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市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9-08 17:15:00
蚕桑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提高茧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之路。富阳市这几年的做法总结如下。
优化结构,调整布局
优化区域布局。蚕桑生产的特点是见效快,收入稳,但生产手段落后,耗工多,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这就决定了蚕桑生产只能在土地和劳力末获得充分开发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就将逐渐消失,产业逐步走向萎缩。富阳市蚕桑区域分布变化说明了这一点。80年代初龙羊、新登、青云片的桑园面积各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为30.15%、 33.79%和23.38%,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到 1999年西部龙羊山区上升至59.86%,而其余仍.14%的桑园则分布在其它地区的11个乡镇。由于这些桑园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生产,经济效益差,蚕桑生产逐渐衰退。因此,必须优化生产区域,调整桑园零星分散、比较效益差、作物竞争激烈的产区,努力扩大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充沛,蚕桑生产已占相当比重且有一定优势的产区,如洞桥、万市等乡镇的基地规模,已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的格局。近几年在龙羊地区改造发展了近67hm2桑园,这对巩固、稳定、发展我市蚕桑生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实行规模经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要巩固、稳定、发展蚕桑生产,规模经营是一条必由之路。通过合理组合基础、投人、产出等各种规模要素,充分利用蚕业资源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促进生产的稳定。我市洞桥镇贤德片和新登镇长兰村85%以上农民种桑养蚕,户拥有桑园近1330m2,经营规模大,蚕农注重科学养蚕,蚕茧收入成为农业主要收入,生产效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34%。由于比较效益高,竞争力强,即使在蚕桑生产大滑坡期间,该地区不仅生产稳定,还得到了一定发展。目前全市有蚕农6872户,户平均拥有桑园713m2,规模过小,应通过发展新桑园和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引导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根据全市土地、劳力和资金技术实际情况,每户蚕农的适宜经营规模应种桑1500-2000m2,年饲养蚕种6-8张,蚕茧收入达5000元。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大户。
调整蚕期布局。气候条件、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蚕茧产质量。今后在蚕期布局调整中应着重考虑有利于提高茧质。在蚕茧质量相对较好,单产比较稳定的期别,如春蚕期和中秋蚕期,应适当增加饲养量,而在茧质较差、产量较低的期别,如早秋蚕期,要适当控制。 ".
实施优质茧工程
推广饲养优良蚕品种。茧质优,蚕品种是基础。鉴于近几年茧质逐年下降的实际,去年中秋蚕期在新登地区进行品种更新,推广饲养"秋丰x白玉"。据调查该品种平均张种产茧量比原饲养"浙蕾x春晓"高0,75kg,上茧率、解舒率、净度分别提高5.75%、 2.88%和0.5分。今年在品种选择上对气候条件好、叶质优、饲养技术高的龙羊山区继续普及优质、高产蚕品种"菁松x皓月",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秋丰x白玉",优化蚕品种结构。
抓好上族关。上族环境直接决定茧质的好坏,选用方格族,加强族中管理可大幅度提高茧质。随着丝绸工业对蚕桑生产的要求从蚕茧数量的增长转为蚕茧质量的提高,促进推广方格族上簇先进技术尤显必要,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蚕茧市场管理,稳定收购秩序,为推广方格族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严格执行 "优质优价"政策,并给予方格族茧一定的价外补贴,使蚕农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使用方格族积极性。由于采用方格族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增加,建议使用方格族的最大受惠者丝绸公司对蚕农购买方格族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强方格族推广宣传力度,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族中管理,努力提高蚕茧质量。
随着茧丝绸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管理,为执行蚕茧优质优价政策、普及方格簇创造了条件。去年中秋蚕期,本站和富阳市丝绸公司联合在洞桥镇宜桥村进行了推广方格族试点,通过对购买方格族给予50%经济补助,提高方格族茧每担50元价格等经济措施,鼓励蚕农使用方格族。据富阳丝厂绦丝结果显示,方格族茧比其他族具茧上茧率和解舒率分别提高11.8和8.4个百分点,蚕农与丝厂均感到满意。由此表明,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方格簇上簇能得到迅速普及。
加大新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
狠抓桑园基础建设,强化桑园综合管理
