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综述:丝绸瓶颈在软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3-27 11:34:00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茧丝绸业的“软件”发展明显滞后于“硬件”开发,阻碍着产业实现升级。
     据专业人士介绍,我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生丝出口占世界生丝出口总量的90%以上,绸缎出口占50%以上,丝绸服装出口也占相当大的比重。按照WTO多边纺织服装贸易协议的规定,所有配额都将于2004年底以前完全取消。这些对于我国进一步扩大丝绸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浙江省丝绸行管办一位负责人认为,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茧丝绸业科技、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肩负着推动世界丝绸发展的重任。
    但是,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茧丝绸产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依然不尽如人意,主要生产加工中、低档产品,出口附加值很低,创汇率为韩国产品的40%,仅及意大利产品的8%。国家《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亦指出,我国还只是一个丝绸生产大国,而不是丝绸强国。
    那么,我国从丝绸大国转变为丝绸强国的瓶颈到底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在于“软件”跟不上。
   首先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据介绍,浙江茧丝绸行业早在“八五”期间就投入了30多亿元的发展资金,许多企业都搞了大规模的技改。“九五”期间,国家投入丝绸工业的技术改造资金达15亿元,丝绸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但企业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跟上。原因何在?家庭作坊式企业自不待言,而一些较上规模的企业过去在国有旧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松懈的痼疾,可以说亦非一朝一夕能够消除。
    其次,新产品开发遭遇仿冒,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关系我国茧丝绸行业能否由大变强的一个紧要课题。近年来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强,投入水平与硬件投入形成了鲜明对比。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相互抄款严重,造成恶性循环。开发者辛苦种树,抄袭者轻松摘桃。许多厂家甚至根本不敢把新产品拿到广交会上去亮相,否则不出半个月,同样的新品马上出现。
   第三,品牌建设远远滞后,我国茧丝绸产品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几乎没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产业定位制约了品牌建设。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向国外提供生丝之类的上中游产品,终端产品的出口又多以来样加工为主,很少用自己的品牌。如浙江省丝绸集团的“凯喜雅”品牌过去在国际市场上只是生丝品牌,尽管在国际业界颇受认可,但作为终端产品却几乎不为人知;资金实力不足。创品牌是一长期的过程,没有相当的资金根本无力投入,而国内真正具备这种实力的茧丝绸企业并不多;认识水平低。许多业内人士感到花大本钱到国际上搞时装表演、流行趋势发布这类并不能立竿见影,促进销售的文化活动有点冤,不如实实在在赚取看得见的利润,满足于来样加工之类的业务,赚一点虽然微薄但较稳定的加工费。
    据介绍,国家《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提出实施丝绸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和发展一批知名丝绸品牌。这标志着中国丝绸开始以最终产品和品牌来推动行业发展,是我国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的重要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