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纺织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趋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9-04 10:25:00
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支柱行业,在我国纺织工业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加入WTO在即,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棉纺织行业必须大力调整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了解世界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1.世界纺织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综观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近代200年中已经历了三次较明显的转移;第一次发生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世界纺织生产的中心从东方转移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第二次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美国、日本和西欧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等;第三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从韩国、台湾和香港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地转移。也就是说,纺织生产的中心又回到了最初的出发点,世界纺织生产重心经历近200年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流,而是生产、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世界纺织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①化学纤维成为主要纺织纤维原料。从六十年代起到今,世界纤维总产量已由1492万吨增加到4490万吨,而其中化学纤维增长速度远快于天然纤维和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人造纤维,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产量比已由六十年代的22.2:77.8增加为九十年代的53.7:46.3。
②纺织生产中心向亚洲转移。从纺织初加工能力分析,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上升,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最快。
③纺织产业贸易迅速向深加工产出转移。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消费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统计结构表明,人口仅占世界16.2%的发达国家,纤维消费量占世界47.6%,消费重点偏向发达国家的同时,生产中心却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消费中心与生产中心分离的结构使纺织产出贸易迅速增长。
④纺织领域迅速扩展。高新技术一方面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纺织业的活动空间,从传统的服装、家庭用领域向工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机电、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扩展。
当今世界纺织业调整的趋势是:发达国家(美、欧、日)——技术密集型的纺织业,产品侧重流行性、变化性、高质量、高附加价值,特别是高技术纺织品;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等)——资本密集型纺织业生产、经营中高档纺织产品;发展中国家(东亚、东南亚、南亚)——以纺织初加工中低档大路产品为主,出口大批量常规产品。
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西欧、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过这种调整经历,其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从国内需求变化看,在渡过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结构看,随着出品量的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加剧,同时由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后起国家往往更有竞争力,因此,纺织行业的困境和调整,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
世界纺织业结构调整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①虽然纺织业在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衰退,但同时又在另一些国家兴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纺织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所以纺织业并不是什么“夕阳工业”,而是一个永恒的产业,会持续发展下去。
②行业结构调整是工业化国家必然趋势。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减少劳动密集的纺织生产和常规廉价产品生产能力,如生产设备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扩大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规模等。
③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多样化和高档化是发达国家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纺织消费市场向个性化、流行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化纤产品比例增加,纺织产品服装用、装饰用、产业用已形成三分天下格局,特别是产业用纺织品比例迅速提高。
④技术结构的调整。淘汰过剩、陈旧技术装备,英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限制过剩棉纺设备,日本50-70年代制订产业政策中都将限制棉纺、毛纺过剩设备,列为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系列措施,进行登记、政府出资收购过剩设备,报废闲置设备等。韩国70年代也曾实行设备限制措施。技术结构调整最主要手段是技术改造,其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改善劳动条件和保护环境。技术改造常与设备淘汰同时进行。
