱企业总数的59.7%;棉纺工业产值838.93亿元,占全国的63.2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在棉纺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2001年棉纺国有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759.84亿元,占同期棉纺总产值的57.3%;利润6.88亿元,占棉纺全行业的36.11%;职工人数112.89万人,占棉纺职工人数的67.1%。据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棉纱出口7.18亿美元,占同期棉纺织品出口的11.19%;出口量24.54万吨,占国内棉纱产量的3.51%。中国棉纺工业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产业结构调整后,总量过剩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产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尤其是国有纺织企业在经过了兼并、重组后,形成了一批资金雄厚、技术精良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在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
如何评述目前中国棉纺工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应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国际纺纱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棉纺工业在支持下游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层面进行分析。从工业进程看,中国仍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化阶段,中国的国际比较优势既不在资金也不在技术,而主要表现在资源比较优势方面,仅此而言,中国棉纺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资源方面看,劳动力低价优势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低价优势已趋于弱化,而广袤的西部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期转型期,拥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棉花价格从90年代中叶后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中国的棉花价格仍比国际市场高出15%左右。第二,从国际纺纱业的发展趋势看,由机电一体化而带来的高速、高产、高效、连续化生产方式和新型纺纱设备带来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着纺纱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面转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分工中,谁拥有技术优势,谁将在国际分工中占居有利地位。中国棉纱产量虽然在总量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技术装备严重落后,新型纺纱设备精梳机、自动络筒机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与主要竞争对手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相比已有相当大的差距,近几年来虽然压缩了1000万落后的棉纺设备,但整体装备仍处较低水平。第三,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看,在工业化初期,一国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突出表现在资源低价方面,因此,原料初加工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产要素的国际比较优势也相应发生变化,制成品、深加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中国棉纺业从80年代的两纱、两布出口到90年代以服装出口为主,正是工业化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因此,中国纱线出口占纺织出口比重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棉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而仅说明中国纺织生产要素国际化优势选择的结果。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棉纺竞争力,大体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中国棉纺竞争力从资源低价格竞争上看已呈弱化趋势,主要原因是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价。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因此,农产品(包括棉花)生产成本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中国棉纺业正经历着由产品价格竞争向产品质量和高附加值竞争转化的过程。从近些年棉纱出口单价逐年提高可以说明(见表一)。中国加入WTO后,将大大加快竞争方式转化的步伐,中国纺织出口一般贸易比重将逐步提高。
3、中国棉纱自1996年开始进出口贸易呈现逆差,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服装出口中每年约有60亿-70亿美元的面料依赖进口,这反映出我国棉纱产品不能满足下游产业尤其是服装出口企业需求。若用国际目前通行的竞争力系数评价,我国棉纱的竞争力系数为负,国际竞争力较差。
二、加入WTO后中国棉纺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棉纺业将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融入到世界纺织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去,通过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产业发展机遇,中国棉纺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将依托纺织生产要素的国际优势比较。
就机遇而言,首先,中国入世后有利于降低棉纺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加之农业投入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天然纤维的生产成本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棉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按照中国入世对进口棉花的承诺,中国将取消棉花的口配额许可证的数量限制,实行关税配额。2002-2004年的准入量作出了逐年递增的量化安排,配额内税率为1%,超配额进口关税为76%,2004年超配额进口关税减至40%。加入WTO后,随着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将大大缓解中国棉纺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提高棉纱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其次,加入WTO后,将加速中国棉纺业的产业升级,实现棉纺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贸易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巨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和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棉纺业也将在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的基础上,加快产业重组步伐,推动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换代。
最后,加入WTO有利于加速推进棉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棉纺业作为纺织工业中国有经济比较集中的行业,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承担着诸多政府职能。作为高度市场化的棉纺工业,国有企业资源配置低效问题已严重影响着行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按照WTO中的基本原则,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将与国内企业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这将意味着中国将取消对外资企业产品出口比例的限制,简化外商进入的审批程序,对国内企业不再实行保护或干预,对其他贸易有碍的投资措施、行政手段等非关税壁垒均会受到限制直至取消。届时,中国棉纺国有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面对失去保护和外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加速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吸收和利用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运作手段等途径,在经过分化组合、优胜劣汰的阵痛后,可重新确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结构。
就挑战看,中国入世后随着进口关税的下调,进口棉纱将可能出现快速增长。随着下游产业出口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和国内高档纺织品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对上游棉纱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棉纺工业在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棉纺发达国家相比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由于棉纺业机电一体化带来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削弱了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因此,入世后中国棉纱将面临外来产品的冲击,中国棉纺业也因外来压力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挑战。
三、中国棉纺业重组和振兴之路
21世纪的中国棉纺业将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是随着机电一体化在棉纺工业广泛应用,棉纺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逐渐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决定棉纺国际竞争能力强弱的将是高效、高速的自动化程度和由此形成的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较量,世界棉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以美、欧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将重新逐步恢复棉纺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在国际棉纱高档市场占居有利地位。而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振兴本土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也将扩大棉纺出口作为振兴经济的主要内容。这些国家依托本国更加低廉的资源优势,在国际中低档棉纱市场与中国展开角逐。中国棉纺业下一步面临的不仅仅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问题,而现实地也面临着如何确保国内已有市场不丢失的问题。从目前中国棉纺业面临的国际市场形势看,下一步亟待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产业进入门槛,建立国有经济的退出机制;二是完善棉纺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棉纺资源配置效率;三是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吸引外资的环境。四是加快棉花流通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发展环境。为此,中国棉纺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基于世界棉纺业在竞争上表现出的高科技、名牌化、高附加值等方面的特点,企业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直接左右着竞争上的优劣。因此,下一步中国棉纺工业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首先,依托目前技术精良、资金雄厚的企业及企业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破产等手段,对低效经营的国有企业资产进行重组,以迅速提高中国棉纺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产业进入门槛。为此,政府应加快失业和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国有经济的逐步退出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其次,加快棉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货币、财政、金融等政策方面,对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使企业能够真正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实现棉纺资源的优化配置。
2、在技术结构调整上,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看,21世纪的中国棉纺业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时期。从目前棉纺工业技术装备严重落后、工业自身积累不足的现实出发,下一步技术结构调整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目前的研发体制,将科技资源由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将大型和超大型企业集团变成为科技进步的生力军。由于这些企业在资金、管理等的方面的优势,将会大大降低投资风险,加速科技成果的转换和技术市场扩散的进程。同时,随着入世后市场竞争的加剧,为确立竞争优势和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就企业而言,把握技术领先是其必然的选择。二是转变观念,用全球化分工与合作的视野审视中国棉纺工业的发展。打破所有制观念,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及技术要素优势,嫁接和改造传统的中国棉纺工业。因此,在技术改造方面,应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领域的限制,政府在做好政策引导的同时,强化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三是重点加强以提高无结头纱、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十五"期间,中国将重点更新改造1000万棉纺锭及配套设备,使60%的纺纱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加快中国棉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棉纺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国际化的产品销售网络建设,由此推动中国棉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中、西部地区棉纺资源丰富低廉的现实情况,在棉纺区域结构调整方面,按照"优势互补"原则,积极推进中国棉纺生产中心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分工协作体系。东部地区发挥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形成棉纺市场信息服务和科技开发中心;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形成中国棉纱生产加工中心。
4、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入WTO后,政府应弱化行政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树立为企业和市场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棉花流通体制和配额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不同经济成分的棉纺企业在同一游戏规则下,享有原料采购和进出口贸易的权利,取消各种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和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