桑叶是生产蚕茧的基础。为提高农民种桑积极性,降低种桑投资成本,富阳丝厂、洞桥镇政府投资10.4万元,补贴农民种桑。去冬今春种植桑树71.3万株,改造老桑园,发展新桑园47.5hm2,为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加强桑园肥培管理,做到普施春肥、重施夏肥、巧施秋肥、增施冬肥。在施肥方法上,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 NPK配合施,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满足了桑树生长的营养需求,显著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同时做好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设立病虫害情况观察点,专人定期凋查、记载,根据虫情及时编写病虫情报,并分发到乡、村和蚕桑重点户,指导蚕农防治病虫。
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养蚕劳力成本增加,而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日益增多,养蚕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难以承受繁重的劳动强度,省力化养蚕技术正是适应这一农村经济形势,通过节省劳力节约用桑,提高经济效益。1999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小蚕一日二回育"和"5龄地蚕条桑育"为主要内容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蚕种7249张,推广面积达72.5%,由此节工 31307工,省叶339.6t,增产蚕茧32.4t,增产生丝3.63t,取得了175.78万元经济效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蚕桑生产竞争力。
加强技术培训、辅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蚕农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技术的使用效果。通过各种形式对蚕农进行技术培训,蚕期中巡回检查,上门辅导,帮助蚕农解决实际困难。1999年中秋期因天气长期低温阴雨,蚕大面积暴发绿僵病,蚕农不知所措,面对这一严重情况,全体业务干部立即分片下村到户,指导蚕农开展有效防治,及时控制了病,博,避免了进一步蔓延,把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据统计,1999年共举办培训班26 期,播放录像27次,广播讲座22次,发放技术资料万余份。
改善农资供应和技物配套服务
在抓好技术服务同时,要积极组织供应蚕用物资,改善技物配套服务质量。1999年共组织供应"消特灵"4000余套,"蚕座净" 4.2t,氯霉素1.5万支,蜕皮激素2.1万片,为蚕茧无病高产提供了保障。
优化结构,调整布局
优化区域布局。蚕桑生产的特点是见效快,收入稳,但生产手段落后,耗工多,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这就决定了蚕桑生产只能在土地和劳力末获得充分开发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就将逐渐消失,产业逐步走向萎缩。富阳市蚕桑区域分布变化说明了这一点。80年代初龙羊、新登、青云片的桑园面积各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为30.15%、 33.79%和23.38%,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到 1999年西部龙羊山区上升至59.86%,而其余仍.14%的桑园则分布在其它地区的11个乡镇。由于这些桑园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生产,经济效益差,蚕桑生产逐渐衰退。因此,必须优化生产区域,调整桑园零星分散、比较效益差、作物竞争激烈的产区,努力扩大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充沛,蚕桑生产已占相当比重且有一定优势的产区,如洞桥、万市等乡镇的基地规模,已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的格局。近几年在龙羊地区改造发展了近67hm2桑园,这对巩固、稳定、发展我市蚕桑生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实行规模经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要巩固、稳定、发展蚕桑生产,规模经营是一条必由之路。通过合理组合基础、投人、产出等各种规模要素,充分利用蚕业资源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促进生产的稳定。我市洞桥镇贤德片和新登镇长兰村85%以上农民种桑养蚕,户拥有桑园近1330m2,经营规模大,蚕农注重科学养蚕,蚕茧收入成为农业主要收入,生产效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34%。由于比较效益高,竞争力强,即使在蚕桑生产大滑坡期间,该地区不仅生产稳定,还得到了一定发展。目前全市有蚕农6872户,户平均拥有桑园713m2,规模过小,应通过发展新桑园和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引导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根据全市土地、劳力和资金技术实际情况,每户蚕农的适宜经营规模应种桑1500-2000m2,年饲养蚕种6-8张,蚕茧收入达5000元。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大户。
调整蚕期布局。气候条件、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蚕茧产质量。今后在蚕期布局调整中应着重考虑有利于提高茧质。在蚕茧质量相对较好,单产比较稳定的期别,如春蚕期和中秋蚕期,应适当增加饲养量,而在茧质较差、产量较低的期别,如早秋蚕期,要适当控制。 ".