⑤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从国际经验看,包括纺织业在内的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会使企业产生两极分化,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力求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老产品市场萎缩等造成的困难。部分无力调整的企业,将面临减产甚至关闭破产问题。因此,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主要有两种趋向,一是通过兼并和收购,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并不断地根据经营情况调整集团的内部结构,舍去一些产品竞争力差,效益不佳,或与企业的经营主业关系不大的业务,美国和英国就是采取这一策略,并逐步形成一批大规模跨国公司。二是向中小型、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必要调整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技术更先进、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中小型企业,发挥他们经营灵活的优势。德国和意大利纺织业就以这类中小企业为主。
⑥就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调整是雇佣人数的急剧减少。就业人数减少主要由于产业规模的缩小,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八十年代以后的韩国、香港和台湾省的主要纺织行业的规模缩小就业人数下降较快;其次是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减少了雇佣人数。
2.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际棉纺织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日新月异的纺织新工艺、新技术、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典型运用,使纺织生产持续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科学技术受到普遍重视,纺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从那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棉纺织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棉纺织装备生产水平对比情况表
工序 单位 50’老设备一般水平 90’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最高水平
梳棉单产 KG/台 4-5 40-60 80-100
并条速度 m/min 150 500-800 1000以上
精梳速度 钳次/min 120 300-350 400以上
粗纱锭速 R/min 400 1000-1200 1500-1600
细纱锭速 10R/min 0.8-1.0 2.0-2.2 2.3-2.5
络筒速度 m/min 500-800 1000-1200 1500-2000
整经速度 m/min 200-250 900-1000 1200以上
浆纱速度 m/min 20-25 80-100 100以上
布机速度 R/min 150-200 600-800 900-1000
回顾棉纺织技术发展历史,生产水平每一次大的提高,无不是由于工艺技术和装备取得的突破。梳棉机产量成倍增长是由于金属针布应用突破了锡林速度的限制。自动络筒机的问世是金属槽筒、电子清纱和空气捻接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布机速度的提高是改革了传统梭子引纬方式,采用了喷气和剑杆的无梭引纬系统。
②技术进步推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由于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使纺织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清梳联技术使清梳两个工序直接联接,消除了成卷、退卷对棉条质量的影响,消除原清棉工艺开松压紧成卷的不合理性。大容量棉堆混棉、往复式多包自动抓棉、多仓混棉、精细开棉等新工艺,提高了开清棉流程开松、除杂、均匀、混和作用,体现了现代开清棉工艺精细抓棉,均匀混合早落小碎,以梳代打的工艺思路。改善了流程工艺性能。单机和全流程采用的光电检测、压力传感、气流梳棉、自调匀整、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保证和提高了输出棉条的均匀度。
梳棉和并条的自调匀整技术通过在线检测、位移传感、信号转换伺服系统控制计算机处理、变频调速等技术,使输出棉条中长片段、甚至短片段的均匀度都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了成纱质量的稳定。
变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粗纱机上,取消了成形铁炮和相应机械传动系统,而且能使粗纱在纺纱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张力状态,取消铁炮后不但锭速显著提高而且还提高了纺纱质量。
细纱纺纱技术不断完善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牵伸型现拥有多种先进可靠的牵伸装置,确保纺纱质量稳定可靠,细络联使传统纺纱工艺中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依靠操作工人技术熟练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两个工序实现了自动化、连续化生产。不仅保证和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减少了用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解决了传统纺纱工艺中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纺纱速度和细纱卷装的矛盾,使环锭纺纱由中速大卷装向高速中卷装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纺纱速度,提高了环锭纺纱生产效率。细络联是传统纺纱技术向现代纺纱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动络筒机是纺纱生产中自动化程度最高,对成纱质量影响较大的设备之一。电子清纱按设定要求自动切除各类纱疵,捻接技术通过气流成机械搓捻使纱头捻接成达到一定要求的无结纱。
无梭织机广泛采用电子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产品质量与档次的提高要依托先进装备作基础,依靠传统管理来控制质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国外目前对纺织企业高效生产衡量标准是“熄灯生产织造不断头”。因此纱线不是以达到1997年Uster统计值25%水平作为目标,而是要求达到3-5%的水平,织造要继续高速不断头生产水平,目前国内一批独资企业由于纺纱设备均是引进国外一流设备,并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纱线品质均可达到Uster97公报的3-5%水平。
③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明显提高。6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结构调整时期,资金转向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传统纺织业一度被评为“夕阳工业”。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发挥本国低成本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纺织和服装工业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纺织工业终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7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强大的工业基础,发挥资金与技术优势,加快了新技术研究开发,在传统纺纱中,相继推广了清梳联合机,自调匀整并条机,自动络筒机与细络联等先进设备,不但缩短了纺纱工艺道数,而且提高了单机生产效率减少机台配置。同时由于新型纺纱--气流纱、喷气纺及新型织机--喷气、剑杆、片梭等先后投入工业化生产,使传统纺纱织造的面貌起了质的变化,使“夕阳工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于技术进步使棉纺织生产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用工,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万锭用工水平已达30人以内,充分体现了纺织生产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的优势。
