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消费降温值得关注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4-08 12:42:0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专家袁钢明博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假日消费政策实行两年多来,消费增长效果明显。去年假日消费不像前年那样爆热,可能是新鲜度下降的一种正常现象。但今年春节月份消费增长水平居然下降到了比去年平常月份最低增长水平还要低的程度,这就很不正常。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重点城市部分商业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1.4%,远比去年同比增长50%以上的水平低得多。今年春节旺季消费减缓程度如此之大,不仅创新的假日消费政策效应明显减弱,而且传统的节日消费高度也没能维持住。
假日消费效应减弱
据袁钢明介绍,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和9.1%,1-2月份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8.5%,比去年同期低2.1个百分点。从历年情况看,春节所在月份的消费额增长,一般比平常月份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如去年和前年春节所在月份消费增速分别为11.3%和12.5%,分别比全年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今年春节月份的消费增长速度,竟然比前两年任何一个平常月份的增长速度还要低,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他指出,今年春节旺季月份消费增长仅为9.1%,如果不出现什么新的变化,除另两个“黄金周”旺季月份之外,其他淡季月份及全年消费水平不大可能高过春节旺季月份。按近两年来淡季月份及全年平均消费增速相对于旺季月份的落差情况推测,春节以后淡季月份及全年消费增长将会下落到8%以下。
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节消费降温,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使传统的消费习惯改变。这种说法可以在个别消费者身上找到例证,但与总体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我国近两年来之所以能够在长假期间形成“黄金周”消费热潮,基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比过去提高,收入越高地区或国家假日消费的集中度越高,旺季消费与淡季消费的落差幅度越大。我国城乡居民节假日消费的集中度不大可能因收入的提高而减弱,传统春节的消费习惯不会在一年间发生由旺转淡的突然变化。今年春节期间消费增速下降,不应当只是单纯的节日消费波动变化,很可能是居民消费需求减弱的一种趋势表现。
袁钢明认为,今年头两个月消费增长滑落到两年来的最低点。旺季消费增长低于淡季,是从来没有过的。1999年春节月份消费增长10.6%,比上年春节月份消费低2.6个百分点,春节后几个月消费增长下滑到不及6%,虽然头两个月投资增长高达28.3%,投资和工业增长都明显高于上年,但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下滑造成价格指数一降再降,通货紧缩急速加重。
今年头两个月和1999年同期相比,消费增长水平下降得更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程度接近,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相似,甚至更差。在通货紧缩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减弱有可能助长通货紧缩再度加重。在目前消费需求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即使投资增长速度很快,通货紧缩也主要受消费需求影响而趋于加重,给宏观经济带来再次下滑的新压力。
通货紧缩势所难免
袁钢明认为,今年头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去年同期下降0.5%,其中,1月份下降1%,2月份持平。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主要决定于消费需求。从眼下呈现的消费变化趋势看,2月份以后消费价格指数变为负数势难避免,宏观经济由此将可能再次进入价格指数连续下降的通货紧缩状态。
从主要消费品类看,1-2月累计与上年同期比,除食品、居住这两类价格略有上升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连续下降。前两年,通讯、医疗保健、服务业、公用事业等价格行政性上调,以及服务价格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权数加重,使消费价格指数由负变正,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商品市场价格仍为负数、通货紧缩并未消除的真实状态被掩盖。
他说,今年,中央及地方垄断性服务价格上调受到价格听证会制约及公众监督的压力,春节期间部分交通客运价格上调受到监督,交通通信价格指数没有因调价而由下降转变为上升。消费价格中不合理行政调价因素减少,消费价格指数比过去较少扭曲地反映出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通货紧缩并未消除的市场状态。
1-2月份工业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2%,去年第四季度加速下降的态势被进一步加强。其中,1、2月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下降5%和4.7%,生活资料价格分别下降2.3%和2.9%,耐用品价格大幅度下降7.3%。工业品价格指数自去年4月份开始由正变负,出现微弱下降,到9月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微弱下降。从工业品价格已经先行大幅度下降的态势来看,如果没有新的政策措施出台,今后几个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将会轻易下降到-1%甚至可能下降到-2%以下。
袁钢明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多数外国进口产品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对国内市场形成价格下降的冲击效应。1-2月份外国农产品进口成倍增长,对国内粮食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去年国内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粮价却因外国进口冲击而下降0.7%。这使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遭受产量和价格下降的双重打击。