实施优质茧工程
推广饲养优良蚕品种。茧质优,蚕品种是基础。鉴于近几年茧质逐年下降的实际,去年中秋蚕期在新登地区进行品种更新,推广饲养"秋丰x白玉"。据调查该品种平均张种产茧量比原饲养"浙蕾x春晓"高0,75kg,上茧率、解舒率、净度分别提高5.75%、 2.88%和0.5分。今年在品种选择上对气候条件好、叶质优、饲养技术高的龙羊山区继续普及优质、高产蚕品种"菁松x皓月",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秋丰x白玉",优化蚕品种结构。
抓好上族关。上族环境直接决定茧质的好坏,选用方格族,加强族中管理可大幅度提高茧质。随着丝绸工业对蚕桑生产的要求从蚕茧数量的增长转为蚕茧质量的提高,促进推广方格族上簇先进技术尤显必要,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蚕茧市场管理,稳定收购秩序,为推广方格族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严格执行 "优质优价"政策,并给予方格族茧一定的价外补贴,使蚕农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使用方格族积极性。由于采用方格族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增加,建议使用方格族的最大受惠者丝绸公司对蚕农购买方格族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强方格族推广宣传力度,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族中管理,努力提高蚕茧质量。
随着茧丝绸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管理,为执行蚕茧优质优价政策、普及方格簇创造了条件。去年中秋蚕期,本站和富阳市丝绸公司联合在洞桥镇宜桥村进行了推广方格族试点,通过对购买方格族给予50%经济补助,提高方格族茧每担50元价格等经济措施,鼓励蚕农使用方格族。据富阳丝厂绦丝结果显示,方格族茧比其他族具茧上茧率和解舒率分别提高11.8和8.4个百分点,蚕农与丝厂均感到满意。由此表明,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方格簇上簇能得到迅速普及。
加大新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
狠抓桑园基础建设,强化桑园综合管理
桑叶是生产蚕茧的基础。为提高农民种桑积极性,降低种桑投资成本,富阳丝厂、洞桥镇政府投资10.4万元,补贴农民种桑。去冬今春种植桑树71.3万株,改造老桑园,发展新桑园47.5hm2,为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加强桑园肥培管理,做到普施春肥、重施夏肥、巧施秋肥、增施冬肥。在施肥方法上,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 NPK配合施,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满足了桑树生长的营养需求,显著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同时做好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设立病虫害情况观察点,专人定期凋查、记载,根据虫情及时编写病虫情报,并分发到乡、村和蚕桑重点户,指导蚕农防治病虫。
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养蚕劳力成本增加,而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日益增多,养蚕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难以承受繁重的劳动强度,省力化养蚕技术正是适应这一农村经济形势,通过节省劳力节约用桑,提高经济效益。1999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小蚕一日二回育"和"5龄地蚕条桑育"为主要内容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蚕种7249张,推广面积达72.5%,由此节工 31307工,省叶339.6t,增产蚕茧32.4t,增产生丝3.63t,取得了175.78万元经济效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蚕桑生产竞争力。
加强技术培训、辅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蚕农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技术的使用效果。通过各种形式对蚕农进行技术培训,蚕期中巡回检查,上门辅导,帮助蚕农解决实际困难。1999年中秋期因天气长期低温阴雨,蚕大面积暴发绿僵病,蚕农不知所措,面对这一严重情况,全体业务干部立即分片下村到户,指导蚕农开展有效防治,及时控制了病,博,避免了进一步蔓延,把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据统计,1999年共举办培训班26 期,播放录像27次,广播讲座22次,发放技术资料万余份。
改善农资供应和技物配套服务
在抓好技术服务同时,要积极组织供应蚕用物资,改善技物配套服务质量。1999年共组织供应"消特灵"4000余套,"蚕座净" 4.2t,氯霉素1.5万支,蜕皮激素2.1万片,为蚕茧无病高产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