1.世界纺织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综观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近代200年中已经历了三次较明显的转移;第一次发生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世界纺织生产的中心从东方转移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第二次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美国、日本和西欧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等;第三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从韩国、台湾和香港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地转移。也就是说,纺织生产的中心又回到了最初的出发点,世界纺织生产重心经历近200年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流,而是生产、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世界纺织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①化学纤维成为主要纺织纤维原料。从六十年代起到今,世界纤维总产量已由1492万吨增加到4490万吨,而其中化学纤维增长速度远快于天然纤维和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人造纤维,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产量比已由六十年代的22.2:77.8增加为九十年代的53.7:46.3。
②纺织生产中心向亚洲转移。从纺织初加工能力分析,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上升,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最快。
③纺织产业贸易迅速向深加工产出转移。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消费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统计结构表明,人口仅占世界16.2%的发达国家,纤维消费量占世界47.6%,消费重点偏向发达国家的同时,生产中心却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消费中心与生产中心分离的结构使纺织产出贸易迅速增长。
④纺织领域迅速扩展。高新技术一方面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纺织业的活动空间,从传统的服装、家庭用领域向工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机电、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扩展。
当今世界纺织业调整的趋势是:发达国家(美、欧、日)——技术密集型的纺织业,产品侧重流行性、变化性、高质量、高附加价值,特别是高技术纺织品;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等)——资本密集型纺织业生产、经营中高档纺织产品;发展中国家(东亚、东南亚、南亚)——以纺织初加工中低档大路产品为主,出口大批量常规产品。
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西欧、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过这种调整经历,其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从国内需求变化看,在渡过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结构看,随着出品量的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加剧,同时由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后起国家往往更有竞争力,因此,纺织行业的困境和调整,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
世界纺织业结构调整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①虽然纺织业在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衰退,但同时又在另一些国家兴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纺织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所以纺织业并不是什么“夕阳工业”,而是一个永恒的产业,会持续发展下去。
②行业结构调整是工业化国家必然趋势。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减少劳动密集的纺织生产和常规廉价产品生产能力,如生产设备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扩大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规模等。
③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多样化和高档化是发达国家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纺织消费市场向个性化、流行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化纤产品比例增加,纺织产品服装用、装饰用、产业用已形成三分天下格局,特别是产业用纺织品比例迅速提高。
④技术结构的调整。淘汰过剩、陈旧技术装备,英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限制过剩棉纺设备,日本50-70年代制订产业政策中都将限制棉纺、毛纺过剩设备,列为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系列措施,进行登记、政府出资收购过剩设备,报废闲置设备等。韩国70年代也曾实行设备限制措施。技术结构调整最主要手段是技术改造,其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改善劳动条件和保护环境。技术改造常与设备淘汰同时进行。
⑤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从国际经验看,包括纺织业在内的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会使企业产生两极分化,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力求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老产品市场萎缩等造成的困难。部分无力调整的企业,将面临减产甚至关闭破产问题。因此,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主要有两种趋向,一是通过兼并和收购,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并不断地根据经营情况调整集团的内部结构,舍去一些产品竞争力差,效益不佳,或与企业的经营主业关系不大的业务,美国和英国就是采取这一策略,并逐步形成一批大规模跨国公司。二是向中小型、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必要调整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技术更先进、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中小型企业,发挥他们经营灵活的优势。德国和意大利纺织业就以这类中小企业为主。