关税下降之后,别国及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通过低价商品进口输入进来,汽车、家电等耐用品价格及机电设备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内经济中的行政性或保护性垄断,由于外国厂商的竞争进入而被冲破或削弱。国内产业中的某些价格维持机制被冲散,成熟化的产品价格战更趋激烈。在国内需求不振、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外国进口产品总体上的价格下降效应,给国内通货紧缩增加新的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重点城市部分商业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1.4%,远比去年同比增长50%以上的水平低得多。今年春节旺季消费减缓程度如此之大,不仅创新的假日消费政策效应明显减弱,而且传统的节日消费高度也没能维持住。
假日消费效应减弱
据袁钢明介绍,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和9.1%,1-2月份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8.5%,比去年同期低2.1个百分点。从历年情况看,春节所在月份的消费额增长,一般比平常月份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如去年和前年春节所在月份消费增速分别为11.3%和12.5%,分别比全年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今年春节月份的消费增长速度,竟然比前两年任何一个平常月份的增长速度还要低,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他指出,今年春节旺季月份消费增长仅为9.1%,如果不出现什么新的变化,除另两个“黄金周”旺季月份之外,其他淡季月份及全年消费水平不大可能高过春节旺季月份。按近两年来淡季月份及全年平均消费增速相对于旺季月份的落差情况推测,春节以后淡季月份及全年消费增长将会下落到8%以下。
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节消费降温,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使传统的消费习惯改变。这种说法可以在个别消费者身上找到例证,但与总体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我国近两年来之所以能够在长假期间形成“黄金周”消费热潮,基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比过去提高,收入越高地区或国家假日消费的集中度越高,旺季消费与淡季消费的落差幅度越大。我国城乡居民节假日消费的集中度不大可能因收入的提高而减弱,传统春节的消费习惯不会在一年间发生由旺转淡的突然变化。今年春节期间消费增速下降,不应当只是单纯的节日消费波动变化,很可能是居民消费需求减弱的一种趋势表现。
袁钢明认为,今年头两个月消费增长滑落到两年来的最低点。旺季消费增长低于淡季,是从来没有过的。1999年春节月份消费增长10.6%,比上年春节月份消费低2.6个百分点,春节后几个月消费增长下滑到不及6%,虽然头两个月投资增长高达28.3%,投资和工业增长都明显高于上年,但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下滑造成价格指数一降再降,通货紧缩急速加重。
今年头两个月和1999年同期相比,消费增长水平下降得更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程度接近,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相似,甚至更差。在通货紧缩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减弱有可能助长通货紧缩再度加重。在目前消费需求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即使投资增长速度很快,通货紧缩也主要受消费需求影响而趋于加重,给宏观经济带来再次下滑的新压力。
通货紧缩势所难免
袁钢明认为,今年头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去年同期下降0.5%,其中,1月份下降1%,2月份持平。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主要决定于消费需求。从眼下呈现的消费变化趋势看,2月份以后消费价格指数变为负数势难避免,宏观经济由此将可能再次进入价格指数连续下降的通货紧缩状态。
从主要消费品类看,1-2月累计与上年同期比,除食品、居住这两类价格略有上升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连续下降。前两年,通讯、医疗保健、服务业、公用事业等价格行政性上调,以及服务价格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权数加重,使消费价格指数由负变正,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商品市场价格仍为负数、通货紧缩并未消除的真实状态被掩盖。
他说,今年,中央及地方垄断性服务价格上调受到价格听证会制约及公众监督的压力,春节期间部分交通客运价格上调受到监督,交通通信价格指数没有因调价而由下降转变为上升。消费价格中不合理行政调价因素减少,消费价格指数比过去较少扭曲地反映出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通货紧缩并未消除的市场状态。
1-2月份工业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2%,去年第四季度加速下降的态势被进一步加强。其中,1、2月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下降5%和4.7%,生活资料价格分别下降2.3%和2.9%,耐用品价格大幅度下降7.3%。工业品价格指数自去年4月份开始由正变负,出现微弱下降,到9月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微弱下降。从工业品价格已经先行大幅度下降的态势来看,如果没有新的政策措施出台,今后几个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将会轻易下降到-1%甚至可能下降到-2%以下。
袁钢明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多数外国进口产品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对国内市场形成价格下降的冲击效应。1-2月份外国农产品进口成倍增长,对国内粮食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去年国内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粮价却因外国进口冲击而下降0.7%。这使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遭受产量和价格下降的双重打击。
关税下降之后,别国及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通过低价商品进口输入进来,汽车、家电等耐用品价格及机电设备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内经济中的行政性或保护性垄断,由于外国厂商的竞争进入而被冲破或削弱。国内产业中的某些价格维持机制被冲散,成熟化的产品价格战更趋激烈。在国内需求不振、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外国进口产品总体上的价格下降效应,给国内通货紧缩增加新的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