⑥就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调整是雇佣人数的急剧减少。就业人数减少主要由于产业规模的缩小,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八十年代以后的韩国、香港和台湾省的主要纺织行业的规模缩小就业人数下降较快;其次是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减少了雇佣人数。
2.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际棉纺织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日新月异的纺织新工艺、新技术、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典型运用,使纺织生产持续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科学技术受到普遍重视,纺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从那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棉纺织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棉纺织装备生产水平对比情况表
工序 单位 50’老设备一般水平 90’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最高水平
梳棉单产 KG/台 4-5 40-60 80-100
并条速度 m/min 150 500-800 1000以上
精梳速度 钳次/min 120 300-350 400以上
粗纱锭速 R/min 400 1000-1200 1500-1600
细纱锭速 10R/min 0.8-1.0 2.0-2.2 2.3-2.5
络筒速度 m/min 500-800 1000-1200 1500-2000
整经速度 m/min 200-250 900-1000 1200以上
浆纱速度 m/min 20-25 80-100 100以上
布机速度 R/min 150-200 600-800 900-1000
回顾棉纺织技术发展历史,生产水平每一次大的提高,无不是由于工艺技术和装备取得的突破。梳棉机产量成倍增长是由于金属针布应用突破了锡林速度的限制。自动络筒机的问世是金属槽筒、电子清纱和空气捻接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布机速度的提高是改革了传统梭子引纬方式,采用了喷气和剑杆的无梭引纬系统。
②技术进步推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由于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使纺织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清梳联技术使清梳两个工序直接联接,消除了成卷、退卷对棉条质量的影响,消除原清棉工艺开松压紧成卷的不合理性。大容量棉堆混棉、往复式多包自动抓棉、多仓混棉、精细开棉等新工艺,提高了开清棉流程开松、除杂、均匀、混和作用,体现了现代开清棉工艺精细抓棉,均匀混合早落小碎,以梳代打的工艺思路。改善了流程工艺性能。单机和全流程采用的光电检测、压力传感、气流梳棉、自调匀整、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保证和提高了输出棉条的均匀度。
梳棉和并条的自调匀整技术通过在线检测、位移传感、信号转换伺服系统控制计算机处理、变频调速等技术,使输出棉条中长片段、甚至短片段的均匀度都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了成纱质量的稳定。
变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粗纱机上,取消了成形铁炮和相应机械传动系统,而且能使粗纱在纺纱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张力状态,取消铁炮后不但锭速显著提高而且还提高了纺纱质量。
细纱纺纱技术不断完善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牵伸型现拥有多种先进可靠的牵伸装置,确保纺纱质量稳定可靠,细络联使传统纺纱工艺中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依靠操作工人技术熟练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两个工序实现了自动化、连续化生产。不仅保证和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减少了用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解决了传统纺纱工艺中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纺纱速度和细纱卷装的矛盾,使环锭纺纱由中速大卷装向高速中卷装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纺纱速度,提高了环锭纺纱生产效率。细络联是传统纺纱技术向现代纺纱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动络筒机是纺纱生产中自动化程度最高,对成纱质量影响较大的设备之一。电子清纱按设定要求自动切除各类纱疵,捻接技术通过气流成机械搓捻使纱头捻接成达到一定要求的无结纱。
无梭织机广泛采用电子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产品质量与档次的提高要依托先进装备作基础,依靠传统管理来控制质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国外目前对纺织企业高效生产衡量标准是“熄灯生产织造不断头”。因此纱线不是以达到1997年Uster统计值25%水平作为目标,而是要求达到3-5%的水平,织造要继续高速不断头生产水平,目前国内一批独资企业由于纺纱设备均是引进国外一流设备,并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纱线品质均可达到Uster97公报的3-5%水平。
③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明显提高。6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结构调整时期,资金转向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传统纺织业一度被评为“夕阳工业”。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发挥本国低成本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纺织和服装工业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纺织工业终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7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强大的工业基础,发挥资金与技术优势,加快了新技术研究开发,在传统纺纱中,相继推广了清梳联合机,自调匀整并条机,自动络筒机与细络联等先进设备,不但缩短了纺纱工艺道数,而且提高了单机生产效率减少机台配置。同时由于新型纺纱--气流纱、喷气纺及新型织机--喷气、剑杆、片梭等先后投入工业化生产,使传统纺纱织造的面貌起了质的变化,使“夕阳工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于技术进步使棉纺织生产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用工,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万锭用工水平已达30人以内,充分体现了纺织生产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的优势。